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3 17: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读“2000—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逐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判断,2000—2020年我国( )
A.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B.碳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C.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D.产业结构逐年低碳化
2.2003—2005年我国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可能的原因是( )
A.商业和服务业快速增长 B.二次产业占比有所上升
C.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升高 D.能源利用技术取得突破
粮耕价值比即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值,其中耕地经济价值由耕地上粮食作物总产值与经济作物总产值共同构成。粮耕价值比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耕地利用中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揭示耕地“非粮化”的总态势。下图示意2004~2020年中国粮耕价值比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04~2020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是因为( )
①粮食作物产值降低②耕地经济价值降低③种粮比较效益降低④经济作物产值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会导致( )
A.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 B.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
C.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人口和经济状况下,为了维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水资源消费和消纳水污染所必需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是将水资源相关消耗折算成水域面积的综合核算方法。下图示意2010一2021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高于北京和天津,主要是由于河北省( )
A.人均水资源量少 B.水资源短缺
C.农业生产耗水量大 D.水源水质差
6.京津冀三省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B.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C.降水量较平均值偏多 D.水源质量不断提升
根据我国的改革休渔制度,北方海域在5月1日至9月1日禁止海洋捕猎作业。近年来,山东省沿海地区推广“南鱼北养”养殖模式,每年从福建采购南方优质鱼种的幼鱼。幼鱼运输船经过两天的行驶,在养殖基地投放到深水区的网箱,如图所示。基地利用灯光吸引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小鱼虾等聚于网箱内,供鱼类过来捕食,经过2~4个月的养殖,幼鱼体重从1-1.5斤/尾增至2-2.5斤/尾,开始捕捞上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为了提高幼鱼的环境适应能力,合理做法是( )
A.幼鱼运输,多次更换沿途海水 B.幼鱼运输,采取封仓和增温措施
C.在7、8月份采购和投放幼鱼 D.养殖空间限制在网箱的深层水体
8.“南鱼北养”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优质鱼种的养殖成本 B.提高北方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C.充分利用北方的海洋空间 D.减轻南方海域的养殖区污染
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是我国典型的山地省份。全省人口分布集中,耕地资源少;同时喀斯特地貌分布范围广,人类活动强烈导致植被破坏严重。下图为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时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中( )
A.社会效益始终高于综合效益 B.经济效益呈逐年上升趋势
C.生态效益增长速度最慢 D.社会效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
10.推测影响1999—2017年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耕地面积 B.国家政策 C.技术水平 D.自然灾害
11.提高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益的主要措施有( )
①扩大耕地规模 ②提高生产效率 ③提高机械化水平 ④实施退耕还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为解决风光发电可控性差的问题,近年又引入了氢能发电机制。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某电力公司“风光十氢能”的发电系统,通过系统调配,力求使入网电量达到理想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系统一年中光伏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图示系统入网电量理想状态表现为( )
A.转储入网电量稳定 B.转储入网电量与电力需求匹配
C.入网总电量稳定 D.入网总电量与电力需求匹配
14.图示系统中,促使入网电量实现理想状态的关键环节是( )
A.风光发电比例 B.氢气储存能力 C.直接入网电量 D.氢能发电成本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某些月份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某中资企业采矿区及所在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15.甲、乙、丙、丁四地中,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来源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推测含锆重砂矿物在海岸带高潮线以上大量沉积的月份为(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7.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运输方式单一②开采难度较大③国内供应能力低④对外依赖程度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资源进口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油气安全供应问题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我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能源合作由来已久,西亚、北非各主要产油国已成为我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重要目标区。下图示意西亚、北非主要产油国。
(1)推测近年来我国油气安全供应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原因。
(2)长期以来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阐述缘由。
(3)指出西亚、北非各主要产油国能成为我国石油公司“走出去”重要目标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4)为深化与西亚,北非的能源合作,请列举我国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稀土是中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稀土资源优势和鼓励出口政策,中国逐渐占领了全球80%的稀土市场供应。目前中国已成为少数拥有完整稀土产业链的国家。左图为2021年各国稀土已探明储量比重图,右图为2014~2020年中国稀土产量及占全球总产量比重图。
