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3 16: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社会与文化
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新课导入
通过学习探讨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通过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01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02
家国情怀
03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其文化产生的时代特征。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的材料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经济的发展
1、自主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2、自主总结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及作用。
仔细阅读课文“经济的发展”,完成以下问题:
3、宋朝商品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榷场?榷场互市有什么作用?
5、宋元时期,货币的流通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6、归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7、归纳宋元时期城市繁荣的表现。
8、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
9、经济重心南移带来哪些影响?

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种植
边疆开发
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的农户。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农业有显著进步
宋朝开始,元朝逐渐普遍 。
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一)农业
学习任务1:以宋代为例说明农业方面的变化
意义: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人口增加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占城稻,生长时间短、耐旱
北宋《耕获图》(局部)
插秧与收割同时进行
(作物一年多熟)
南宋农作物分布图
小麦
稻麦复种
两季稻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元农业发展的特点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这里所指“园圃”不光单指菜园,也包括茶园、桑园、果园等。
特点:
1.土地利用率提高
2.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3.经济作物的推广
4. 农耕文明扩展
(二)手工业
部门 成就 意义
纺织业
制瓷业
冶金业
印刷业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棉花逐渐成为主要衣料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南方)、钧窑;景德镇兴起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普遍运用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学习任务2:总结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及作用
青花瓷和釉里红是元朝制瓷技术的重大进步。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乾隆《咏官窑双管瓶》
制瓷业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二)手工业的进步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一、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说,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
宋朝的土地政策:
不抑制土地兼并
1086年
1109年
732年
754年
755年
1029年
1075年
780
917
891
1016
1568
1796
2088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尽管相较于唐,宋朝疆域大大地缩小,但人口却依然迅速增长。
宋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产量增加
大量粮食成为商品,流入市场
大批农业人口脱离土地,进入城市
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小农破产
【知识补充】
真宗时,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元)脱脱《宋史》
一、经济的发展
③宋朝商品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三)商业的发展
表现:
(2)边疆榷场贸易活跃
(3)货币需求剧增
(4)城市兴盛
国内贸易
海外贸易
(1)税收
(2)商品种类
(3)港口
(三)商业的发展
(1)基层市场发展
对比唐朝和宋朝的城市布局图,可看出宋代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日中开市,日没前闭市
布局: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功能: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出现了娱乐场所。
一、经济的发展
(2)边疆贸易
(三)商业的发展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作用:
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思考:榷场互市有什么作用?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④什么是榷场?榷场互市有什么作用?
一、经济的发展
北宋钱币铸造量增多,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交钞”——
元朝纸币
“交子”——
北宋纸币
“会子”——
南宋纸币
(3)货币:
货币需求量剧增
思考:据材料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
贸易发达,货币外流
纸币轻便易流转
(宋代)“每一交易,动即十万”。
“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
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
(三)商业发展
《宋史· 食货志下三》
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
原因:
⑤宋元时期,货币的流通出现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一、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
(4)城市的繁荣
①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捶丸
蹴 鞠
勾栏
客栈
⑦归纳宋元时期城市繁荣的表现。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发展
(三)商业发展
(5)海外贸易繁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⑥归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一、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⑧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
(1)过程及表现
魏晋南北朝
奠定基础
唐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北宋
南移继续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
过程:
表现:
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南宋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
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四)经济重心南移: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北方 南方
前期 人数 278人 51人
比例 84.5% 15.5%
中期 人数 274人 155人
比例 63.9% 36.1%
后期 人数 121人 179人
比例 40.3% 59.7%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人数统计情况
结合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交通: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文化: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
【带动文化重心的南移,推动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北宋人口密度图
①促进了城市交通贸易的发展,推动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南方人口增长,在全国人口比重中不断上升;
③民族融合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
④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⑤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金代文人刘迎这首诗的最大史学价值在于实证(  )
A.国家统一是贸易发展的前提 B.战争能够推动边疆民族交融
C.边境贸易促进民族经济繁荣 D.民族交往不能减少边境争端
4、宋代以前,尤其是唐代,中国城市的市场推行市坊制,即居民区和市场分开,市场的开市和闭市受到严格的控制。进入宋代后,城市中市场深入到街区,更出现了夜市。据南宋《梦粱录》载“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以上现象反映(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针对训练
6、“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该史料能印证宋朝(  )。
A.政治中心的东移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长途贩运的兴盛 D.商品经济的繁荣
5、“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到北宋后期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cccB
针对训练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影响
背诵问题
1、掌握宋朝时期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重点)
2、探讨宋朝时期社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难点)
3、能够学会知识迁移,较好的完成对应训练。
学习目标
二、社会的变化
1、结合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2、合作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快速阅读课文“社会的变化”,思考以下问题:
二、社会的变化
材料一 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蔡襄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变化一:门第观念的淡化,阶层流动性加强
编户齐民无贵贱
材料三:“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主奴依附松驰,自由来去
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1、变化表现
变化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分析材料指出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五:唐代,尤其是它的前半期,买卖土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均田制下,口分田不能买卖,卖一亩要“笞二十”的;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土地买卖愈益盛行。
——漆俠《宋代经济史》
材料六 “明立要契,举借种粮,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不抑制土地兼并、管理放松
重视契约关系
材料七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
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石介《明禁》
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二、社会的变化
材料八 这一时期(辽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交融,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变化四 民族交融加强
1、变化表现
材料: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社会变化的原因。
二、社会的变化
2、变化的原因
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衰亡;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7、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这反映出宋代(  )。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 B.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理学的社会影响势弱
8、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层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时期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B
A
针对训练
特点及成因 代表人物或作品
文学 宋词
元曲  
话本  
艺术 书法  
绘画 。 
句子长短不等,不同的词牌;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散曲
更灵活通俗的长短句
元杂剧
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宋元城市中, 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实质是早期的 白话小说 。
追求个性 ,不拘法度 
宋元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
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 意境和笔墨情趣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关汉卿、王实甫
《简帖和尚》《错斩崔宁》
《碾玉观音》《西湖三塔记》 
行书—“宋四家”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特点: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基础梳理】
文学艺术和科技
2.科技:
(1)三大发明
发明 成就 意义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广泛应用于航海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2)其他成就
北宋:沈括
元:郭守敬
元: 王祯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为一体,农业工具记载尤为丰富。
课堂小结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经济变化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和城市繁荣
民族交融加强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文学艺术
雅俗共赏的多样性
登峰造极的创造性
科学技术
促进
知识检测
材料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面对财婚厚奁风尚和奁产纷争,朱熹主张:“议昏姻有及于财者,皆勿与为昏姻可也。”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知识迁移(写到书面作业上,下课交)
三、儒学的复兴
1、回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
2、从思想、政治和学者的角度思考宋朝复兴儒学的背景。
3、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通过史料认识、提炼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6、结合程朱理学的含义和主张,总结程朱理学的特点
8、依据材料,探讨理学的影响。
7、理学的社会地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5、朱熹在儒学教育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快速阅读课文“儒学的复兴”,思考以下问题:

