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词阅读鉴赏 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永 平①
顾炎武
流落天涯意自如,孤踪终与世情疏。
冯欢原不曾弹铗②,关令安能强著书
榆塞晚花重发后,滦河秋雁独飞初。
从兹一览神州去,万里徜徉兴有余。
注①顺治十四年春,诗人自昆山启行北上,第二年秋,从北京到达永平,这首诗就是当时的感事之作,此时,南明已亡。②冯欢弹铗:即冯谖弹铗。铗,剑柄。谓处境窘困而又欲有所干求。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摹写出作者在报国无门、羁旅天涯的境遇下达观自如的情态,而“孤踪”一词,融自叹与自赏于一体,毫无身世浮沉之感。
B.颔联化用“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典故,以冯谖自比,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期待为君所用,却怀才不遇,不甘终老林下的忠君报国之心。
C.诗歌“一览神州去”与“天涯意自如”,“万里”与“孤踪”相照应,不仅在结构上首尾圆合,而且情感表达上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D.这首七律,基调昂扬向上,充溢着诗人顾炎武的傲岸不群,耿介旷达之气,毫无悲戚之态,有极强的感染力。读后令人振奋。
2.后人对顾炎武的诗有“一首诗歌一字金”的评语,联系全诗,赏析“滦河秋雁独飞初”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南朝古诗,完成第1~2题。
酬周参军
吴 均①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沉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①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门见山,向友人诉说悒郁的心情,“忧人”起居颠倒,怅而无欢,无事可做,只得倚门远望。
B.“江南霜雪重”是泛说秋冬以来的天气,下句诗人自比司马相如,天寒衣单,隐含着无限的辛酸与不平。
C.诗人写望远时所见的景色有云景与雨景,云“沉”有质重感,雨“细”有迷蒙感,的确是宛然如画。
D.全篇以忧怀开端,以琴酒收结,诗人并没有在艰难困苦中哀伤不已,而是表现出豁达超然的态度。
2.“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两句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片起句,写出了送别的季节为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其中“嫩”字,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B.“春蚕食叶”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应考的人们奋笔疾书的声音,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
C.“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写出廓之在成功之后,嘲笑世间的举子正在为功名而奔波的情景。
D.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
2.本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举出三例,并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
韩 淲②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淲:南宋诗人,有高节,入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约40岁。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2.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本诗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来说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十一被贬至郴州临武,韩愈被贬至阳山(今属广东)。张十一在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一种生长在水边,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③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鸟闲飞露里天”的句子,韩诗颔联的诗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首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2.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丞。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天气阴晴不定的特点,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的声音听不到。诗中描写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之感。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像芳草一样延伸。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念奴娇 春情①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②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③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①这首词作于诗人南渡之前,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②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③扶头酒:容易饮醉的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开头三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景象萧条,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兼以细雨斜风,则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
B.柳和花用“宠”“娇”来修饰,运用拟人手法,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爱,表达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关心。
C.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诗成酒醒之后,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番悠闲的欣喜。
D.下片写词人枯坐愁闷,恹恹入睡了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辗转难眠的忧愁和凄然溢于言表。
2.词中蕴含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寒食书事
赵 鼎①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谪,绝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会携全家上坟祭扫。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诗人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古代词阅读鉴赏
一、1.C 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理解有误。
2.参考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 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理想的诗句,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
二、1.D D项,“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诗的第五句中,“端溪石池”指端砚,五、六句的意思是在砚台中研好了浓墨,在烛光映射中挥毫。
2.参考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两个“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三、1.B B项,“以冯谖自比,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期待为君所用,却怀才不遇,不甘终老林下的忠君报国之心”错,与原诗意思相反,诗中“不曾弹”与“安能强”表明诗人誓绝“世情”的决绝形象。
