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三国演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三国演义》:历史是由人书写的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2 19:1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都能说出来里面的那些人物的名字??张飞赵云关羽刘备关羽曹操周瑜孙权曹丕诸葛亮孙尚香......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
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4、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祁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的艺术主要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属于历史演义。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1、展示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斗争错综复杂,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2、给予我们最宝贵的人生启示?
历史不能改变,人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3、表现了怎样的历史观、社会观?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名著的价值 名著其他影响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历史演义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时往往具有“七实三虚”的特点。历史演义三国演义 拍摄年份:1990年~1994年
总投资:1.7亿人民币
动用群众演员:40万人次
建成影视基地两座
拍摄地:河北、内蒙古、四
川、宁夏、甘肃、青海、西
藏、江苏、湖北、云南 总监制:王枫
  监制:戴临风 杨伟光 张天民 于广华
  总策划:王枫
  策划:于广华 王扶林 方庆浩 阮若琳 贾文增
  总制片:任大惠
  制片人:周明 刘瑾如
  编剧:杜家福 朱晓平 刘树生 叶式生 周锴 李一波
  总导演:王扶林
  导演:蔡晓晴 张绍林 孙光明 张中一 沈好放 鲍国安饰曹操
孙彦军饰刘备
赵越饰孙夫人(孙尚香)
唐国强饰诸葛亮
李靖飞饰张飞
吴晓东饰孙坚
洪宇宙饰周瑜 主要演员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要分84集完成,其中1——23集《群雄逐鹿》,24——47集《赤壁之战》,48——63集《三足鼎立》,64——77集《南征北战》,78——84集《三分归晋》五个部分组成。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 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 “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县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庸无知,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草船借箭”背景 借箭经过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谢箭回营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空城计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三国演义》的形成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改编名著不必完全忠实于原著的理由就包含在这样一个比喻之中。这样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 其一,以时代为理由。我们可以设想,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名著,都不可能不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局限,同样,在今天这个时代,任何一部改编作品,也必然会带有自己的时代印痕,克隆和复制只是一相情愿,是改编的“乌托邦”。同时,改编过去时代的作品,有意识地赋予作品和人物以时代感,也是合情合理的。比如北京人艺2000年重拍的《日出》,就以此为理由,进行了适当的改编。 其二,以观众为理由。观众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不仅有层次的区别,还有群体的区别,在我们这里,话剧、小说,特别是所谓纯文学作品,都是服务于小众的,而电影、电视剧,特别是长篇电视连续剧,则是服务于大众的,把小众的话剧和文学改编为大众的电影和电视剧,必须要有一个通俗化的过程,不仅能让大众看得懂,还要让他们感兴趣,爱看,我们改编古典文学名著和现当代的著名作品,都不能忽略这一点。电视剧《雷雨》、《我这一辈子》、《日出》等都在这方面作出过努力。 其三,以样式为理由。《我这一辈子》,一个是文学,一个是电视剧,文学原著只有三四万字,而电视剧一集就要一万多字,因此,只能增加情节线索,设计更多的戏剧冲突。这正是主要人物从一个增加到三个的原因。再有,原著是以主人公的自述为线索展开叙事的,是一种内心独白的方式,这种方式改编电影时可以保留,电视剧却不行,必须有更多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才能使电视剧的叙事显得比较充实,才能推动剧情的直到推向高潮。 其四,以观念为理由。艺术创新很多时候是观念的创新,20世纪以来,艺术观念的创新层出不穷。李六乙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观念创新的欲望。《原野》是最近的一个例子。他要把曹禺的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张扬出来,即:人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顿。他找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抽水马桶、可口可乐、电视机等文明的产物都成了现代仇虎们奔向自由时的障碍。 其五,以趣味为理由。人的趣味有雅有俗,有些很雅的作品,可以改编为通俗的作品,有些通俗的作品,也可以改编为很雅的作品。当年,魏明伦改编《水浒》、《金瓶梅》走的就是由俗入雅的路线,而当今更多的改编,走的多是由雅入俗的路线,这固然是因为大众文化的需求在急速增长,人们没有理由不开发更多的资源来满足这种需求。而无论是由俗入雅,还是由雅入俗,都有不必忠实原著的理由。 其六,以主体为理由。改编以改编者为主体,不能以原著为主体,改编者不是原著的奴才或仆人,即使它是经典名著也罢。实际上,改编者选择一部作品进行改编,我们相信他一定与原著中的某种精神达成了契合,至少是认同了原著中某种精神的存在。但是,他对于原著的艺术的解释,则完全可以和原著有所不同,他必须尊重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和理解,而不应该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因素。 其七,以市场为理由。这是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改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从对于原著的选择,到改编的方式,甚至包括忠实于原著还是不忠实于原著,或部分地忠实原著,都必须看一看市场的脸色,阴晴圆缺,不能不考虑。因为,在当今时代,不通过市场这个通道,我们就不可能将作品送到消费者的手里。向市场作出必要的妥协,恐怕正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智绝”——诸葛亮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理论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作品:《出师表》
《后出师表》
《诫子书》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关于诸葛亮的俗语借东风
空城计
舌战群儒 赤壁之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 “奸绝”——曹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名诗作品:
《短歌行(二首)》 《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 《苦寒行 》
《薤露行 》 《蒿里行 》
《让县自明本志令》 《度关山 》 有关曹操的歇后语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关于曹操的俗语 割发代首
望梅止渴
奸曹操
说曹操,曹操到
天不灭曹
挟天子以令诸侯 “仁绝”——刘备 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国君王。 有关刘备的歇后语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思贤心切
刘备得江山——全凭诸葛亮 关于刘备的成语三顾茅庐 纵虎归山 收买人心 如鱼得水 髀肉复生 求田问舍
后患无穷 弄假成真 有借无还 大意失荆州 阿斗太子 赤壁鏖兵
草庐三顾、茅庐三顾
扶不起的阿斗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身在曹营心在汉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那些人物和故事呢?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赤壁之战 董卓乱京师煮酒论英雄 空城计卧龙吊孝一、
在这段戏中,人物性格处于从属地位,核心的东西是人物的思想活动。需要指导学生把握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刘备的虚心求教、礼贤求士,关羽与张飞的愤怒难忍却又不敢轻举妄动,等等。可以展开讨论,分析编剧根据每个人物在这种思想活动的主导下是怎样安排他们的语言,以及演员怎样把握对话的表演。二、
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有三大类型:即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声画分立。尤其第二种与第三种,表明声音具有独立的造型及叙事功能。本课第三部分,属于声画对位,需要指导学生边看画面边分析歌词与画面的关系,体会歌词是编导对剧中人物的评价,也是影视作品对观众的感染,而成为本集点题、抒情的华彩乐段。三、
本课教参资料有陈寿《三国志》的相关片段,可以对照阅读,看正史怎样被小说家发展成为演义,电视剧创作人员又怎样把小说改编成视听并茂的影像作品。然后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第四题提供的两段正史材料改编为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拍摄制作。
四、
本题是在第三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史实和文学创作、尤其是剧本创作的不同特点后,又以学生的实际改编练习来加深这一认识,并把这些认识运用到实践中。练习中主要注意情节方面的想象扩展和人物语言的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