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撒哈拉以南非洲》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黑种人的故乡 第一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能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学习目标2:能通过地图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 学习目标3:能运用资料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及文化特征。 学习目标4:能通过地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能通过气候资料说明当地气候特征。
2.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阅读世界地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以及范围。(检测目标1) 评价任务2:阅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找出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如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并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检测目标2) 评价任务3:阅读图文材料,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和文化特征,如语言、风俗习惯、天赋等。(检测目标3) 评价任务4:阅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结合景观图、气温降水图归纳区域气候特征,结合当地建筑特点,说说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检测目标4)
3.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内容节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课时“黑种人的故乡”。在教材知识结构上,本节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其他地区的基础上,开启对另一个地区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基本方法。 本课教材的设计特点:本节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本课时为第一个专题。“黑种人的故乡”这一专题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引,过渡到人文地理现象的内容中,利于学生通过自然环境认知本区域的特征,加强学生对本区域的整体把握。
4. 学生实际水平 1. 已有知识:具备位置判断和地形的基本知识,如半球、大洲大洋、经纬度、五种地形、气候类型等。 2. 已有方法:初步具备阅读地图和气温降水图的能力,能在地图中找出部分地理信息。 3. 知识障碍:由于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历史背景等缺少认识,会对非洲作为“黑种人故乡”这一区域的独特性感到疑惑。 4. 能力障碍:能获取部分地理要素信息,但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可能在归纳特征和特点时有一定困难。
5.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教师 1.播放图片:《世界著名黑人》(如迈克尔乔丹、迈克尔杰克逊、贝利) 2.介绍各个领域的杰出黑人,如音乐、体育等,提问:这些人的故乡在哪里。学生 观看图片,了解黑色人种在不同领域的建树。 思考问题,黑色人种的故乡在哪里?活动意图说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其祖先都来自相同的地方。环节一:教师活动1 过渡:其实他们和他们的祖先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那里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引出: 1.明确地理位置和范围,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引导学生找出区域的地理位置。学生活动1 1.阅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位置图,据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在图中找到赤道以及南北回归线,通过特殊的纬线确定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 活动意图说明: 评价任务1:阅读世界地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以及范围。(检测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其在图中描绘赤道及南北回归线,并描述本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让学生容易理解本区被称为“热带大陆”的原因,进而掌握描述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环节二:教师活动2 过渡: 认识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之后,接下来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该地区的具体情况 引出: 1.认识重要地理事物,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刚果盆地、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等。(补充刚果河、尼罗河、东非大裂谷等) 2.归纳地形地势特征,根据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归纳本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特殊地形区。学生活动2 1.通过阅读地形图,根据图例和注记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它们的大致位置。 2.通过上一环节找到的部分地理事物,结合地形图,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及特殊地形区。 活动意图说明: 评价任务2:阅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找出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如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并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检测目标2) 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以上地理事物,图文结合,以加强对地理事物的识记,并让学生知道以上地理事物也是区域特征之一。也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总结出本区的地形地势特点,理解本区被称为“高原大陆”的原因,进而知道其区域特征之地形特点。环节三:教师活动3 过渡:许多考古发现表明,非洲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就曾出现过一些文明国家,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黑种人文化。下面一起来了解非洲的文化。 引出: 1. 黑种人的故乡,出示“世界人种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黑色人种的分布情况,思考这种分布的形成原因。(教师可适当补充黑种人迁移和殖民历史) 2.展示黑种人击鼓跳舞、制作木雕、非洲人编制工艺品的相关图片,尝试模拟非洲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鼓声,如迎接贵宾、出现敌情等情况。学生活动3 1.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黑种人在世界上的分布区域,并找到集中分布的区域,分析这种分布形成的原因。 2.通过观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资料与图片,描述黑种人在哪些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与天赋,尝试用鼓声表现出非洲黑种人的某种生活场景。 活动意图说明: 评价任务3:阅读图文材料,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和文化特征,如语言、风俗习惯、天赋等。(检测目标3) 结合地图与材料,让学生了解了解黑种人向其他大洲迁移的主要原因,知道本区是“黑种人的故乡”,是本区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显著特征。让学生了解非洲灿烂的文明,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种族平等的观念以及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环节四:教师活动4 过渡:其实这与它们生活的环境气候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片区域的气候类型。 引出: 1.明确气候类型,出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 2.分析气候特点,出示气候的气温降水图,结合教材62页的活动,带领学生完成 气候特征的分析。学生活动4 1.阅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据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2.结合教材62页活动,阅读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降水图,说出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3.结合教师提供的图文材料,根据气候特点分析当地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活动意图说明: 评价任务4:阅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结合景观图、气温降水图以及当地建筑特点,说说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检测目标4) 让学生根据气候资料图判读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进而认识本区主要的气候类型。通过形象的图片以及教材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区的气候特征,进而认识本区特殊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知道本区生产生活的独特性。课堂小结教师 总结:本节课我们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让学生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概括一下。学生 回忆本节课的内容,选择印象较深的部分进行概况总结。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与检测 读右图,回答1~2题。 1.(检测目标1)该区域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 A.印度洋、大西洋 B.印度洋、太平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2.(检测目标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把该大陆称为( ) A.干旱大陆 B.高原大陆 C.富饶大陆 D.饥饿大陆 3.(检测目标3)撒哈拉以南非洲,大多数居民属于( ) A.黄种人 B.白种人 C.黑种人 D.混血种人 读右图,回答4~5题 4.(检测目标4)图中所示民居的名称是( ) A.竹楼 B.茅草屋 C.蒙古包 D.高架屋 5.(检测目标4)图中所示民居最可能分布在下列哪一气候区( ) 6.(拓展)收集黑种人的有关资料和图片,为大家介绍你了解的黑种人的生活环境、文化风俗等。 答案:1.A 2.B 3.C 4.B 5.C
