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四至六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凌家滩文化中的城市大多沿河而建,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第二区域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高约一米的祭坛。这反映出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城市建设
A.取决于部落的宗教信仰B.凸显出权力中心特征
C.形成了浓厚的宗族观念D.具有高超的建筑水平
2.2008年,我国城市公共运营汽(电)车约36.7万辆,是1949年的160倍;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1标台,比1990年增加8.9标台。城市供水总量500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60倍,用水普及率达到94.7%。城市供气管道长度25.8万公里,是1980年的46倍,用气普及率达到89.6%。这说明我国
A.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功能增加B.科技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D.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点
3.据统计,1819年苏格兰因刑事罪被捕的只有89件,1837年已有3176件,1842年增加到4 189件。19世纪中叶工人平均寿命仅为22岁,普遍低于农民阶级。19世纪末,曼彻斯特市内有2万人住在地下室里,占工人数的12%。在利物浦,每6人中有1人住在地窖里。材料
可用于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B.城市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城市病”催生了城市治理的新模式D.社会基层自治制度问题众多
4.唐朝时期,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运河,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国家的生命线。同时,陆路交通非常发达,有长安附近以及两京之间的驿道、驿馆通向全国道、州、县的11条交通干道称为经线,还有道、州、县间横向连接的6条交通纬线。据此推断,唐朝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交通发展
B.交通建设为巩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C.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往来密切
D.经济因素是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的重要动力
5.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曾经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了高等的经济生命体。该材料旨在强调交通运输的发展
A.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B.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推动了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经济发展
6.下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占比情况(单位:%)。据此可判断,我国
A.交通体系呈现立体发展的趋势B.高铁发展冲破了传统运输的弊端
C.高铁核心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D.技术进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7.16~17世纪,瘟疫在西欧频繁爆发,人口大量死亡,基督教束手无策。世俗医学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建议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实施隔离、清扫街道、禁止集会等,有效防止了疫病的进一步传播,而传统宗教疗法祈祷、忏悔等几乎被抛弃。据此可知,西方疫病A.客观上冲击了宗教的权威性和神圣性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促使西方国家民众信仰危机开始出现D.直接导致欧洲宗教运动兴起
8.《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代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纳目》。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政府重视医学家的临床经验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医药学的影响C.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D.医学理论的创新多出于疫病高发期
9.19世纪后半叶,面对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显现,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英国政府又制定新的《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这些措施
①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②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③引发了公众
对防疫问题松懈心理④反映了工业革命引发公共卫生问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他们的这些主张
A.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B.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
C.突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11.1860~1900年,中国共出版各种西书555种,其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科学书籍的5倍
多。其中社会科学123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文学、教育等,占总数的22%;自然科学162种,含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光学、动植物学等,占总数的29%;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船政等,占总数的41%。该时期这一情况的出现
A.表明西学传播已逐渐扩大到基层社会
B.体现出西方宗教思想在华的传播受到阻碍
C.主要受民族危机加深和洋务运动影响
D.反映了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12.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圆(国)设史馆,并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如下图)。该史书的修撰反映出
A.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
C.日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德川幕府思想上的保守封闭
13.孟德斯鸠认为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中国法律——“礼”,是“养成宽仁温厚,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霍尔巴赫也认为,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道德是人们唯一的宗教。这表明
A.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比欧洲优越B.中国传统文化利于启迪欧洲的思想解放
C.儒家思想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来源D.东西方国家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14.《天方夜谭》描绘了一个故事:巴格达城的一位穷脚夫帮一位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购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榀梓、阿曼梅子……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该故事主要反映出巴格达
A.社会风气的包容B.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C.商业贸易的繁荣D.对东西方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15.有学者指出,古代希腊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并不是根据神的谕示或权威的独断,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自然和人本身。因此,索福克勒斯创作出《俄狄浦斯王》,希罗多德讲述着他的《历史》,菲迪亚斯设计创作了帕特农神庙及雅典娜神像。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希腊
A.成为欧洲史学发展的源头B.人文精神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C.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巨大D.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16.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