2.参考答案 诗句中诗人以独飞的孤雁自诩,寓意丰厚:一是以失群的孤雁自比,突显自己心系南明,永葆节操的意志;二是与“孤踪终与世情疏”中的“孤”字相应和,表达自己耿介傲岸,不向清政府低头的决心;三是引出“一览神州”“万里徜徉”之“兴”,抒写自己翱翔万里的志向。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一是明晰诗句所处位置,此句诗位于“转”的位置,上有“承”,下有“合”,由此切入,即可赏析诗句之妙;二是从关键词“独”字入手,结合注释,理解“独”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上述两点,即可得出答案。
四、1.D “而是表现出豁达超然的态度”错误,从诗中来看,诗歌从忧写起,由忧及寒,又因寒增忧,最后“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这是宽慰自己权且以酒与琴相伴度过寒冷的长夜,是对自己不逢其时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并非“豁达超然”。
2.参考答案 (1)提升画面感。运用拟人手法,水传洞庭,风送寒气,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空旷、高远、肃杀的日暮画面。(2)强化情感。借水的远阔、风的寒冷,强化了诗人寥落凄凉的情怀。
解析 由“传”“送”可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水流之远、风送寒气勾画出一幅肃杀凄寒的画面;诗人本自忧心忡忡,本自怅然无欢,今既见此远去之水,感此风送之寒,则更增怅惘之情。远望本为不自觉地排解烦恼之举,不想反增新忧,诗人不直接抒写此时的特殊感受,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表现他的心曲,借助水和风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情。
五、1.C C项,“却笑人间举子忙”中的“笑”并无“嘲笑”之意,而是想象中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是一种轻松的笑。
2.参考答案 ①“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会试(春闱)的结果,写出了词人对廓之的信心和良好祝愿。②“鹏北海,凤朝阳”是虚写,写出廓之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翔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以虚喻实,充满对廓之的鼓励。③“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解析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虚写,一般描写想象、回忆、梦中的情景是虚写;然后结合本词内容具体分析,本词主要描写了想象之景,想象廓之以后参加考试、蟾宫折桂、青云直上的情景;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举出三例具体分析。
六、1.C C项,“‘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分析不当,应是“任”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旷达的精神面貌。
2.参考答案 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用“今古骚人乃如许”收束前三联的万千感慨,但又不具体点明,只用“乃如许”三字概括;尾联后一句也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为何,而是宕开一笔,以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收束全诗,拓展诗歌意境,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文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 本诗尾联,诗人以“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来强调古今诗人的共同感受;这感受如何,却不直说,以景语来表达,也就是以景作结,说“暮潮声卷入苍茫”,通过江潮澎湃,诗人独立山上,眼观这苍茫景色,来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把意境无限地拓展,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思考,正所谓“文已尽而意无穷”。
七、1.A A项,“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这首诗赞颂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不拔的壮志及奋斗到底的毅力,开头的提问其实是蕴含了对精卫的同情与赞扬。
2.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最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择是诗人的口吻,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
八、1.A A项,不是秋日的风光,而是春夏之交的景色。从踯躅花开正艳可以看出。
2.参考答案 颈联写诗人自己不想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既表达了作者无辜被贬、死不甘心的幽怨,又有渴望回朝、再献忠忱的深情。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解析 根据注释的内容,可知此诗是赠答诗;诗人和朋友均被贬,结合这一背景,不难理解“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一联中蕴含的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以及回朝再建功业的渴望。尾联“斗觉”二字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体会“霜毛一半加”的原因,便不难把握诗人的情感。
九、1.D D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今已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表达了失意的情状。
解析 两首诗歌都是诗人人生悲惨命运的体现,人生遭遇各种各样的贬谪,如“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以及“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好友短暂相聚,又无奈分别,如“君去若逢相识问”“平明送客楚山孤”,展现出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王诗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展现自己的高洁志向,即便是遭受贬谪,却仍然不改内心的高洁情操,极其鲜明地展现了不屈从于恶势力,凸显出一种顽强的斗争意识;刘诗充满着一种牢骚,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十、1.C “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番悠闲的欣喜”赏析不恰当,词人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闲”并非悠闲,而是“闲愁”,表现出伤春念远的情怀。
2.参考答案 ①寂寞无聊的惆怅。词人所居庭院景象萧条,寂寥无人,备感凄清,透露出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慨。②思念亲人的忧愁。丈夫远离,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只能把思念埋藏在心底,表明词人为离情所苦。③悲时伤春的伤感。寒食时节,垂柳繁花异常美丽,但因多雨,游赏不成,而花受风雨摧残,透露词人的感伤。④天晴赏春的喜悦。“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的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日高烟收的清朗带给词人些许的喜悦。
解析 此题注意结合“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分析“寂寞无聊的惆怅”,结合“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和注释分析“思念亲人的忧愁”,结合“宠柳娇花寒食近”“多少游春意”分析“悲时伤春的伤感”,结合“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分析“天晴赏春的喜悦”等情感。
十一、1.C 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
2.参考答案 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的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解析 本诗描绘出岭南民间和平宁静、充满温馨的生活,衬托出汉唐皇室陵寝的荒凉,寄寓了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河山沦落的感慨。结合颈联、尾联的描写具体分析即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