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 ”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除转运使,英宗谕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对点题)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标点符号,请指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E虽小F过G当力遏H而绝之
2.(对点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馈饷,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3.(对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抃疾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回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
5.请简要分析赵抃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有删改)
6.(对点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7.(对点题)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癸丑,属于历法中的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组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癸丑”前一位是“戊子”。
D.崩,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亡。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8.(对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谏,秦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10.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本文看,你赞同贾谊的观点吗 你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谨的样子。③毕:地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社,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强葆,即“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握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来礼待贤士,怕失去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天下不稳,代成王执政,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于成王。
14.(对点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15.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选文,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 ”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寻阝营。会天阴晦寻阝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有删节)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天阴晦/寻阝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B.会天阴晦/寻阝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C.会天阴晦/寻阝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D.会天阴晦/寻阝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本义为诸侯传位给嫡长子,后泛指接续、继承。
B.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
C.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
D.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高台,以示庄重。
1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然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助其解围。
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而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
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后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9.(对点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寻阝营。
20.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孙子曰:“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何以明之
梁州贼王国围陈仓。乃拜皇甫嵩、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卓曰:“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嵩曰:“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此,可胜在彼。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此之谓也。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夫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 ”遂不听。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弊,果自解去。
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嵩曰:“不然。吾前不击,避其锐也。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锐卒勿攻,兵之机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师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兵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国走而死。卓大惭恨。
孙子曰:“怒而挠之。”言待其衰也。又曰:“卑而骄之。”言敌怒而进兵,则当外示屈弱,以高其志,待其归,随而击之。又曰:“引而劳之。”言因其进退以观其变,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选自《反经·先胜》,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B.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C.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D.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卓,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B.陈仓,位于陕西省西部,汉刘邦暗度陈仓、诸葛孔明两伐祁山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C.九天,意思是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此处指帝王。