(1)概述我国2014~2020年稀土生产的变化及产生的隐患。
(2)推测我国在稀土开采及冶炼分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3)从技术投入角度,分析如何保障我国稀土资源安全。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战略性新兴矿产,广泛应用于核工业、电子工业等领域,全球的多数锆矿石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家矿山企业供应。中国的锆矿储量不足全球的1%,目前只有海南岛的滨海砂矿可被开采利用,选矿难度大,且以中小型矿床为主。图1示意 2014年——2020年中国锆资源产量与供需情况,图2示意2020年中国锆矿的进口国分布。
(1)分析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的潜在风险。
(2)简述保障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的可行措施。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为13942000公顷,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14683200公顷,10年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741200公顷。2021年我国粮食自给率为80.9%,黑龙江省粮食自给率达618%且粮食生产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材料二下表示意2012年和2022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状况(单位:公顷)。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镇工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022 17131271 21634791 1172842 1176401 554550 1724034
2012 15845890 21828784 2046608 1171862 584267 2175823
(1)简述10年间黑龙江省为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采取的主要措施。
(2)从气候角度分析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成本低的主要原因。
(3)从育种角度说明提高我国粮食自给率的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B
【解析】1.2000—2020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有消费结构没有太大改变,A错误;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不会明显下降,B错误;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量。能耗强度越低说明消耗的能量越少,GDP的质量就越高,由图可知,我国的能源强度有所下降,说明能源的利用率提高,能耗强度降低,C正确;能耗强度降低,但一次能源的消耗上升,不能说明产业结构低碳化,D错误,故选C。
2.商业和服务业快速增长会降低能耗强度,A错误;二次产业占比有所上升,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上升,使能耗强度上升,B正确;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大的改变,C错误;能源利用技术取得突破,提高能源利用率,会降低能源强度,D错误,故选B。
【点睛】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量。能耗强度越低说明消耗的能量越少,GDP的质量就越高。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
3.D 4.A
【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产值整体上升,①错误;耕地经济价值也明显呈整体上升趋势,②错误;经济作物产值高于粮食作物产值,且经济作物产值上升速度比粮食作物产值上升速度快,由此可知,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和经济作物产值上升导致我国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粮耕价值比下降,说明种植粮食的效益降低,这样必然导致部分耕地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即耕地“非粮化”现象增多,A正确;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不一定会导致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从事农业人口比重下降,B、C错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主要与技术投入增大有关,与粮耕价值比总体下降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对粮食生产构成压力。同时,人口因素还影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可用性和粮食分配与消费的均衡性。气候生态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等,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城市化与工业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优质农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特别是农业机械和水利设施的落后,限制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5.C 6.B
【解析】5.依据图文材料可知,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人口和经济状况下,为了维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源消费和消纳水污染所必需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高于北京和天津,主要可以从经济结构和用水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均水资源量少不一定导致水资源生态足迹高,这取决于用水效率和用水方式,A项错误;水资源短缺是导致水资源生态足迹高的一个因素,但根据题干,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是随着年份变化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水资源短缺作为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高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河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耗水量大,因此可能导致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C项正确;水源水质差可能会导致水资源利用受到限制,但不一定直接导致水资源生态足迹高,D项错误。故选C。
