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主要包含自然环境要素及要素间进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其中重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要素组合和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节课的内容承接了必修一关于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地貌的知识,也为本章后面的章节和选择性必修二和必须三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确定
(一)重难点
结合实例,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自然环境地理现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展。经过高一地理学习,有一定的学习思维能力和知识奠基,但知识点构建能力还需提高。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且不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易枯燥乏味,要求教师要要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所文翰的地理知识及地理原理,并形成知识网络。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自然环境地理现象。
3.图文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及要素间联系。
4.明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理解整体性原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设计以探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主线,创设“长津湖寒冷”情境,以“冰寒长津湖”、“原理长津湖”、“异常长津湖”三个情境学习活动探究长津湖冷的具体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对长津湖异常冷对整体环境的影响。
活动“冰寒长津湖”,以问题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依据图文材料从位置、地、气、水、土等方面分析长津湖本身冷的原因。以此引出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进入活动“原理长津湖”,结合学案和教材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相关知识原理。然后以整体性原理的角度分析1950年“异常长津湖”对长津湖的自然环境和1950年的抗战环境的影响,充分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情感升华。具体设计见表1。
表1 教学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播放《长津湖》视频片段 观看视频,从视频中,可看到哪些景象?体现了怎样的地理环境? 对学生回答总结,这些景象都体现了长津湖冷——十分冷。 观看视频 战士冻成冰雕,飘着雪花,地上有着厚厚积雪...... 温度很低或气候寒冷 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予学生视觉上和心灵上震撼,情感铺垫。 引入新课,探究地理现象。
过渡 那是什么原因使长津湖如此冷呢?让我们走进今日一课——秘探长津湖。长津湖的冷显而易见,下面我们一同探究活动一 结合材料完成以下三个思考: 1.据材料一,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角度分析长津湖地区冬季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从气候和天气角度分析长津湖冬季积雪偏厚的原因。 3.长津湖的寒冷是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体现了什么地理原理?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活动一 冰寒长津湖 首先,据材料一,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角度找出 长津湖地区冬季冷的原因。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作答,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做好标注。抓紧时间。 ——针对学生的答题给予评价 是否还有同学补充?——给予评价 综合两位同学的分享,我们明确地知道了长津湖冬季冷的原因,并对学生未考虑到的某些因素进行及时补充。 刚才的探究是逆向思维以现象找原因,分析长津湖冬季冷,而最为关键是审题。明确地理位置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地形地势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势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次据材料针对性提取信息完成作答。 学以致用,以同样的思维方式来探究第二思考。 小组合作完成,从气候和天气角度分析长津湖冬季积雪偏厚的原因,并在学案上做记录,小组代表投屏讲解。时间3分钟。 (小组代表投屏讲解)——给予及时评价 对于天气因素,老师有更详细的见解。 请看“朝鲜半岛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可知,等温线较密集——长津湖附近温差较大,等温线向南突出——受冬季风(偏北风)(学生答)影响大,这是从气候角度说明长津湖所在的盖马高原受冬季风影响大,再看拓展资料可知,寒潮爆发时,朝鲜半岛正处于东部南下的通道上,盖马高原受蒙古冷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风向偏转为东北风,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携带着大量水汽登陆,成相对的暖空气,与冬季风相遇形成锋,锋面处多降水,受到盖马高原抬升,又因地势较高和冬季气温本身低,多降雪。多降雪,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面积雪厚,地面反射能力高,获得太阳辐射更少,加剧了寒冷,积雪更不易融化。 综合以上两个思考,我们知道导致长津湖冬季冷是位置、地、气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能否在材料中找出使长津湖冬季冷的其他因素?我们一起找出答案。 在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沿海寒流经过,降温作用明显。再细读材料,你又有什么发现?土层浅薄,多岩石,比热容小,加速降温。我们分别将这两方面概括为水、土。 审题,并从材料和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方面答出长津湖冬季冷的原因。 某学生评价答案的差异点。 学案上做记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第二思考题。 小组代表讲解。 跟随教师讲授,理解知识。 继续提取材料信息。 洋流...土层土质... 学生分析图文材料,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培养地理实践力 学生作答--学生补充和评价--教师点评和总结,丰富课堂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知识和方法总结,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 充实学习方式和课堂展示方式。 难点突破,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
活动二 析理长津湖 长津湖的寒冷是地气水土等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体现了什么地理原理?——自然环境整体性。 结合教材,自主完成活动二。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紧密。(板书) 一般情况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都相互联系,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析某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应明确某地位置关系后,再以各要素作为答题思考的方向,具体思考方面,且各要素之间联系紧密,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这是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板书) 结合教材完成学案 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组成和各要素相互关系。掌握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回归教材,落实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活动三 异常长津湖 活动一的探究知道长津湖十分寒冷,而在某些年份异常寒冷。 比如1950年的长津湖,结合材料三,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由于气候异常,长津湖自然环境可能有怎样的变化?给抗战环境带来哪些困难?同学们讨论2分钟,并在学案上记录。 先看第一小问,长津湖自然环境可能有怎样的变化?大家发表想法。 同学们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非常棒。“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现象刚好相对,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当拉尼娜现象来临时,会造成大范围的气候异常,就长津湖而言,经常会造成冬季异常冷和频繁的寒潮大风天气。 同学们自由发言。总结长津湖天气异常会造成长津湖自然环境:冻融作用使岩石破坏更严重,河流、湖泊冰期变长,冻结更深,冻土层变厚,动植物稀少或冻死、伤,更具体的可在课外继续了解。 读材料并思考。做好记录。 各自发言 整体性原理应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课堂小结及情感升华 如此寒冷和极端天气给当时战士抗战带来哪些困难? 战士冻死冻伤、物资补给少、抗寒困难、出行困难....尽管如此困难,战士仍坚持到最后一刻,没有退缩。 寄语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长津湖畔志愿军战士不顾艰难困苦,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奔赴前线,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我辈青年也应继往开来。承先辈长风,破时代巨浪,直面困境与挑战,以大国担当捍卫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反应,区域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板书) 本节课到此结束。巩固练习课后完成。 齐朗读教师寄语 意志培养,情感升华,体现地理学生的育人价值。
板书设计
四、结语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化枯燥为乐趣
设计情境“长津湖寒冷”,探究其原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一镜到底,保证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实现了课堂环节的流畅承转,且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结合情境创设了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知识引导,更重学习、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本节内容虽然用情境实例串联知识点,但学习过程仍需要教师细心讲解和耐心引导,用问题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思维逻辑和归纳总结能力。从整体上看,本教学设计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培养。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构建要求和知识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对于高二学生来说难以达到,反而更适合于高三学生的学习。知识呈现方式仍需多样化,活跃课堂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