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3 18:3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通过选择性阅读,了解全书内容,并创意编排目录结构。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每篇文章内容。
通过批注,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
通过关联阅读,勾连经典与课本,增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最为人知的是散文的艺术成就,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
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为了给希望读写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朱自清 《经典常谈》序言
写作目的
任务一 拟新题 巧归类
粗略阅读《经典常谈》后,请从文化知识、思想内涵或实践意义等多个角度,给每篇文章拟一个小标题,并将目录分类。
《说文解字》第一
——文字的七十二变
《说文解字》第一
——仓颉造字,朱子注书
任务一 拟新题 巧归类
粗略阅读《经典常谈》后,请从文化知识、思想内涵或实践意义等多个角度,给每篇文章拟一个小标题,并将目录分类。
拟“一句话标题”角度:
简要概括篇章精髓;
浓缩这一部或一类经典的价值、意义;
简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
引起他人阅读兴趣和期待。
任务一 拟新题 巧归类
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小学”




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朱自清 《经典常谈》序言
阅读策略:关注书本的作者、目录以及序言。
任务二 绘制思维导图 梳理文章内容
请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行文思路,提炼内容要点。
梳理角度:
某篇文章内容;
某个知识要点;
某部典籍发展演变的呈现等。
任务二 绘制思维导图 梳理文章内容
请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行文思路,提炼内容要点。
任务二 绘制思维导图 梳理文章内容
请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行文思路,提炼内容要点。
阅读策略:关注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
关注人物,概括事件。
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发展历程。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
任务三 品味通俗语言 感受语言魅力
细读感兴趣的篇章,做好批注,领略朱自清的语言魅力。
批注策略:
赏析:从用词、人物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评价:对文中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联想、质疑等。
解释:对文中费解的内容或引用他人作品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
解释型批注:朱自清将屈原写《离骚》的背景以及《离骚》不成篇章的问题解释为屈原发泄强烈情感的需要。
用语简单易懂且趣味盎然,作者用亲切通俗的口吻讲述了复杂的学术问题,不得不令人佩服。
任务三 品味通俗语言 感受语言魅力
——《辞赋》第十一
赏析型批注:朱自清寥寥几笔,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的景象,让读者饶有兴味地了解了一个时代以及游士这一类人。
任务三 品味通俗语言 感受语言魅力
——《文》第十三
任务三 品味通俗语言 感受语言魅力
细读感兴趣的篇章,做好批注,领略朱自清的语言魅力。
批注策略:
赏析:从用词、人物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评价:对文中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联想、质疑等。
解释:对文中费解的内容或引用他人作品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
任务四 阐释关联阅读 探究经典意义
研读最感兴趣的篇章,结合课内所学及课外对该篇所介绍的经典古籍的阅读,参考以下小建议,形成一段文字,展现你的阅读思考与心得,探究珍贵的文化宝藏。
小建议:
(1)可精读《诗第十二》,结合七、八年级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具体分析(如《<诗经>二篇》,乐府诗《木兰诗》、《观沧海》、《龟虽寿》,《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以及李白与杜甫的诗歌等),说说历代诗歌的变化;
(2)可精读《四书第七》,结合课内《<孟子>三章》所学及课外对《孟子》的阅读,分享你对《孟子》的认识与思考;
(3)可精读《<说文解字>第一》,结合课外对《说文解字》的阅读,挑选一些有趣的汉字,说说汉字的形成。
任务四 阐释关联阅读 探究经典意义
研读最感兴趣的篇章,结合课内所学及课外对该篇所介绍的经典古籍的阅读,参考以下小建议,形成一段文字,展现你的阅读思考与心得,探究珍贵的文化宝藏。
阅读策略:关联课内知识,多角度进行比较阅读,得出心得体会。
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
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
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
写作背景
阅读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