6.依据图文材料可知,京津冀三省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虽然增加了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量,但并未直接解释为什么水资源生态足迹会随时间而下降,A项错误;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产值所需的水资源量减少,这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下降,B项正确;降水量较平均值偏多虽然可能会增加水资源量,但并不能直接解释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C项错误;水源质量不断提升虽然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但并不能直接解释水资源生态足迹随时间的变化,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消纳水污染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水污染的吸收、转化和降解能力,消纳水污染是生态系统提供的一种生态服务功能,有助于维护水环境的健康和稳定。生态生产性面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和产品的能力,这里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是指为了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处理水污染所需的水域面积。
7.A 8.C
【解析】7.幼鱼从南方迁移到北方,环境差异过大,容易不适应环境造成死亡,多次更换沿途海水能使幼鱼逐渐适应北方海洋环境,循序渐进减少死亡,A对;封仓和增温措施容易使幼鱼缺氧,增加死亡率,B错;在7、8月份南北方海水温度差异较小,但盐度仍有差异,且生长时间短,不能在休渔期结束前保证上市,C错;养殖空间限制在网箱的深层水体,幼鱼活动范围有限,且深层水体氧气含量低,不利于幼鱼提高生存率,D错。故选A。
8.长途运输和饲养,增加了养殖成本,不如在原产地养殖成本低,A错;鱼养殖在网箱中,没有放归野外,不会增加北方海域生物多样性,B错;北方休渔期海洋空间和资源无法利用,造成浪费,“南鱼北养”能充分利用北方的海洋空间,C对;运往北方的只是幼鱼,南方海域养殖区并没有停止生产,无法减轻其污染状况,D错,故选C。
【点睛】“海上移动牧场”指的是包括亲鱼培养、产卵及受精、温度培育、幼鱼喂养、成鱼养殖、收获加工及运输、陆上加工与销售在内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由一座管控中心、两种核心装备、一组配套船队(捕捞渔船、养殖工船、活鱼运输船、饲料运输船、冷藏运输船、补给船、疫病处理船、废料收集船等)组成。
9.C 10.B 11.B
【解析】9.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2—2007年期间,贵州省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高于社会效益,A项错误;经济效益整体上升,但是并不是逐年上升,B项错误;图示期间生态效益起点值较高,与终点值相差不大,因此相对于其他效益,生态效益增长最慢,C项正确;社会效益也呈现了增长趋势,D项错误。故选C。
10.由材料可知,贵州省的耕地利用效益均呈上升趋势,最可能是因为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耕地面积整体变化不会太大,A项错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太大,C项错误;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不会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故选B。
11.贵州省山地多,耕地面积比较少,难以扩大耕地规模,①错误;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正确;提高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等成本投入,能够提高经济效益,③正确;退耕还林后的土地不再属于耕地,④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
【点睛】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省份,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由于地形复杂,贵州省的耕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平缓的山坡上。耕地资源相对较少,而且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壤肥力较低,水资源短缺。
12.B 13.D 14.B
【解析】12.图中区域位于柴达木盆地,夏季日照强度最大、日照时间最长,故光伏发电量占比最高,故选B。
13.由材料可知,该系统将风光与氢能发电结合是为了解决风光发电可控性差的问题,通过风光发电直接入网和氢能发电转储入网两者结合,与电力需求匹配,达到理想状态。入网总电量包括直接入网及转储入网,D正确。转储入网的风光发电电量不稳定,A错误。转储入网电量小于电力需求,B错误。入网总电量有大有小,不稳定,C错误。故选D。
14.图示系统中,风光发电稳定性较差,维持理想状态的关键环节为转储入网电力的供应,即由氢气储存能力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主要部件由电子元器件构成。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15.D 16.A 17.C
【解析】15.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甲(中生代沉积岩)、乙(中生代变质岩), 丙和丁均属于太古宙侵入岩,属于火成岩,根据材料,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丙相比,丁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丁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岸海水的含错重砂矿物多(含矿物来源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其他月份降水量较少,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7.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因此国内锆资源储量、产量都不高,国内供应能力低,只能以进口为主,对外依赖程度高,③④正确;国内储量小,与开采难度、运输方式关系较小,①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火成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火成岩不属于变质岩和沉积岩。
18.(1)经济发展快,油气消费大幅提高,国内油气产量不足,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主要油气来源国社会动荡,油气资源供应不稳定;石油运输海上通道安全变数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风险大;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进口成本高;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等。
(2)西亚、北非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产量和出口量多;多为沿海国家,海运便利;我国与西亚、北非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互补性较强等。
(3)西亚、北非地价较低;西亚、北非劳动力丰富;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国石油资源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等。
(4)根据各产油国的实际情况,为能源合作方向准确定位;了解产油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变化,对西亚、北非安全局势做好预判;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发挥我国的国际作用,为我国油气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
【分析】本题以西亚、北非主要产油国地理位置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能源安全、资源跨区域调配、工业区位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我国油气安全供应问题越来越突出说明我国油气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需求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发展总量大,油气消费大幅提高,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供给方面:内部是我国本身的油气产量日渐不足,无法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西亚、北非地区油气来源国社会动荡,政治环境不稳定,油气资源供应不稳定;油气资源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进口成本高;我国距离西亚、北非等主要能源产地远,石油运输海上通道安全变数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风险大;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等。