D.“怒而挠之”,指的是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方法激怒他。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
B.如果没有具备九天之势,那么进攻者就要受害;如果还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那么就不会被攻破。
C.梁州贼王国围困陈仓,董卓欲迅速奔赴陈仓救援,但皇甫嵩不听,认为陈仓具有九天之势,不用兴师动众。
D.被激怒的敌人要进兵,那么就要在外表上显出屈从软弱的样子,麻痹敌人,等敌人放松了警惕,就要及时进攻他。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不待时,勇者不留决。速战则城全,不救则城灭。
(2)实而备之,强而避之,锐卒勿攻,兵之机也。
25.(对点题)梁州贼王国围困陈仓,皇甫嵩先是不同意董卓领兵速战的建议,后又带兵进攻,请分别概括皇甫嵩先不战后又战的理由。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30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数十州兵讨之。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兵远难继,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 ”竟不讨之。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太宗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 若劳人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太宗《帝范》曰:“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①,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 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节)
①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出兵伐吴,途中见怒蛙,为表示对勇敢精神的尊重,即凭轼为敬。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B.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C.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D.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表,即岭南。古人认为五岭以南处于中原之外,所以也称岭外。如苏轼有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B.表疏,泛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表重在进言说事,如《陈情表》;疏重在分条说明情况,如《谏太宗十思疏》。
C.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指皇帝外出时,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万乘,文中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辆,故称天子为“万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皇帝听从魏征建议,不废一兵一卒就平定岭南之地,因此他赞扬魏征的能力出众。
B.太宗认为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可轻易发动,苻坚、隋主都是因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
C.唐太宗不求虚名,他担心保护附属国会使本国的百姓疲敝,没有答应康国归附的请求。
D.尉迟敬德反对唐太宗亲征高丽,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但最终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
(2)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
30.(对点题)文末唐太宗用勾践和徐偃事例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1.答案 C D G
解析 “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是“其言”的宾语,故在“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后断开;“以谓”是“所以说”,“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是其宾语,因宾语较长,“以谓”后断开;“小过”是偏正短语,“力遏”与“绝”中间用“而”连接,共同作句子的谓语;“小人虽小过”与“当力遏而绝之”是两个分句,为假设关系,中间断开。
2.D 解析 D项,“刑”,都是动词,施刑罚的意思。“刑首恶”的意思:将为首的人判了刑。“刑人如恐不胜”的意思: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B 解析 B项,“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错。原文只提到赵抃在成都宽容处理聚众妖祀问题时,“蜀民大悦”,没提到他在益州实行严苛政策时也深得百姓拥护。
4.参考答案 (1)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检举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厉,京师称他为“铁面御史”。
(2)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
解析 (1)“未之识”,宾语前置,不认识他;“荐”,推荐;“声称”古今异义,声名;“弹劾”,前面省略主语,赵抃。
(2)“舟百艘”,定语后置,上百艘船;“移告”,发公文告知;“归”,归葬;“于”,由。
5.参考答案 ①焚香告天,以示心底无私(正大光明,磊落坦荡)。②以这个仪式日日警醒(约束)自己(坚守初心)。
解析 ①由原文“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可知,他每日所做之事都能对上天讲得明白,对得起苍天和百姓,可见他心底无私(正大光明,磊落坦荡)。②由原文“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可知,以这个仪式日日警醒(约束)自己(坚守初心)。
参考译文 赵抃,是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检举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厉,京师称他为“铁面御史”。他认为朝廷务必要辨明君子小人,所以说:“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有所贻误,也应当保全爱惜,来成就他的德行。”上书言说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并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命出使有不法之处;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这些人都被朝廷罢免。欧阳修、贾黯因此得以留任,一时之间有名的贤臣,都依靠他得以保全。赵抃担任益州知州。蜀地偏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不合法的事,州郡官员公开相互赠送财物。赵抃亲自做表率,蜀地的风气因此改变。赵抃担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以治理,赵抃治理严格但不苛刻,召见各县县令告诫他们,让他们自主治理。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力,监狱里因此常常没有关押的囚犯。