磴口县诚仁中学“自主、互助、高效”教学案
科目:人教版语文 年级:八年级 设计:荣瑞平 审核:苏勇 时间:20151008
课题:核舟记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者:
教师寄语: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与文体1、作者:了解本文出处及作者2、文体: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二、背景资料: 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2、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分别在农历7月16日和农历10月15日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三、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并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和翻译课文。2、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有关魏学洢的文学常识。3、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4、翻译重点句子并背诵二到四段。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内容。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文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结构特点。3、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2、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利用多媒体表现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4、学法导引: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内容简明充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表现了核舟的“奇巧”,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本文,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文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结构特点,把握“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同时要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并且通过研读课文,要学习作者对事物细致观察和进行丰富想像的良好习惯,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
教学资源 PPT课件,课文音频
学习过程 (师)学生修订
第一课时一、引入探究(教师激情导入课文)二、引导自主学习(教师寄语:古诗文学习,读字当头!)(一)、预习检测(A级)我会学。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1、《虞初新志》及作者简介 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 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子敬,嘉善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2、题目解说掌握“记”的知识: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读准下列字音洢 皿 罔 贻 奇 箬 糁髯 褶 袒 属 诎 髻(二)朗读感知(教师寄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1、读顺课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握字音、语调、语速、感情。(1)朗读指导: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音频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2、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交流)(1)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注意在课本上完成好笔记。(2)同步达标: 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3、字词积累。翻译加点词语,回忆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这个词吗?如有,请写出原文,并解释词义。再想想现代汉语有该词的成语或词语,并解释词义。
例: (1)罔不因势象形:罔:无;罔不,无不,都。
已学: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成语:置若罔闻 罔:无,没有。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
(2)尝贻余核舟一 贻:
已学:
成语:
(3)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 泛:
已学:成语: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奇:
已学:成语:
(5)高可二黍许 可: 许:
已学:成语:(6)中轩敞者为舱:轩:
已学:成语:
(7)雕栏相望: 相望:
已学:成语:
(8)其两膝相比者: 比:
已学:
成语:
(9)左手抚鲁直背:抚: 已学:成语:
(10)佛印绝类弥勒:绝: 类:
已学:
成语:
(11)神情与苏、黄不属。属:
已学:成语:
(12)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已学:成语: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 兴
已学:成语:
(14)其人视端容寂:视: 容:
已学:成语:
(15)若听茶声然 然:
已学:成语:
(16)船背稍夷 夷:
已学:成语:
(17)曾不盈寸 曾: 盈:
已学:成语: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 简: 修: 狭:
已学:
成语:
(在阅读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字词,作好记号,课堂提出讨论。)4、读懂课文(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A、本文属于什么文体?与记叙文有何区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文体。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势、性质、成荫、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其特点为:内容的知识性、材料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表达方式的解说性、结构的条理性、功能的实用型。)B、梳理结构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一部分:(首段)概括介绍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待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
第二部分: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末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
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部分为分说,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C、整体感知内容:⑴核舟的雕刻者是谁?哪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词概括了他的雕刻艺术的特点?
⑵那么,王叔远手艺的奇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⑶王叔远雕刻的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
⑷这个名称是雕刻家自己取的吗?
⑸很显然,文章主体部分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绕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进行说明的。那么作者在观赏了这个艺术品之后,有什么感想和评价呢?
三、研读赏析(C级)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出你的风采!(学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先由学生试做或思考,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将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到位。)1、作者按什么顺序说明“核舟” 知识链接: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空间说明顺序】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2、试分析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细读课文,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
⑴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⑵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⑶“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4、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3)句:(4)句: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四、拓展训练 (C级)相信自己,我能过关斩将。(一)根据前的分析填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原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个“ ( )”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 )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 ( ) 顺序写来,先写核舟的 ( ),次写它的 ( );写正面则先写舟的 ( )部分,次写 ( ) ,最后写( ),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二)读下面文言文,解释加点字,回忆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这个字词吗?如有,请写出原文,并解释词义。再想想现代汉语有该字词的成语,并解释词义。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 告子上》)
指:手指。(右手指卷 指:动词)
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的日子,不久。指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实现。
屈:信:
若:类: 五、教师总结。【主旨概述 】
《核舟记》是一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空间说明顺序】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七、自学反馈,收获与反思(方法:将学习中的感悟或收获写下来,与大家交流共享)收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