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1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3 16: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2000~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稻谷、豆类、薯类、小麦、玉米)总产量变化。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03年有所下滑。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
A.稻谷玉米小麦豆类 B.豆类稻谷小麦玉米
C.稻谷小麦玉米豆类 D.小麦稻谷豆类玉米
2.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所下滑,原因最可能是( )
A.市场需求量锐减 B.自然灾害频发
C.农业劳动力短缺 D.粮食品质下降
3.近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得益于( )
①耕地面积大量增加②粮食价格提升③作物品种更新迭代④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粮耕价值比即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值,其中耕地经济价值由耕地上粮食作物总产值与经济作物总产值共同构成。粮耕价值比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耕地利用中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揭示耕地“非粮化”的总态势。下图示意2004~2020年中国粮耕价值比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04~2020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是因为( )
①粮食作物产值降低②耕地经济价值降低③种粮比较效益降低④经济作物产值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会导致( )
A.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 B.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
C.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是我国典型的山地省份。全省人口分布集中,耕地资源少;同时喀斯特地貌分布范围广,人类活动强烈导致植被破坏严重。下图为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时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中( )
A.社会效益始终高于综合效益 B.经济效益呈逐年上升趋势
C.生态效益增长速度最慢 D.社会效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
7.推测影响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耕地面积 B.国家政策 C.技术水平 D.自然灾害
8.提高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的主要措施有( )
①扩大耕地规模 ②提高生产效率 ③提高机械化水平 ④实施退耕还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虚拟耕地资源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需要投入的实际耕地资源。对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生态要素流动格局进行分析,虚拟耕地资源流动在空间上呈现出“北耕南运”格局,并根据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的正负值确定区域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的区域,得出受偿区域为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支付区域主要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图示意全国及区域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资源流动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9.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镇化进程快,耕地占用面积大②人口数量多,农产品需求量大
③耕地资源退化严重,粮食产量低④退耕还湿力度大,耕地资源大幅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耕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 )
A.地广人稀,人均占有率高 B.耕地过度利用,撂荒现象严重
C.土壤肥沃,耕地产出率高 D.耕地分布分散,机械化水平低
隐含耕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耕地资源。长江经济带耕地质量和数量区域差异大,是隐含耕地主要流入区,且内部隐含耕地差异显著。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隐含耕地空间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的流动特征主要是( )
A.邻近省区间流动较显著 B.均向沿海省区流动
C.西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D.中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12.隐含耕地净流动对浙江粮食安全的影响是( )
A.增加当地粮食产量 B.提升当地粮食品质
C.增加当地粮食消费量 D.增加当地粮食供给
下表为江西赣南地区2010年、2020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单位:km2),其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分别为3176.06km2、542.70k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类型 2010年 2020年
草地 610.55 534.43
耕地 10429.00 9512.44
居民及工矿用地 1541.25 1781.25
林地 25850.60 26665.50
水域 779.44 778.74
未利用地 129.84 67.83
13.赣南地区在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中,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地
14.造成赣南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态退耕②毁林开荒③城镇建设④围湖造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003——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九连增”,有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高产粮食作物取代低产粮食作物)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九连增”期间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表,完成下面小题。
种类 2012年 2003年
产量(万吨) 比重(%) 产量(万吨) 比重(%)
粮油 58957 100 43070 100
稻谷 20429 37.7 16066 37.3
小麦 12058 20.5 8649 20.1
玉米 20812 35.3 11583 26.9
大豆 1815 2.2 1539 3.5
其他 4343 7.4 5288 12.1
15.关于“九连增”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谷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B.稻谷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C.小麦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D.小麦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16.关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让18亿亩耕地红线降低 B.可以缓解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C.低产作物应该淘汰 D.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耐旱、耐寒、耐盐碱,原产我国,现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大豆不仅是重要的蛋白食品和食用油脂原料,而且是畜牧业重要的饲料来源。自1996年我国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大豆产需缺口由225.28万吨增加至10019.46万吨。2022年,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是限制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瓶颈。下表为2022年大豆主要生产国的相关数据。