岭南做官的人去世,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于是求助者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船,并提供他们路费。赵抃担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贾昌朝以故相身份镇守魏地,赵抃将要巡视他的府库,贾昌朝派使者对赵抃说:“这之前,监司没有巡视我的库藏的,恐怕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相比(先例),你准备怎么办 ”赵抃回复说:“不这样做,那么其他郡县就会不服。”最终前往巡查。贾昌朝很不高兴。原先朝廷下令招募乡兵,过了期限也未能完成招募,主管的官员被判罪的有八百多人。赵抃奉诏督办,上奏说:“黄河以北地区连年丰收,所以应征的人少,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过,来等待农闲时再行招募。”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获罪的官员们都被免罪,而招募乡兵的事不久也就完成了。贾昌朝才惭愧心服。担任成都知州。赵抃先前在蜀地任知州时,有人聚众非法祭祀妖邪,赵抃以严法处置。这次又发生了此类案件,大家都认为赵抃一定会严法处置。赵抃查明并无其他原因,就说:“这只是饮酒过度罢了。”将为首的人判了刑,其余的人都释放了,蜀地百姓都非常高兴。恰逢荣被授予转运使,英宗对他说:“赵抃治理成都,施行的是中和之政啊。”神宗即位后,征召赵抃回朝廷任知谏院。按照旧例,从成都还朝的亲近的大臣,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再担任谏官。大臣为此感到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罢了,如果想要任用他(担任其他官职),也没有什么关系。”赵抃以太子少保之职辞官归居。元丰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朝廷赠他太子少师称号,谥号清献。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露天焚香告知上天,如果是不可明告上天的事情,他就不敢去做。他管理政务,善于依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和风俗来处置,严厉或宽容有所不同。
6.D 解析 “传相告引”意思是相互检举揭发,作“诸生”的谓语,本句单独成句;“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省略主语“秦始皇”,故两句之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皆坑之咸阳”,“咸阳”是“坑”的后置状语,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C项。
7.C 解析 “‘癸丑’前一位是‘戊子’”错误,“癸丑”的前一位是“壬子”。
8.C 解析 “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错误,原文是免除了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9.参考答案 (1)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退儒生。
(2)周围架起阁道通行车马,从阿房宫的前殿直达南山,以南山的顶峰作为宫殿的标志。
解析 (1)“乖异”,不一致,背离;“以”,认为;“绌”,同“黜”,贬退,排斥。
(2)“周”,在周围;“表”,作标记;“颠”,顶峰。
10.示例 我赞同贾谊的观点。秦始皇不施行仁政,这是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结合本文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穷奢极欲,徭役过重;②法律严苛,施行暴政。
参考译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皇帝的文告称“制书”,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书”,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没意思。从今以后,废除谥号制度,朕为始皇帝,后世依照顺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
二十八年,秦始皇巡视东方各郡县,登上了邹峄山,刻立石碑赞颂功德业绩。于是召集鲁地的儒家学士七十人,到泰山下,议论祭祀天地封禅之事。有的儒生说:“古代君主封禅,是用蒲草裹住车轮,不愿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清扫地面进行祭祀,使用的席是用草编的。”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退儒生。于是下令修筑车道,从泰山南坡一直到达顶峰,竖立石碑颂扬自己的功德;又从泰山北坡而下,到梁父山进行祭地仪式。祭祀天地的礼节与在雍城由太祝主持的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而封藏都十分保密,世人不可能知道而记录下来。
秦始皇认为咸阳城里人口太多,而先王的宫廷又窄小,便令人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建造宫殿。先建前殿阿房宫,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殿上可容纳一万人,殿下可竖立五丈高的大旗。周围架起阁道通行车马,从阿房宫的前殿直达南山,以南山的顶峰作为宫殿的标志。又建筑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河,连接咸阳,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与阁道星相连,横穿银河抵达营室宿。征发判处宫刑和因犯罪服刑罚劳役的罪犯七十余万人,分别建造阿房宫或骊山秦始皇陵墓。并开凿挖掘用作棺椁的北山石料,砍伐蜀地与楚地的木材,全部运到这里;在关中共计兴建三百座宫殿,在关外建造四百多座。于是在东海边的上朐界内竖巨石,作为秦国的东大门。又迁三万家民户到骊邑,迁移五万家民户到云阳,他们全都被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秦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是派御史对每个儒生进行追究审问。儒生们相互检举揭发,秦始皇于是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儒生四百六十多名,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并告知天下,以警戒后人,有的人还被惩罚到边疆戍守。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谏说:“那些儒生们都诵读经书效法孔子,现在您全部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宁。”秦始皇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三十七年,冬季,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都城。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儿子胡亥最受疼爱,请求随同出游,秦始皇答应了。秋季,七月,丙寅日,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认为秦始皇死在都城外,担心诸公子会与天下百姓乘机作乱,于是就把消息隐瞒下来不发丧。
11.C 解析 “封”的对象是“纣子武庚”,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使管叔蔡叔傅之”句子结构完整,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项。
12.A 解析 A项,“‘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错误,“社”指土地神。
13.C 解析 C项,“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错误,由原文“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可知,是制定了《立政》,使百姓得到便利,所以天下的百姓很高兴。
