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建构中体悟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家人”亲情为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四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第三篇,是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它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着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以及端午节的文化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传统佳节有一些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起点,从端午粽的外形、味道、花样入手,通过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加深对端午佳节的了解,对端午粽的喜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设计理念
一、链接生活,感受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儿童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有效手段。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一是要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选择与儿童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激发儿童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表达。二是以活动为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儿童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拓展教学。比如教学本课是,先在课前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先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拓展环节,加入各地不同的端午节风俗,比如包粽子、编五彩绳、戴香囊等,通过图片、视频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端午节的浓厚兴趣,感悟到中国传统文的源远流长和魅力。课后,让他们与家人一起分享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知识,将学生的识字、阅读、搜集信息、口语表达等融为一体,开阔儿童的视野和见识,同时增进家庭和谐氛围,与端午节文化的寓意相得益彰。
二、建构语言,训练表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提示告诉我们:“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所以在学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句时,首先要关注语言文字的积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叠词表达亲切与优美,感受颜色的叠词将事物讲得更加形象,描写得更加具体;其次,我们要积累语言经验,随机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红红的苹果”等短语,再由短语扩展为说一句完整的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理解——积累——梳理——运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提升思维。另外在了解“清香、糯米、又黏又甜、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时,根据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是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并尝试运用。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汇总、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尝试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总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心情。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豆、米、节、样”5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4.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等方式朗读好课文。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会写“叶、分”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清香、糯米、掀开、剥开、又黏又甜”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4.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教学重点
1.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2.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特征。
2.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物演示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端午粽》,体会其中浓浓的端午情。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设计意图:开火车读词语,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可以很好地检测上节课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同时为本节课读好长难句子、读出情感扫清了字词障碍,做好铺垫。】
二、品读赏析
1.齐读第1自然段。
(1)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从“一到……总会……”写出了外婆端午节煮粽子不是偶尔的,而是习惯,可见煮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2)练习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总会”“盼着”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理解是难点,需要老师启发引导,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体会端午节煮粽子的传统习俗。】
2.自由读第2自然段,完成以下要求。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预设:3句话,请和老师核对一下。)
(2)粽子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句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样子,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对比朗读,体会叠词的好处。(预设:叠词更加具体、生动;朗朗上口的韵律美。)
④作者介绍粽子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3)粽子煮进锅里会怎么样呢?请大家齐读第2句话。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理解词语:
①“掀开”;
a.“掀开”是什么意思?
b.读词卡,分析“掀”字,左右结构提手旁,和手或者手上的动作有关(借助偏旁理解字词)。
c.你还知道提手旁的哪些字?(提、拉、捉、拍等)
d.动作演示“掀”(如:掀开被子、掀开窗帘、掀开锅盖)。
②“清香”;
a.读词卡,识记字形。
b.“清香”是什么意思?
c.师总结,清新、清淡的香味。
(4)闻到了清香诱人的香味,忍不住拿起一个粽子,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理解词语:
①“剥开”;
a.“剥开”什么意思?(去掉事物外面的皮或壳)
b.实物演示(粽子模型,剥开绿绿的外皮,露出白白的糯米和红红的枣)
c.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用剥开呢?(剥桔子、香蕉、玉米等)。
②“又黏又甜”;
a.读词卡,分析结构,“又A又B”式词语。
b.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事物既怎样又怎样)
c.你还可以说什么“又怎么样又怎么样”?(苹果 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等)
(5)小结第2段:这样颜色鲜美、有着一股清香、又黏又甜,色香味俱全的粽子,你想不想吃呢?请你快来再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学生描写事物的条理性、顺序性不太强,本段文字的条理十分清晰,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关键词,清晰、有条理地介绍事物。同时,基于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采用用实物演示、联系生活、运用词语等多种手段来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过渡:外婆包的粽子只有一种口味吗?我们来看看第3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种类很多,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子?(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3)拓展更多粽子种类:你还知道哪些粽子?(豆沙粽、蛋黄粽、火腿粽…)
(4)这些粽子带回去只给我们吃吗?(外婆让我们分给邻居吃,懂得分享)分享是一种美德,懂得分享,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希望大家也能做一个善良、无私,懂得分享的人。
(5)齐读第3自然段,体会外婆的善良无私。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浓浓亲情。】
过渡:那端午节大家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4.请大家齐读第4自然段。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你们了解屈原吗?请欣赏视频:屈原的介绍。
5.拓展延伸
最早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是吃粽子,随着历史的演变,端午节慢慢也成为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节日。大家通过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戴香囊、饮雄黄酒、拴五彩绳等多种方式来祈求自己和家长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所以粽子也叫端午粽。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介绍,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更多有关屈原的故事,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拓展更多端午节的习俗,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内涵认识更加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书写指导
1.老师讲解“叶”字:
(1)读音、结构、关键笔画、笔顺。
(2)书写要点:“叶”:左窄右宽,左半部分“口”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半部分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最后一笔竖要直。
2.请学生当小老师来讲解“分”字:
(1)读音、结构、关键笔画、笔顺。
(2)书写要点:“分”上下高矮差不多,“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字放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3.范写书空。
4.描红书写。
5.评价修改。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功底,两个生字,第一个老师讲解,第二个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体现了由扶到放、学习到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满足了一年级学生的表现欲。书写要点的讲解,间架结构的占位,教师的范写,重点笔画的指导,对学生的书写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时刻提醒握笔与坐姿,规范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绘本《粽子里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可以巩固本课的知识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拓展更多有关端午节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