国家 大豆种植面积(单位:亿亩) 大豆产量(单位:亿吨) 单产(千克/亩)
巴西 6.58 1.38 209.7
美国 5.24 1.15 219.5
阿根廷 2.25 0.46 204.4
中国 1.5 0.20 133.3
(1)分析我国大豆缺口逐渐增大的原因。
(2)美国、巴西生产的大豆,在经过长途运输后,其价格仍低于国产大豆,试分析其原因。
(3)在总耕地面积有限、且优先保证主粮安全的前提下,为我国大豆增产提出合理建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头道拐水文站位于黄河干流内蒙古段下游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内,气温和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图2为头道拐水文站测得的年内水沙变化图。
材料二:地鼠是穴居类动物,繁殖能力较强,喜掘洞造丘和取食植物的地下根、茎,加剧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在黄土高原耕作条件较差的区域,耕地零租金流转(土地经营者不用支付租金的流转形式)现象多发。抽样调查发现,山西省的零租金流转比例高达70%,制约了当地耕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造成耕地资源错配,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图1
图2
(1)结合图2,说出输沙量年内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地鼠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加剧的影响。
(3)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山西省土地零租金流转比例高的原因。
(4)从耕地资源角度,简述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的措施。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稻是指能够耐受上壤含盐量在0.3%的环境下生长一种梗稻,多种植于海边滩涂,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广有分布,其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有机质和氮元素等不足,与普通大米相比淀粉含量少,口感坚硬干涩,但其富含钙、锌、硒及氨基酸等人类所需的微量元素又称富硒大米。中国是人口大国,从“种粮”“储粮”“进粮”“节粮”等方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约有2亿亩盐碱地可种植海水稻,其作用不容小觑。表为碱地海水稻与普通大米的对比。
成分 碱地海水稻(/100g) 普通大米(/100g)
蛋白质含量 14.6g 6.7g
脂类含量 0.5g 较低
钠含量 17.6mg 几乎为零
(1)列举海水稻除具有耐盐碱外的生长习性。
(2)海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难吃”,从海水稻自身优势分析我国积极推广的原因。
(3)从“种粮”角度,分析如何发展海水稻种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平均海拔4500m。截至2022年末,阿里地区拥有耕地面积4412.18公顷,但耕地质量较低,耕地质量亟须提高。下图为西藏阿里地区位置示意图。
(1)简析阿里地区耕地质量低的原因。
(2)说出阿里地区耕地质量低的影响。
(3)简述阿里地区提高耕地质量的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B 3.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粮食作物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产量较为稳定,加之与小麦相比,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单产较高,所以甲应为稻谷,乙应为小麦;玉米用途广泛,产量增加趋势应较为明显,所以丙应为玉米;豆类种植面积较小,产量较小,丁应为豆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2003年处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期,部分耕地转为林地或其他经济作物用地,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加之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频发,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B正确,C错误。2003年,我国总人口仍然在增加,粮食市场需求量应当增加,A错误。粮食品质和粮食产量之间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B。
3.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作物品种更新迭代加快,利于粮食单产的提高,③正确;我国通过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提高平均单产,期间具体表现为单产高的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提高,而相对低产的豆类小麦及薯类种植比例持续下降,进而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④正确。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①错误;粮食价格提升对总产量的影响不大,②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近年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同时,我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强了种子改良和良种繁育工作,提高了粮食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此外,我国还加强了粮食安全的监管和管理,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和检测能力。
4.D 5.A
【解析】4.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产值整体上升,①错误;耕地经济价值也明显呈整体上升趋势,②错误;经济作物产值高于粮食作物产值,且经济作物产值上升速度比粮食作物产值上升速度快,由此可知,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和经济作物产值上升导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粮耕价值比下降,说明种植粮食的效益降低,这样必然导致部分耕地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即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A正确;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不一定会导致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B、C错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主要与技术投入增大有关,与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对粮食生产构成压力。同时,人口因素还影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可用性和粮食分配与消费的均衡性。气候生态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等,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城市化与工业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优质农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的落后,限制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6.C 7.B 8.B
【解析】6.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2—2007年期间,贵州省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高于社会效益,A项错误;经济效益整体上升,但是并不是逐年上升,B项错误;图示期间生态效益起点值较高,与终点值相差不大,因此相对于其他效益,生态效益增长最慢,C项正确;社会效益也呈现了增长趋势,D项错误。故选C。