14.参考答案 (1)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2)把周公葬在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解析 (1)“之所以”,固定结构,这里译为“……的原因”;“摄”,代理;“畔”,同“叛”,背叛;“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法”;“告”,向……交代。
(2)“从”,伴随;“以”,来;“明”,表明;“臣”,这里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臣”。
15.①辅佐武王灭商;②平定叛乱;③还政于成王;④建章立制。
参考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当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不同于其他儿子。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昭告纣的罪状。把箕子从囚禁地释放出来。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祭祀。遍封功臣与周王室的亲属。封周公旦于古代东方帝王少昊的旧址曲阜,就是鲁公。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去世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这是我这样做的原因。”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于是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殷朝遗民。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两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归顺周王朝。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占卜,得卦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便利百姓。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邑,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把周公葬在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16.A 解析 “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河曲”是“丛林间”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帅骑驰突”,主语“晋王”承前省略,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
17.B 解析 B项,“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错误,应是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民政、财政。
18.C 解析 C项,“只身突围”错误,原文为“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意思是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可见并非“只身突围”。
19.参考答案 (1)后梁丧命和逃亡的将校士卒数以万计,丢弃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
(2)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寻阝的军营。
解析 (1)主语“后梁”省略;“委弃”,丢弃;“山”,名词作状语,像山一样。
(2)“晋王劳军于魏县”,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晋王于魏县劳军”;“因”,趁机;“帅”,动词,率领;“觇”,偷偷地察看,侦察。
20.①用恩德安抚他们,能成就自己的威名;②做大事的人不应该顾念小的仇怨。
参考译文 刘仁恭向河东李克用请求救援,派出的使者前后有一百多批。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劝道:“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温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温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温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温,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能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处于窘迫的境地而我们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呢。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李克用认为说得对,于是应允刘仁恭和好。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春,晋王病情严重。晋王李克用命令他的弟弟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晋州刺史李存勖为继承人,并说:“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又对李克宁等人说道:“我就烦劳你们替我照看亚子了!”李克用说完就死了。将吏们想要进见李存勖,李存勖正在悲伤哭泣,很久没有出来。张承业于是就进去对李存勖说道:“大孝在于不失去基业,哭泣再多又有什么用!”随即将李存勖搀扶出来,继位做了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初一,晋王在三垂冈下埋伏军队。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没有预料到晋军到来,将士们还没有起床,军中一片惊慌混乱。晋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后梁丧命和逃亡的将校士卒数以万计,丢弃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后梁太祖听说夹寨没有守住,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长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家业可以不亡了!”晋王李存勖回到晋阳,休整军队,进行赏赐,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州县举荐有才德的人,罢黜贪婪残暴的官吏,减轻田租赋税,抚恤孤寡穷民,申雪冤案,禁止奸盗,境内太平。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寻阝的军营。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寻阝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士兵,擂鼓呐喊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正好这时李存审的援兵赶到,这才得以脱离险境。晋王回过头来对随从骑兵说:“差点儿成为俘虏被人讥笑。”骑兵们都说:“这次正足以让敌人见见大王的英俊威武。”同光元年,晋王在魏州筑坛,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21.A 解析 原句中“迫归众”“追穷寇”结构相同,所以应该在“众”后面断开,排除C、D两项;“蜂虿”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22.C 解析 C项,“此处指帝王”分析错误,此处就是指天的最高处。
23.C 解析 C项,“认为陈仓具有九天之势”分析错误,从原文“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势也。夫势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众,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可知,不用兴师动众的原因分析有误。
