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项突破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甲】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是为何谷 ”对曰: “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 ” 对曰: “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 “臣请陈之。 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 ‘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 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③,咎繇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有删改)
【注】①特 (zì) 牛: 母牛。②夷吾: 管仲。③使尧在上:假使尧为国君。④咎繇 (jiùyáo) 为理:咎繇为刑狱官。咎繇是人名,即皋陶,传说中上古时掌刑狱的大臣。
1. 下面句子有两处必须断句,请用“/”标示出来。
傍 邻 闻 之 以 臣 为 愚 故 名此 谷 为 愚 公 之 谷
2. 请解释下列原文语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解释加点字 (填写文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通假字 始一反焉 (1) _______ __ — 【指出通假字】具 答 之 ( 同“俱”, 详 尽、全部)
一词多义 帝感其诚 (2) _______ 【借助工具书】① 诚 心, 真诚; ② 确 实,的 确; ③ 果真, 如果; ④诚信
公诚愚矣 (3) ______
词类活用 明日朝 (4) ________ 【同 类 现 象】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
3. 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
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以告管仲
A. 何以战 (《曹刿论战》)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C. 以君为长者 (《唐雎不辱使命》)
D. 以刀劈狼首 (《狼》)
4. 将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甚矣, 汝之不惠!
(2) 何为以公名之
5.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帮助务实组和求真组完成比异求同探究单。
比异求同探究单
务实组 甲文: 依据一: 愚公有远大抱负, 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 依据二: 愚公相信人力无穷, 从“①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
求真组 乙文: 依据: 从“公知狱讼之不正, 故与之耳”一句可以看出, 管仲明白了老人借解释地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意。
探究结论: ③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 “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煮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天祥对曰: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 “吾事毕矣。” 南乡拜而死。
(有删改)
【注】①弘范:张弘范,元朝将领。②张世杰:南宋将领。
1.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非士之怒也 士:官吏
B. 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
C. 安事二姓 事:侍奉
D. 南乡拜而死 乡: 同“向”, 面向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B.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C.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D.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极言专诸、聂政、要离的“布衣之怒”,以此震慑住了秦王。
B. 文天祥被捕之后,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并以诗明志。
C. 在“义”和“生”之间, 唐雎和文天祥选择了“义”,并都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D. 唐雎面对强秦敢于拔剑,文天祥宁死不改忠君之志,他们都是孟子赞颂的“大丈夫”。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 皇上, 指唐太宗。②傥: 倘若。③遽 (jù): 迅速。
【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1.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行拂乱其所为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 曾益其所不能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 犹宜将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B.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C.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D.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3. 下列对三则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甲文蕴含深刻道理,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B. 乙文叙述了唐太宗虽然身处太平盛世,但他能时时保持小心谨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能经常听到大臣的谏言。
C. 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拒绝接受肥沃封地一事,以记叙为主,穿插议论。
D. 甲、乙两文都谈及国家治理之道。甲文从国家到个人,乙文从治病到治国,表明虽然国家强大了,但国君仍要居安思危。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人恒过, 然后能改。
(2) 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3)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4 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 (欧阳修)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 “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曰: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 简者,不为繁碎耳。”
(有删改)
【注】①机阱:害人的圈套。②枉直乖错:以直为曲,违逆正道。此指冤假错案。③便(pián): 安逸。
1. 用“/”给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断两处)
为 政 宽 简 而 事 不 弛 废 何 也
2.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 以纵为宽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 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 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 无以自遗,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4.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的从政理念。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4 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势,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乙】字谕麟徵儿①:……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 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②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有删改)
【注】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②弹词:明、清时期流行的说唱曲艺形式。
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B. 主人日再食 再:第二次
C. 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 观之非徒无益 益:好处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徒以有先生也
B. 俟其欣悦
其真无马邪
C. 当余之从师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必须自首至尾
自三峡七百里中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叙述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只要勤奋向学、虚心好学,即使学习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也能学有所获。
B. 乙文作者讲述了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态度上要勤恳且有恒心,方法上要循序渐进,要善抓重点,要有所取舍。
C. 甲文作者告诉马生为学之道,没有直接说理,让道理从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中自然流露出来,显得亲切平易。
D. 乙文作者从家长的角度,直接说理,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阐述充分,告诉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六、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过广陵,入洞庭,浩浩荡荡,四无涯涘。 晚见红日落于水内,次早见炬火然灼水面,渐望渐高,乃明星也。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且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物何大何小 苏子瞻曰: “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 岂知俯仰①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 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 四海虽广,应亦有涯。 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注】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1.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南极潇湘 极:到达
B. 薄暮冥冥 薄:迫近
C. 春和景明 景:景色
D. 沙鸥翔集 集:停息
2. 下列选项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渐望渐高,乃明星也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乃悟前狼假寐
C. 乃不知有汉
D. 蒙乃始就学
3.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B. 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C. 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D. 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选自《岳阳楼记》,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
B. 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C. 乙文引用苏轼的表述,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
D. 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 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一、1.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2. (1) 同“返”, 返回 (2) 诚心, 真诚
(3) 确实, 的确 (4) 上朝 3. C 4. (1)
你太不聪明了! (2) 为什么因你而命名呢
5.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告诉齐桓公应修明内
政 (告诉齐桓公刑狱断案不公正) ③愚公不愚
二、 1. A 2. D 3. C 4. (1)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生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2) 文天祥将要被处斩时特别从容,他对旁边的军士说:“我(挽救宋王朝) 的事业就此结束了。”
三、 1. D 2. B 3. D 4. (1)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2) 疾病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3) 孙叔敖的智慧,(就是) 明白不把世俗所认为的利益视为利益。
四、1. 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2. B3. (1)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2)(他) 没有什么可以排解心中苦闷的,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4. 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 其核心是“为民”。他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处理政事不废弛,宽简有度,张弛适宜。
五、 1. B 2. C 3. D 4. (1) (我)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 跑去送还书籍,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2) 有不好理解的地方,用别的纸摘录出来,向先生寻求解答。
六、 1. C 2. A 3. A 4. D 5. (1) (他们)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 现在,我在洞庭湖极目四望,不见边际,那么我觉得洞庭湖就是我的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