7.由材料可知,贵州省的耕地利用效益均呈上升趋势,最可能是因为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耕地面积整体变化不会太大,A项错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太大,C项错误;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会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故选B。
8.贵州省山地多,耕地面积比较少,难以扩大耕地规模,①错误;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正确;提高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等成本投入,能够提高经济效益,③正确;退耕还林后的土地不再属于耕地,④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
【点睛】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省份,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由于地形复杂,贵州省的耕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平缓的山坡上。耕地资源相对较少,而且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壤肥力较低,水资源短缺。
9.A 10.C
【解析】9.由所学可知,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城镇化进程快,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且人口数量多,粮食需求量大,所以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大,①②正确;东部沿海农业产值及农业人口占比小,耕地退化及退耕还湿不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大的主要原因,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0.由材料可知,受偿区域为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且多冲积平原,西北地区耕地多分布在绿洲,这三大地区耕地的共同特点是土壤肥沃,耕地产出率高,C正确;东北、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率较高,华北人口稠密,人均占有率不高;三大地区均未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三大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比较高,排除ABD。故选C。
【点睛】粮食生产基地,历来土地肥沃,适于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食,粮食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较高,能稳定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的农业生产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粮食生产土地和资源,有较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较大的粮食保有量。
11.A 12.D
【解析】11.由图可知,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流动特征主要是邻近省区间流动较显著,A正确;均向沿海省区流动不明显,B错误;西部省区为净输入省区,C错误;中部省区为净输入省份,D错误。故选A。
12.耕地净流入省区,可以增加当地粮食供给,缓解粮食安全压力,D正确;耕地净流动不能增加当地粮食产量,A错误;耕地净流动对当地的粮食品质没有影响,B错误;耕地净流动不能增加当地粮食消费量,粮食消费量跟当地人口数量和饮食结构相关,C错误。故选D。
【点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13.D 14.C
【解析】13.根据表中2010年和2020年数据变化,耕地用地面积变化量是916.56,变化幅度减少了8.8%;林地用地面积变化量是814.90,变化幅度增加了3.2%;建设用地面积变化量是240,变化幅度增加了15.6%;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量是62.01,变化幅度减少了47.8%。所以未利用土地变化幅度最大,D正确人,ABC错。故选D。
14.从上表可以看出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在减少,而林地用地面积在增加。根据各种人为行为判断其土地类型变化影响,围湖造田和毁林开荒会导致耕地面积增加,但赣南地区耕地面积在下降,故②④错误,排除ABD;生态建设政策影响,实行退耕还林,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故①正确;随着城市化发展,未利用土地和耕地等被转化为城镇建设成居民及工矿用地,所以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在减少,故③正确。①③正确,故选C。
【点睛】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化发展,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生态退耕;灾毁耕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15.C 16.D
【解析】15.增产率是增产量与2003年产量之比,通过计算可知粮食、稻谷、小麦的增产率分别为36.9%、27.2%、39.4%;稻谷增产率小于粮食增产率,A错误;小麦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C正确;贡献率为各作物增产量与粮食增产总量之比,计算可知玉米增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玉米增产率最大),BD错误。故选C。
16.根据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可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A错误;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高产粮食作物取代低产粮食作物),高产粮食作物增加,低产粮食作物减少,长期来看会加剧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B错误;低产作物有其经济适应性,淘汰低产作物不利于我国粮食结构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随着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深入,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的粮食问题①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②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③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④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解决途径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④科学种田,提高单产,例如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17.(1)居民收入增加,饮食结构改变,对油、豆制品和肉的需求增加;耕地有限,且为保证主粮安全,可用于种植大豆的耕地数量少(或:农民种植意愿低,种植面积小)我国大豆单产低
(2)美国、巴西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大豆平均的生产成本低;海运成本低廉;美国、巴西采用优良品种,单产高,价格低。
(3)开发盐碱地,用于种植大豆;与其他农作物间作、轮作;培育良种,提高单产;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控。
【分析】本题以大豆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粮食安全现状、农业区位因素、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我国大豆缺口逐渐增大的原因主要从市场需求增加、产量供给不足分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增加,饮食结构改变,对油、豆制品和肉的需求增加,大豆的市场需求量增加;我国耕地有限,且为保证主粮安全,可用于种植大豆的耕地数量少,农民种植意愿低,种植面积小,我国大豆单产低,使得我国大豆供给不足,使得我国大豆缺口逐渐增大。
(2)美国、巴西生产的大豆价格仍低于国产大豆原因主要从生产成本低。结合美国、巴西农业生产特点可知,美国、巴西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科技水平高,大豆平均的生产成本低,美国、巴西采用优良品种,单产高,价格低;从运输价格角度分析,海运成本低廉,对比我国价格较低。
(3)我国大豆增产建议可以从开发土地资源、改变耕作方式、选育良种等角度分析。拓展土地资源,开发盐碱地等低产田,用于种植大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转变耕种模式,与其他农作物间作、轮作;加强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产,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控,保障大豆供给。