24.参考答案 (1)智者不会等待时机,勇者不会迟留不决。速战就能保全陈仓,不去援救,陈仓就会被攻占。
(2)对方有实力要多防备,强盛要避开,精锐的士卒不要轻易进攻,这都是用兵打仗的要旨。
解析 (1)“待时”,等待时机;“留决”,迟留不决;“全”,保全。
(2)“备”,防备;“强”,强盛;“锐卒”,精锐的士卒;“兵”,名词用作动词,用兵。
25.不战的理由:避开敌军的锐气;陈仓还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不会被攻破。
战的理由:敌军已衰颓,以严整之师攻击混乱逃军,容易成功。
参考译文 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为什么这样说呢
梁州贼寇王国围困陈仓。皇帝于是任命皇甫嵩、董卓为将,各率领两万人去讨伐。董卓想迅速领军奔赴陈仓,皇甫嵩不听从。董卓说:“智者不会等待时机,勇者不会迟留不决。速战就能保全陈仓,不去援救,陈仓就会被攻占。陈仓被保全或被攻占,就在此一举了。”皇甫嵩说:“不是这样的。百战百胜,也不如不战就使敌人屈服。所以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使自己不被敌人打败,主动权在于自己;能否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可乘之机。范蠡说:‘节令不到,不可以勉强植物生长;事情不探究清楚,不能强迫成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我们进攻,是因为取胜条件有余。取胜条件有余的,像动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取胜条件不足的,就像陷在深深的地下一样,难有大的进展。现在,陈仓虽然小,防守牢固,并没有到‘九地之陷’的困境;王国虽然强盛,进攻我军不准备去援救的地方,也没有具备‘九天之势’。如果没有具备‘九天之势’,那么进攻者就要受害;如果还不到‘九地之陷’的困境,那么陈仓就不会被攻破。现在王国被困,陈仓又不会被攻破。我军不用兴师动众,就可以大获全胜,又有什么必要迅速挽救呢 ”皇甫嵩因此不听董卓的建议。王国围困陈仓,从冬到春有八十余天,但陈仓防守牢固,最终没被攻破。王国的军队疲惫不堪,最终还是撤退了。
皇甫嵩要进兵攻击王国,董卓说:“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勿追,归众勿迫。’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归众,追击穷寇。困境中的野兽还要搏斗,马蜂、蝎子是有毒的,更何况是众多的人呢 ”皇甫嵩说:“不是这样。以前我不攻击王国,是回避他的锐气。对方有实力要多防备,强盛要避开,精锐的士卒不要轻易进攻,这都是用兵打仗的要旨。现在进攻他,是等他衰颓。我们现在进攻的是疲乏之师,而不是‘归众’;王国的人虽多但都想逃走,没有斗志。我们以严整之师攻击混乱之师,并非追击穷寇。”皇甫嵩于是单独领兵攻击王国,让董卓在后防御。皇甫嵩连战告捷,大败敌军。王国在逃跑中被杀。董卓因此惭愧,心中嫉恨皇甫嵩。
孙子说:“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方法激怒他。”是说要等待其颓败之时。又说:“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让他更加骄傲。”是说被激怒的敌人要进兵,那么就要在外表上显出屈从软弱的样子,助长敌军的骄气,等敌人收兵回去,就要及时进攻他。又说:“要引诱敌人,使其劳顿。”是说要通过敌军进退来观察敌人的应变,然后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都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以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
26.A 解析 “交结远人”为动宾结构,应在一起;“告来数年”意为“告发他们反叛好几年”。
27.D 解析 D项,“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错,《过秦论》中是“兵车万乘”的意思。
28.D 解析 D项,“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错,原文无此信息。
29.(1)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需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
(2)疆域虽然辽阔,但热衷于战争就会使民生凋敝;国家虽然安定,但忘记战备就会使百姓懈怠。
30.①用勾践的事例告诫臣下要彰显朝廷威仪,鼓舞百姓士气,不让他们在精神上有所懈怠。②用徐偃的事例告诫臣下,只有时刻不忘记战备,才能保国家安全。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岭南各州上奏告发高州统帅冯盎起兵反叛。唐太宗下诏令让将军蔺谟调动几十个州的兵马讨伐。魏征进谏说:“中原刚刚太平,人民遭受战乱未曾平复,岭南地区又多瘴疠,兵马远行非常困难,如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后悔就来不及了。并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可以趁中原地区没有平定之时,勾结远方的人,分兵据守险要之地,攻城略地,设置州府。为何告发他们反叛好几年了,却不见他的军队攻出岭南呢 这就是反叛的形势还没有形成,不必兴师动众。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需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唐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岭南地区全都安定了。唐太宗说:“当初,岭南各州盛传冯盎要叛乱,我决心讨伐他们,魏征多次进谏,认为只要用仁德来安抚他们,不用发动战争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后,不用一兵一卒平定岭南,其效果真是胜过十万大军啊。”贞观四年,主管大臣报告说:“南方的林邑国,上疏的言辞不恭顺,请陛下发兵讨伐他们。”唐太宗说:“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得已时才用。自古以来,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自取灭亡的。苻坚自恃兵力强大,一定要吞并晋朝,发动百万军队,结果一举而亡。隋炀帝也一定要攻破高丽,多年征战劳役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他最终死于小人之手。我想到这些,怎能轻易出兵呢 ”最终没有讨伐林邑。贞观五年,康国请求归顺。唐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很多都追求疆域辽阔,来博得身后的虚名,这样做既对自己无益,也使百姓劳顿不堪。康国如果归顺了我朝,他们有难我们就不得不援救;到那里要行军万里之遥,怎么可能不使百姓疲敝呢 如果为求虚名而使百姓劳顿,这不是我想要的。他们归顺的要求,我不接受。”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出征高丽,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现在又在定州监国,东西二京,虽然有兵士把守,但终归很空虚。并且高丽乃边远的小国,不劳陛下亲自征讨。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很快打败他们。”虽然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当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
唐太宗在《帝范》里写道:“疆域虽然辽阔,但热衷于战争就会使民生凋敝;国家虽然安定,但忘记战备就会使百姓懈怠。民生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懈怠更不是御敌的策略,武装既不可完全解除,又不可经常使用。因此百姓农闲时,应讲习武艺,以熟悉威仪;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所以越王勾践礼敬怒蛙,终于成其霸业;徐偃放弃武功,最终使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越王练习威势,而徐偃忘记了武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