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A.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B.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5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以前,汴州(今开封)地区并不发达,隋开通汴河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汴州才以此为契机迅速崛起,唐人王建曾赋诗曰赞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宋州(今商丘)也一样,因为汴河便利的交通环境而地位陡增。汴宋二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随着汴州城市的扩大,人口的激增,同时也给政府治理增加了难度。中唐以后,汴河成了唐朝的经济生命线,政府先后在汴州设河南、淮西等节度使,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随着汴河水运交通的不断发达,沿线一些新兴城市开始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宿州与河阴。
——摘编自井红波《古代中国的运河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唐代汴河为中心》
材料二
在原料进口和商品出口的双重压力下,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1873年开始英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萧条”,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不得不对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精打细算。19世纪后期土木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沟通海洋的大型运河相继开凿。利物浦作为英格兰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资本家们出于竞争而极力阻止并在议会游说,直到1885年议会最终通过了曼彻斯特提交的方案。一直受制于资金影响,加之曼彻斯特城与海平面落差较大,且运河出海口存在争议,因而运河从1887年动工,至1893年才宣告竣工。
——摘编自王伟《曼彻斯特海船运河兴衰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的开通对唐朝城市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曼彻斯特修建海船运河的背景及不利因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并推动了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
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在政府推动下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如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的广州、武汉等,但内地的城市则相对较差。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1949年11月,人民政府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司),统一负责全国的传染病、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中共中央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组织和发动全国人民起来讲究卫生、除“四害”、消灭疾病。1953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后又颁布了《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到1965年,全国各地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499所,以及专科防治所(站)822所,妇幼保健站(所)2910个。为推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我国政府又先后发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等文件。这一时期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政府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举措,并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五个方面的概括总结: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只有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础上形成的“天下观”,才能做到“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阈,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特性”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由宋入元,话本给元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而统治政策的改变则推动大量文人自觉投入杂剧创作,他们既写现实生活,也写历史题材,极大地提高了杂剧的艺术水平,并开创了文人不依附于封建社会上层,而以民间文艺为依托的创作道路。至明清之际,出现了部分文人全身心投入小说创作,如施耐庵、罗贯中等。他们对传统话本小说、民间艺人的演出以及民间传说,用自己的学识和文学见解,进行艺术创造,诞生了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宽仁、信义、忠信等的肯定和赞扬,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立足现实对封建社会予以“反戈一击”。这也引来封建文人针对性的写作,如针对农民起义的《水浒传》撰写了《荡寇志》等,使得这一文学体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摘编自康耀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分期新界说》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是与基督教文化相去甚远的文化现象,是在长时期抑制欲望型的宗教文化精神氛围中生活的人自我意识觉醒、个性主义兴起的标志。市民文学往往以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愚蠢与贪婪,歌颂市民的机智和勇敢乃至狡猾、奸诈为主要内容,表现手段也通常是嬉笑怒骂的讽刺。这种嬉笑怒骂的讽刺风格、视狡诈为机智的道德观、高雅与粗俗倒置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文学在道德上的失范,审美观上的变异,但又基于特定的人文根基,而且预示着新的价值观、文化观的兴起,并在文艺复兴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摘编自蒋承勇《论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化的人文走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以来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后期市民文学与明清小说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9分)
齐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凌家滩文化中的城市分为居住区、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区、大型墓葬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功能不同,这一设计凸显出权力中心的特征,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浓厚的宗族观念”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凌家滩文化建筑水平如何,故排除D项。
2.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我国公共汽(电)车、城市供水总量、城市供气管道长度相比于之前都有明显提高,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故选C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新旧交织”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
3.A根据材料“1819年苏格兰因刑事罪被捕的只有89件,1837年已有3176件,1842年增加到4189件”“工人平均寿命仅为22岁”“曼彻斯特市内有2万人住在地下室里,占工人数的12%。在利物浦,每6人中有1人住在地窖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这主要说明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故选A项。材料并未反映城市化加剧了社会贫富的分化,故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主要反映城市生存环境,并未反映社会基层自治制度的问题,故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沿用了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国家的生命线”“有长安附近以及两京之间的驿道、驿馆通向全国道、州、县的11条文通干道称为经线,还有道、州、县间横向连接的6条交通纬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为巩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B项。A、C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5.D根据材料可知,新式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交通时间,加速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即推动了社会的人口流动和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故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人们生活方式,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市场,排除C项。
6.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比重的37.9%,到2020年的五年内客运量占比达70.7%,也就是说在所有铁路运量中,高铁超过了三分之二的贡献量,同时我国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比重与旅客周转率占比呈稳健上涨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高铁的发展,故选D项。A、B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我国高铁技术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故排除C项。