(2)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是因为该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油气产量和出口量多,供给能力强;如图示西亚、北非多为沿海国家,我国港口众多,能源海运便利;长期能源合作说明我国与西亚、北非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互补性较强。
(3)西亚、北非经济相对我国较为落后,西亚、北非地价较低,廉价劳动力丰富,能源生产成本低;西亚、北非相关能源储备量大,原料充足;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国石油资源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推动中国相关企业走出去。
(4)根据各产油国的实际情况,为能源合作方向准确定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了解产油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变化,对西亚、北非安全局势做好预判,灵活调整相关政策;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避免出现较大损失;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发挥我国的国际作用,提高国际影响力,为我国油气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9.(1)变化:2014-2017年产量稳定,全球占比较高;2018-2020年产量上升,全球占比略下降。
隐患:开采量大,出口占比高,会引发资源枯竭,存在稀土资源国家战略安全隐患。
(2)开采: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地面裂隙和沉降、土地沙漠化、重金属污染等。
冶炼分离:放射性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加强勘探技术研发,提高稀土可探明储量;提高开采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强化研发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资源。
【分析】本题以稀土资源开发为背景材料,涉及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保障资源安全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我国稀土资源在2014-2017年产量稳定,在全球占比较高;但2018-2020年产量上升,全球占比略下降。我国稀土资源产量增加会导致我国开采量增加,会导致稀土资源面临枯竭,导致我国存在稀土资源国家战略安全隐患。
(2)结合所学知识,稀土资源开采过程中,会导致植被遭受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同时开采过程中,资源开采过程中会导致地面裂隙和沉降、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在冶炼分离过程中,稀土资源冶炼过程中,会导致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如放射性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资源安全可从开源、节流、加强技术储备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为保障我国稀土安全,我国需要加强勘探技术研发,提高稀土可探明储量;同时加强开采技术的提高,减少开采过程中资源浪费;加强研发应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
20.(1)我国的锆资源储量少,品位低;锆矿资源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来源集中,全球锆资源被国外供应商垄断。
(2)加强勘探,提高锆矿的储量和产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锆矿资源);发展锆的替代材料,降低进口依赖度;增加进口渠道(国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建立锆矿石储备机制。
【分析】本题以锆资源为材料,涉及国家资源安全与国际合作等知识内容,综合性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详解】(1)资源安全的风险可以从储量、产量、质量、进口量与进口渠道、供给量与需求量等方面描述。结合材料“全球锆矿储量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以及左图2014-2020年我国锆矿产量及需求量变化图,由此可知我国国内的锆矿储量少,选冶技术条件不成熟,产量低,品位低,禀赋条件差,需求量大;锆资源自给率低,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高;全球锆资源被国外供应商垄断,进口来源集中,存在安全风险;球锆矿企业趋于垄断,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2)对于我国锆资源的现状,为保障资源安全,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思考,开源方面可以加强勘探、建立储备体系、拓展进口渠道、寻求替代资源;节流方面可以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等。因此可以整理表述为:通过技术创新,加大国内锆矿资源的勘探力度,稳定锆资源产量;倡导节约锆砂资源,优化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新材料替代锆砂资源等措施,降低锆砂资源消耗;加强对外合作,加大投资海外锆矿资源开采项目,增加进口国家和渠道,增强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锆矿资源储备制度。
21.(1)治理水域,适度开垦耕地或适度开垦草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2)冬季气温低,微生物分解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化肥使用少;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不易过冬,农药施用的少;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生长季降水较多,节约灌溉费用。
(3)加强优良品种培育,提高粮食单产量;筛选和基因改良,增强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如耐旱、耐涝、抗风、抗虫等);通过育种技术,培育高品质农作物,减少对外依赖。
【分析】本题以黑龙江的土地利用状况及粮食种植情况为材料,涉及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从2012年到2022年,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草地的面积缩减最明显,说明治理水域,围垦湿地,适度开垦耕地或适度开垦草地;防止耕地非粮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2)冬季气温低,微生物不活跃,枯枝落叶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化肥使用少;冬季寒冷漫长,气温低,杀死越冬虫卵,病虫害不易过冬,农药施用的少;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生长期间季降水较多,可节约灌溉费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量;因地制宜,筛选和基因改良,增强农作物抗灾害的能力(如耐旱、耐涝、抗风、抗虫等);通过育种技术,保证农作物品质,减少对外依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