18.(1)特点:年内分布不均;春季(3-4月)和夏秋季(6-10月)输沙量大。
原因:春季气温回升,河段解冻,径流量增大:风力强,吹沙入河;夏秋季降水量集中多暴雨,径流量增大:侵蚀作用强,汇集泥沙量大
(2)地鼠挖掘洞道,降低土壤的紧实度,造成地面坍塌:地鼠取食植物,破坏植被,加剧水蚀和风蚀;地鼠繁殖快速,活动范围扩大,侵蚀地区变广
(3)地形崎岖,地块分散,面积小,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低,经济效益低;水资源不足,农产品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农田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经济效益低相较于外出务工,务农经济效益低,弃耕严重。
(4)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复垦指数;加大对耕地的科技投入;整合上地,推动农旧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防治耕地污染
【分析】本题以头道拐水文站、山西省土地流转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外力作用、耕地安全、粮食安全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阅读图2,输沙量年内变化呈现出年内分布不均,春季(3-4月)和夏秋季(6-10月)输沙量大,其余季节相对较少。结合图例可知,输沙量变化主要与径流量有关,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补给,河段解冻,径流量增大,河流搬运输沙能力增强:春季冰雪消融完后,蒸发旺盛,土壤干燥,风力强,吹沙入河;夏秋季降水量集中多暴雨,雨水补给,径流量增大,薄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汇集泥沙量大。
(2)结合材料二可知,地鼠喜掘洞造丘,地鼠挖掘洞道,降低土壤的紧实度,挖空后,支撑作用减弱,造成地面坍塌,地鼠取食植物,破坏植被,植被覆盖减少,加剧水蚀和风蚀,侵蚀加剧;地鼠繁殖快速,活动范围扩大,破坏区域面积扩大,侵蚀地区变广,造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加剧。
(3)山西省土地零租金流转比例高的原因主要从经济效益、撂荒角度分析。山西省地形崎岖,土地地块分散,面积小,不利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低,经济效益低;农业发展水资源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影响,农产品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农田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经济效益低相较于外出务工,务农经济效益低,弃耕严重,撂荒地较多,出现土地零租金流转比例高。
(4)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的措施需要改善耕地质量。保障耕地面积,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复垦指数,减少土地撂荒;加大对耕地的科技投入,改良耕地土壤质量,兴建农田水利设施,整合上地,推动农旧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农作物生产,防治耕地污染,保护耕地质量。
19.(1)①抗早;②抗涝;③抗倒伏;④抗病虫害;⑤适应性强,易扎根于滩涂上。
(2)①海水稻蛋白质含量高,为普通大米的2倍多;
②富含钙、锌、硒及氨基酸等人类所需的微量元素;
③海水稻“绿色”。生长在盐碱环境中,实际面临病虫害非常小,基本不使用农药、海水除草、除虫,还带来海水营养,施用化肥少。
④适应性强,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3)①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海水稻的土地资源;
②加大技术投入培育海水稻的良种,提高其产量、质量;
③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种植海水稻的积极性;
④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分析】本题以海水稻种植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海边滩涂水位变化大,海水稻生长在此区域,需要具备抗旱、抗涝习性,海边风大,海水稻需要有抗倒伏特点。滩涂盐碱环境恶劣,几乎不使用农药除虫,海水稻抗病虫害,适应生长环境;对土壤环境适应性强,对区域较差的土壤条件能够适应,扎根在泥土松软的滩涂上。
(2)从表格中看,海水稻蛋白质含量高,为普通大米的2倍多,蛋白质丰富营养高;富含钙、锌、硒及氨基酸等人类所需的微量元素,普通水稻几乎没有,能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海水稻种植过程“绿色”,生长在盐碱环境中,实际面临病虫害非常小,基本不使用农药,有害物质残留少,海水浸泡能够除草、除虫,还带来海水营养,不需要使用化肥补充养分,施用化肥少,更符合现代人高质量食物需求;海水稻对环境适应性强,不需要种植在肥沃的土壤上,我国盐碱地、滩涂地较多,种植海水稻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
(3)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将适合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滩涂列入耕地保护范围,切实保护海水稻的土地资源;加大技术投入培育海水稻的良种,提高其产量、质量,更好适应人们饮食习惯,扩大市场需求;加大政策扶持,提高农民种植海水稻的积极性,提高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用高质量农田保障粮食产量和国家粮食安全。
20.(1)土层浅薄,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经济较为落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种植结构单一、生产要素长期投入不足,土壤养分不均衡、肥力低等。
(2)农作物单产低,威胁地区粮食安全;种植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导致(或加剧)土地撂荒现象等。
(3)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地区粮食安全;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投入;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和水文循环,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硬化等问题;提高耕地质量,可促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分析】本题以西藏阿里地区为背景,以耕地质量设问,涉及耕地资源的概况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地质量反映耕地生产能力,主要由土壤养分、肥力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决定,西藏阿里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干,植被稀少,所以土壤受外力侵蚀强,土层松散、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由于经济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加之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以青稞为主,结构单一,长期生产过程中水肥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故耕地质量低。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耕地资源关乎区域粮食安全,所以耕地质量低直接影响就是农作物单产低,威胁地区粮食安全;为了能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种植成本上升,农业生产效益降低,进而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加剧土地撂荒现象。
(3)根据前面题目分析可知,提高耕地质量最直接的意义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从而保障地区粮食安全,降低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减少农业投入,从而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耕地质量提高,相对提高了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过度开垦、化肥的使用,从而能保护生态环境,较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硬化等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