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3 22: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2.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社会民主工党即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形成
(1)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2)党的指导思想“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对俄国的认识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国胜利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建立政权的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历史地位
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 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导火索 :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阶级: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
(5)组织:列宁领导下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成熟。
(6)同盟军: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群众基础好(工农联盟)。
(6)思想: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
2.革命进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二月革命倒沙皇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领导者: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
革命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罗曼诺夫王朝),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四月提纲 1917年4 《四月提纲》指方向
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方式:和平方式获得政权
(3)七月事变 1917年7月 七月流血破幻想
概况: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和士兵游行示威行动被镇压,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结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教训: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只有走暴力革命的道路
(4)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十月革命现曙光
标志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社会主义革命
政权建设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
3苏维埃政权建设
(1) 政治:①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掌握政权:最核心
(2) 经济 :②人民委员会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 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 (3)外交: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恢复和平环境 满足人民三大要求:和平、土地、面包
4.意义
(1)对人类历史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对世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界的世界格局。
从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苏俄陷入内战。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实质: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思考: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是?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利益)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公有化程度过高)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不切实际)
分配 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
5、评价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1.背景:①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直接:海军兵变。
2.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在哪里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部分恢复私有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义务劳动制,实物配给制度 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3.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稳定和恢复了国家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背景
①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时期(1924—1953年)。
措施
①工业:1925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农业:1927年“农业集体化”道路,集体农庄。
③ 实行“五年计划”(1928—1937年):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3.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4.特征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文化: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评价
积极:
①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①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③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体制日益僵化。
习题巩固
1.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仍然强调“流转就是自由贸易,就是资本主义”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却说“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一转变旨在( )
A.保障苏俄前线粮食供应 B.加速推进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C.推动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D.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2.列宁指出:“现在我们发现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而这是过去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据此推知,这一结合( )
A.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B.适应了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C.奠定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D.冲破了西方国家技术封锁
3.如图所示的内容为某一国家社会治理方面的部分措施。据此可以判断( )
·实行货币改革,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 ·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从而承认了市场机制。 ·把大工业企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 ·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的自由发展
A.苏俄政权推行新经济政策 B.大萧条时期美国激发民间活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减少政府干预 D.新时期中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4.1917年10月,民众感觉到二月革命还没有谢幕。前线军官习惯于不把士兵当人看,农民选出的土地委员会成员被扔进了监狱,工人则正在与黑名单和闭厂停工作斗争。更有甚者,政治流亡者依然被当作“不良”公民关在国门之外,否则他们就会因为1905年的革命行为遭到监禁。这揭示出当时俄国( )
A.专制统治笼罩整个社会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成熟
C.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D.一战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5.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此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建立起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立足于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6.1932至1937年间,苏联先后同英法美等1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还与周边邻近国家等签订了一系列友好互助条约。受英法等国的联合邀请,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国联常任理事国。这一形势( )
A.改变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 B.有利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C.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D.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7.1923~1927年间,因粮食收购价格低,苏联商品粮的平均收购量还远低于战前。要刺激农民多交商品粮,当时最有效的办法是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业品,然而落后的工业生产能力无法完成这一任务。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开展工业化;但相对薄弱的农业基础,对工业化形成一定程度的掣肘。全面了解苏联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可认识到( )
A.固定的建设模式影响了工农业的协调 B.经济目标的实现基于对客观规律尊重
C.国家调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 D.特殊的国情需要探索特殊的发展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