7.A根据材料“基督教束手无策”“世俗医学要求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清除各种污秽……有效防止了疫病的进一步传播”“传统宗教疗法祈祷、忏悔等几乎被抛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疫病客观上冲击了宗教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故选A项。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直接导致”说法有误,故排除D项。
8.C根据材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明代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医学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并不仅仅反映“医学理论的创新”,故排除D项。
9.B根据材料“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英国政府又制定新的
《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并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这些举措是英国政府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表现,这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①和③正确。“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大,①错误;③表述有误,故排除。
10.B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强调幸福的现实性意义,并将人之间的平等、人性的私欲等纳入到幸福观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源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反映了该阶层的价值追求,故B项正确。材料与治学之风无关,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立足于传统的儒家封建思想之上,排除C项;D项与史实相悖,故排除。
11.C根据材料“1860~1900年”“其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科学书籍的5倍多”,且其中应用科学类书籍占比较大,这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伴随着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西学中科学类书籍在中国的传播呈现量多面广的特点,故选C项。“基层社会”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科学类书籍的增多,并不代表西方宗教思想在华的传播受到阻碍,故排除B项;维新派是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2.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川光图(国)修撰的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借鉴中国传统的修史经验与
体例,这正是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的体现,故选A项。该通史是儒家文化圈交流互鉴的成果,而非东西文化交流,排除B项;明治维新后,日本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3.B根据材料“‘礼’,是“养成宽仁温厚,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及其适当的方法”“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道德是人们唯一的宗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利于启迪欧洲的思想解放,故选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中国古代文明优越于欧洲,故排除A项;儒家思想与启蒙运动思想有契合的地方,但并不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来源,故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14.C根据材料可知,在巴格达城内,人们可以买到亚欧大陆主要文明内的各种东西,这正是当时巴格达对外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社会风气,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巴格达的商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影响,排除D项。
15.B根据材料“古代希腊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自然和人本身”“索福克勒斯创作出《俄狄浦斯王》,希罗多德讲述着他的《历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人文精神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并不仅仅涉及史学方面,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哲学家”,故排除D项。
16.D根据材料“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反映了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故选D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17.(1)影响:改善了汴宋二州的水运交通环境;促进了汴宋二州商业的繁荣;增强了汴宋二州的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了汴宋二州的政治地位;促进了沿线新城市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海运成本相对较低;美德崛起对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产生威胁;工程技术的成熟;曼彻斯特深处内陆的区位劣势。(4分,任答两点即可)不利因素:地理环境影响;各方利益博弈;资金缺乏问题。(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特点:从传教士推动到政府主导(形式多元);由租界向外不断推广(范围不断扩大);深受西方思想、制度影响;区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5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举措:建立健全卫生行政管理架构;建立健全社会卫生保障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卫生防疫运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3分,任答三点即可)历史意义:有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效保障了人民利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力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改革开放后的公共卫生事业及国际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分,任答三点即可)
19.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汇聚、兼收并蓄的特点,具有突出的包容性。(2分)
阐述:中华文明是在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历史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和对外不断交流的历史。秦汉以来,政治上统一的国家制度、文化上统一的语言文字和各民族多样化的经济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既构建了以郡县制、科举制和儒释道文化为支撑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弹性体制和结构形式,同时又形成了以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为特色的包容性、融合性和创造性的区域性发展空间。盛唐时期,各民族广泛交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非凡风气贯穿整个社会,造就了宗教、文学、乐舞、服饰等文化领域的高度繁荣。宋元时期,在当时的贸易大港泉州,东西方宗教多元并存,创造了印度、波斯、希腊、大夏、安息、罗马和中国等不同文化元素和谐共生的文化奇观。明代,郑和率领的航队开启了规模庞大的航海之旅,他们以和平的方式用瓷器、丝绸交换各国珍宝、香料,将中国的历法、乐器、种植技术等传播到各地。(8分)
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仅丰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包容开放的广阔胸襟加强对外交往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0.(1)发展特点:文学体裁多样化;文学内容世俗化;面向群体逐渐下移(服务对象平民化);语言形式通俗化;文学价值观念多元化(儒家思想与市民思想交织)。(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差异:明清小说多立足儒家纲常思想,而中世纪市民文学则彰显了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前者逐渐落寞,后者人文思想得到不断发展;后者比前者的反封建思想更为强烈。(3分,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欧洲则保留了一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产;中国长期大一统,专制王权强大,中世纪西欧长期割据,王权弱小;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欧洲则商品经济较为繁荣,城市经济不断发展。(6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