儒学的复兴
孔子创立
春秋
继承发展,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焚书坑儒,遭打击
秦朝
儒学独尊
西汉武帝
吸收佛道,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三教并行”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宋朝
【基础梳理】
理学兴起
儒学危机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面临佛道挑战。五代以来社会动荡,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重建纲常伦理以维护统治的需要,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材料:宋初,历经五代纷乱,权威失坠,又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权力的政权?… …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经济
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
政治需要
①政治上:鉴于唐末的历史教训, 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②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儒家义利观;
③思想上:宋代文人政治, 学术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④现实因素:儒家思想缺乏哲学观与思辩性,受到佛道的冲击;
⑤主观努力:唐宋儒学大师的努力探索
儒学复兴
理学的含义
代表人物
目的
二、理学兴起
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朱熹
程朱理学
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影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程朱理学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 佛
儒(根本)
(目的)
(本质)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了起来。
三、儒学的复兴
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概念辨析
4、阅读材料,认识、提炼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一: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
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录》
世界观/宇宙观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材料三: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
材料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伦理观:理是什么?
“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材料四: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材料五: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人生观
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录》
认识论/方法论
格物致知
5、儒学教育
朱熹认为明道德的关键在于教育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渐悟,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1)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⑤朱熹在儒学教育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三、儒学的复兴
4、思想主张:
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在哪
如何求理
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客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对我们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知识,日积月累,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
万物本原
三纲五常
宇宙观
伦理观
人生观
方法论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身外
先知后行
6、【知识深化】宋明理学的特点
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①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哲学化、体系化(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伦理的本体性、先验性、客观存在性。)
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宇宙观和人生观相结合(将人伦升至天理,提出人生修养的办法,存天理灭人欲,发明本心。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吸收了佛道因素(糅合儒佛道三派思想,形成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哲学体系。)
④回归孔孟(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孟子地位提升,也进了孔庙,儒学从“周孔之道”发展为“孔孟之道”)
⑤理学逐渐世俗化、生活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三、儒学的复兴
7、地位:自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因:
(1)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2)理学家们大力宣传和倡导;
(3)书院等教育体系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的推动。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一: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8、理学的影响
材料三: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三、儒学的复兴
积极:(1)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2)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①政治: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②社会: 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思想:具有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等封建观念;
依据材料,探讨理学的影响。
10、“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上述名言反映了他(  )
A.提倡个性自由 B.致力于阐释经书字句
C.反对君主专制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针对训练
C
D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快速阅读课文“文学艺术和科技”,思考以下问题:
4、与唐朝相比,宋元时期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1、宋词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著名的代表?请举例说明。
2、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探讨宋词产生的背景。
5、总结宋元时期绘画成就与特点。
3、简要说说元曲的构成和特点,代表人物。什么是话本?
6、归纳总结三大发明在宋朝的发展成就
7、总结宋元时期其他方面的科技成就。并综合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特点及成因 代表人物或作品
文学 宋词
元曲  
话本  
艺术 书法  
绘画 。 
句子长短不等,不同的词牌;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散曲
更灵活通俗的长短句
元杂剧
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宋元城市中, 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实质是早期的 白话小说 。
追求个性 ,不拘法度 
宋元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
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 意境和笔墨情趣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关汉卿、王实甫
《简帖和尚》《错斩崔宁》
《碾玉观音》《西湖三塔记》 
行书—“宋四家”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特点: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基础梳理】

文学艺术和科技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多彩;阶层:市民阶层壮大;
2.科技:
(1)三大发明
发明 成就 意义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广泛应用于航海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2)其他成就
北宋:沈括
元:郭守敬
元: 王祯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为一体,农业工具记载尤为丰富。
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因此城市中就聚集了社会的领导阶层,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一批有创作激情的文人与民间艺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伤怀感世和人生感触促使他们以写作杂剧为寄托。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①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②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③民族交融: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④国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元朝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
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
⑤思想与技术:理学思想的影响;印刷术的推动;
⑥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
⑦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等的反映
【思考】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课堂小结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经济变化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性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和城市繁荣
民族交融加强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贯通古今的思辨性
雅俗共赏的多样性
登峰造极的创造性
科学技术
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
(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2023河北.4)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都市商业繁盛
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D.海外贸易发达
B
课堂检测
B
(2022·辽宁)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
课堂检测
A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农产品好的交税,次的流入市场
农业经营多样化,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农业发展,社会安定
(2022·海南高考·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C
(2021·广东)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B
(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