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更衣记张爱玲爱玲语录
1、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2、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3、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
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
的一粒饭渣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
4、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
5、钱太多了,就用不着考虑;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
6、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 不要做的事情总找
得出借口。
7、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
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个人自知,留给大家看的唯
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
8、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习
惯的泥沼里。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家 世 1、原名张瑛.家族曾显赫一时,1920年张爱玲出生时已没落. 2、祖父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李菊耦 3、母亲黄逸梵,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之女,清秀有才华,崇尚西洋文化。4、父亲为张廷重,姑姑为张茂渊;弟张子静 5、父母不合,父亲有鸦片瘾,为旧遗老式的人物,母亲婚后留学英国 ,学成归国,后来与父亲离婚,张爱玲十岁.
人生经历 七岁开始创作,中学毕业时,因与后母冲突,遭父亲毒
打监禁空屋,连患痢疾也不肯替她请医生,不准让人替
她送药,这段监禁的日子对张爱玲的写作有重大的影
响,搬去与母亲同住,并在母亲的指导下,考取了伦敦
大学,但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爆发,所以改入香
港大学。1942年因战事回到上海后开始文学创作。
1952年赴香港,1955年移居美国,除继续写作小说和
散文之外,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翻译。自1973
年起定居洛杉矶,1995年在孤独中辞世。主要作品有
《传奇》、《流言》、《金锁记》、《秧歌》、《十
八春》和《红楼梦魇》等。此外,尚有《倾城之恋》、
《太太万岁》、《不了情》、《小儿女》等
戏剧、电影剧本。有《张爱玲全集》16卷行世。胡兰成与张爱玲 张爱玲前后共有两段婚姻 第一段发生於抗战时期的上海,与汪精卫伪政权文化部长胡兰成的姻缘〈1944至1947〉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几乎全是文学艺术的相互欣赏,也是情感长期孤独后的结果,使她来不及想政治态度,就陷入情感的漩涡. 最后与他分手,也是因为胡兰成的移情别恋和性情浮华所造成的.但张爱玲最精采的作品,几乎完成与此一时期.赖雅与张爱玲 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是美国作家赖雅,两人於1956年结婚,当时张爱玲三十六岁,而赖雅已六十五岁. 张爱玲1961来台访问时,多次轻微中风的的赖雅,又再度严重脑溢血.因此经济,照顾工作对张爱玲而言,着实是一个重担. 张爱玲迫于生活,为香港电影公司编写剧本,小说创作渐少. 整体而言她和赖雅的婚姻可说是一段苦多乐少的中美姻缘. 张爱玲的老朋友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一文中说:“中国
新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五
四时代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
学——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理
所当然是主流。除此之外,就都看作是离谱,旁门左道,
既为正统所不容,也引不起读者的注意。……我扳着指头
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
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所以,在相当一个时期
里,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没有张爱玲的位置,也就不足为奇
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才重新记起张爱玲,到了
九十年代,尤其因张爱玲的去世,更是出现一个“张爱玲
热”——但愿这回和政治无关,而是文学回归到它应有的
位置。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我们的裁缝却是没主张的。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因为这缘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第1、2段,由晒衣服而引起对服装的回忆。第3至第13段写清代服饰变化。第14至第24段,写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结构梳理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3—6节中,介绍了清代服饰哪些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特点: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对于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律,仅有姑娘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
社会现实:世界迂缓、安静、齐整,等级制度森严,思想禁锢,社会少有活力。李鸿章的夫人和女儿(2)课文第7节中说“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这反映了时人什么样的心态?
答:反映了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3)清代末年,服装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各反映了时代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具体阐述。
答:(1)服装变小、变紧,(以女装而言,袄子套在身上像刀鞘,紧身背心使女人看上去像一缕诗魂,铅笔一般瘦的裤管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时代特点:政治动乱,社会不靖,社会处于一种“过渡时代”,百姓生活“颠连困苦”。(2)元宝领产生(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 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
时代特点:各趋极端,社会固有规律被打破,动荡激烈,处于无均衡状态。1、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社会现实: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晶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社会现实:西方思想与文化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崇洋媚外。
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社会现实: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抄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候,也同样地千变万化。2、作者对于时装的日新月异有见解?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人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3、从1921年起,女子服装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心态?
(1)一致采用了旗袍,旗袍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心态:女人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2)时装开始紧缩 。喇叭管袖子收小了。一九三○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高领是圆筒式的。 心态: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破灭,时装体现讽刺和绝望后的狂笑。 (3)欧美流行着的双排钮扣的军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 。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到大腿上,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子,裤脚上闪着银色花边。 心态: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表面上似乎与国际接轨,骨子里恪守中国的传统。 (4)衣袖废除。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嵌钮。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 心态:现在要紧的是人(突出个体的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5)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
心态:向传统的一方面走(回归传统),细节虽不能恢复,轮廓却可尽量引用,用得活泛,一样能够适应现代环境的需要。 概述从清朝到民国女装的变化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衫裤宽大,注意细节
光绪三十二三年,衣裤缩小,头重脚轻
民国初年,天真、轻快、愉悦,学习西方,千变万化。
1921年,旗袍严冷方正
1930年,旗袍袖长领高;大衣长袍和长裤的奇异搭配。
近年,旗袍废除衣袖,领矮,袍短,去除点缀,后袖子重归,部分的回复传统。
概述各朝代服饰体现出来的文化氛围和
社会心理
清代 严密、严格,繁复古板的时代
民国初 天真、轻快,西化混乱的时代
20年代 严冷、方正,反叛的时代
30年代 收缩、紧张,绝望的时代
40年代 简洁、放松,无望的时代
4、在张爱玲笔下,女子的时装始终与政治时事相连,请分析下面几句话所体现的女子的地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
(2)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颇,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
(3)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女子服装的改变始终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
因为时政变化始终是在男性作用下的结果,男性话语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张爱玲力图从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服装是小,但体现出的是时代的大转变。主题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