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3 16:1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宋国大臣南宫万与鲁征战,不幸被俘,宋人请求释放,南宫万得以回国,后来在与(宋)湣公下棋时发生争执,湣公发怒,侮辱他:“吾始敬若;今若,鲁虏也。” 南宫万痛恨这话,“遂以局杀湣公” 。
——宋秀秀:《司马迁笔下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就君事件》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周王室衰微
“周郑交质”
“射王中肩”
“债台高筑”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20年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武氏子来“求赙”
公元前717年 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不得不向鲁国“求籴”
公元前618年 周王室公开向鲁国“求金”
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东汉)班固《汉书》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一392页
2.列国纷争
材料2: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
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前438年,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土地,只留绛与曲沃两地给晋幽公。
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三家分晋”
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奉邑入于田氏。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田氏代齐”
田和
战国时期形势图
春秋时期形势图
1.政治形势:
①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剧烈,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华夏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3.华夏认同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②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不断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
1.农业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生产效率提高。
(小农经济形成)
②土地制度:
二、经济发展情况
材料1:
春秋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蓬蒿藜藋(lí diào)”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以及诸侯国境之间的旷土隙田,逐渐得到垦辟,而公田却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丛生茂草,弄得“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一幅“野有庾积,公田不治”的景象。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2:
春秋初年,管仲率先在齐国进行改革。“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井田畴均,则民不憾。”
鲁国的初税亩影响更大,“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田税即取之于公,也取之于民,原来私田之收全归自己,现在也要纳税。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井田外私田大量出现
铁器牛耕应用
“鱼嘴”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③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造车行业
《周礼·考工记》
2.工商业
二、经济发展情况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吕不韦(?—前235年),由商而仕,立国定君,被拜为秦相国,是中国第一位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
范蠡(前536—前448年),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隐去。后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白圭,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有“商祖”之誉。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重合
②私营商业兴起,出现富商巨贾和商业中心。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③货币流通广泛,区域经济交流频繁,反映政治统一的趋势加强。
三、变法运动
(1)背景:
①兼并战争日益激烈,需要富国强兵(政治);
②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经济);
③士阶层活跃,百家争鸣(文化)。
(2)概况:各国相继变法改革,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
“察能而授官”;军事改革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大行“术”治;开垦荒地;
兵器制造,军事改革
食有劳而禄有功;尽地力之教;
著《法经》;实行“武卒”制
以能任官;着胡服,习骑射
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广纳言路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郡县,君主任免
限制贵族特权,
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农业生产
稳定秩序,管理户籍、赋税
(3)商鞅变法:
材料1: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
材料2: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贾谊《治安策》
评价:
①使秦国国富兵强,率先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的统一奠基。
②重严刑峻法,轻礼义教化,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政治、阶级、文化等方面的连锁反应,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
四、百家争鸣
材料1:
伴随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时,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便把这些要求和愿望系统化,以思想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知识分子通称为“士”。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史新编》
1.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
四、百家争鸣
(2)政治:“士”阶层崛起,企图影响现实;新兴地主阶级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
材料2:
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随着周王室的衰微,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先秦诸子精神》
(3)文化:
“学在官府”被打破,学术下移,私学勃兴;
文化环境相对自由。
材料1: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血缘之亲
孝悌之道
忠恕之道
(1)“仁”(核心)
①“仁者爱人”,尽己为人,推己及人(忠恕)。
2.孔子
材料2: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使子路问之……(妇人)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通“志”,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1)“仁”:
②政治上主张“德治”,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身作则,反对苛政。
材料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论语·八佾》
“正名”:名实相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谓季氏(鲁国卿大夫),“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礼”:即克己复礼,约束自己,遵守君臣父子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
等级秩序。
孔子讲学图(杏坛讲学)
(3)文化教育:
①打破“学在官府”,推动私学发展
②主张“有教无类”
③整编“六经”,文化传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当仁不让于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孔子像
3.老子
材料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天人合一”。
材料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面,即对立又统一,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弱者道之用”)
材料3: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老子·第五章》
③政治主张:
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
观点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孟子 荀子 庄子 邹衍 墨子 韩非
政治主张
人性论 性恶
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与时俱进
人与自然 制天命 而用之 顺应 自然
对宇宙万物的看法
仁政
性善
性恶
隆礼重法
逍遥
自由
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尚贤
节俭
法治、中央集权
学派
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异。
儒家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兼爱则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孟子批评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思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何不同?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5.意义:
四、百家争鸣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大动荡
战争不断——春秋争霸、战国兼并
大变革
经济
工具革新,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确立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夺权
大发展
经济
政治
民族
文化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出现封建制度雏形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课堂小结:
奴隶社会:
贵族政治
封建社会:
官僚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孕育,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推动各国的变革运动和郡县制度的确立,也催生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