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言语》,该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本文的学习,一是理解古文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二是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断句没有概念,朗读起来比较困难。再者,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有很大难度,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结合插图、发挥想象等方法读懂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学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文言文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体,虽然初次接触,但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结构,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结构美,培养其对文言文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逐段学习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写作手法,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魅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教师出示文言文的经典名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引导学生猜测出处,并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
2. 引出本课课题《杨氏之子》,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3.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逐段学习,深入理解
1. 学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 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二段,找出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巧妙之处,感受杨氏子的机智应对。
(3)重点讲解“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之处。
(四)积累词句,学习写法
1. 学生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朗读和背诵。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讨论文言文中的写作手法,如运用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的魅力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写作方法。
(二)深入理解,体会情感
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杨氏子的性格特点,体会其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
2. 分析文中孔君平对杨氏子的评价,理解作者对杨氏子的赞赏之情。
(三)学习写作方法,拓展延伸
1. 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思考并讨论本文的写作方法和特色。
2. 教师总结文言文的写作方法,如简洁明了、含蓄委婉等,并引导学生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方法。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篇小短文,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描述一个有趣的场景或人物。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搜集并阅读更多文言文名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八、课后字词句练习题
(一)字词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shèn)聪惠 诣(yì)其父 乃(nǎi)呼儿出
2.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聪惠:聪明有智慧。
设果:摆出水果。
应声:随着声音。
未闻:没有听说过。
(二)句子练习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2.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文言文的形式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场景:
例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仿写:吾校学子年方十,甚勤勉。
(三)段落理解
1. 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主要写了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了杨氏子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
(2)作者通过孔君平的巧妙提问和杨氏子的机智回答,以及杨氏子巧妙的反驳,表达了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
2. 回顾全文,思考并回答:
(1)杨氏子给我留下了聪明机智、反应灵敏的印象。他能够迅速理解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并用巧妙的方式回答,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2)我从杨氏子的建造中学到了要善于思考、灵活应对。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迅速分析情况,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同时,也要学会运用语言和智慧来化解尴尬或困境,展现自己的机智和才华。
九、教学反思(教师填写)
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对《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写作手法。同时,学生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的好词佳句,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