7.板书设计
8.学后反思 (1)你能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吗? (2)你能归纳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吗? (3)你能讲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特点和文化习俗吗? (4)你能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吗? (5)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经历了哪些学习途径?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体验?还有哪些困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八章《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快速发展的经济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能通过地图和资料指出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说明出口和分布的情况。 学习目标2:能运用资料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2.课时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阅读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分布图,找出区域内部分资源的分布情况,如金刚石、黄金、咖啡树等。(检测目标1) 评价任务2:阅读图文材料,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摆脱全球“原材料仓库”的境遇。(检测目标2)
3.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内容节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快速发展的经济”。在教材知识结构上,本课时在学生学习了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地区的资源和经济等内容。 本课教材的设计特点:本节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本课时为第二个专题。“快速发展的经济”这一专题以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开题,突出该地区的资源丰富,再过渡到因历史原因造成的贸易不利地位,最后进入部分国家已经通过努力改变了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的情况,经济开始迅速增长。
4. 课时学生实际水平 1. 已有知识:具备相关资源的基本知识,如矿物资源、植物资源等。 2. 已有方法:初步具备阅读地图的能力,能在地图中找出部分地理信息,也能在材料中提取一定的信息进行分析。 3. 知识障碍:对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了解较少,也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没有认知。 4. 能力障碍:现阶段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但对实际解决、措施和建议的提出还有一定的障碍。
5.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教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黑种人的故乡”,大家还记得这里的自然特征吗?其实这片土地除了这个名称之外,还被称为“富饶的大陆”,那么它自身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呢?学生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究竟“富饶”在哪儿?活动意图说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环节一:教师活动1 引出: 1.认识区域物产,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这一幅图跟我们之间看到的其他区域的资源分布有何不同?根据书上材料,哪些资源是这个片区最为突出的?学生活动1 1.通过阅读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分布图,根据图例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明确它们的分布情况。 活动意图说明: 评价任务1:阅读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分布图,找出区域内部分资源的分布情况,如金刚石、黄金、咖啡树等。(检测目标1) 让学生阅读图片资料,总结出本区资源种类和矿产储量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了解本区的显著特征——物产丰富。环节二:教师活动2 过渡:虽然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这里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引出: 1.展示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当地的经济水平,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资源丰富经济却比较落后? 2.展示进入21世纪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面貌,结合教材65页的活动,引导学生针对当地情况,如何摆脱贫穷落后提出建议。学生活动2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书上的材料,进行分组讨论。 ①在对外贸易中,初级农矿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哪种类型价格高? ②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不能出口工业制成品呢? ③是什么原因造成该地区长期落后? 2.观察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教材活动举出的加纳为例,讨论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努力摆脱全球“原材料仓库”境遇的原因,并为它的出路提出建议。活动意图说明: 评价任务2:阅读图文材料,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特点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摆脱全球“原材料仓库”的境遇。(检测目标2) 通过发展前后的对比和讨论三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本区的经济状况——依赖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虽然物产丰富,但经济并不发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献言献策,然后向全班分享展示,扩散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教师 总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物产资源丰富,但一味的依赖资源出口并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只有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经济才是快速发展的出路。学生 回忆本节课的内容,思考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与检测中 1.(检测目标1)飞飞的爸爸在国外工作,打电话回来告诉飞飞,该国居民多为黑色人种,大多数国家比较贫穷,但当地资源丰富,你认为该国位于( ) A.中东地区 B.极地地区 C.西欧地区 D.撒哈拉以南非洲 2. (检测目标1)下列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资源与植物资源都很丰富 B.是世界上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 C.煤炭和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D.是咖啡树和油棕的原产地 3.(检测目标2)非洲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恶劣 B.民族内部不团结 C.自然灾害频繁 D.历史上长期受殖民统治 4.(检测目标2)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对外贸易中一般是( ) A.进口原料、半成品,出口工业制成品 B.出口原料、半成品,进口工业制成品 C.出口进口均为原料、半成品 D.出口进口均为工业制成品 5.(拓展)调查近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情况,哪些国家发展的比较迅速?为什么呢?我们中国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发展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案: 1.D 2.C 3.D 4.B
7.板书设计
8.学后反思 (1)你能说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自然资源吗?产量最多的是哪些? (2)你能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特点吗?这跟当地的自然资源有怎样的关系? (3)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经历了哪些学习途径?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体验?还有哪些困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撒哈拉以南非洲》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人口、粮食与环境 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能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出撒哈拉以南地区出现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2:能根据材料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2.课时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阅读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图、部分国家人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问题,结合人口问题与当地气候特征,说说对农业、粮食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检测目标1) 评价任务2:结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实际情况,说说应该如何解决人口、粮食、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检测目标2)
3.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内容节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三课时“人口、粮食与环境”。在教材知识结构上,本课时在学生学习了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进行探讨。 本课教材的设计特点:本节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本课时为第三个专题。“人口、粮食与环境”这一专题主要以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说明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生态环境恶化三个方面。
4. 课时学生实际水平 1. 已有知识: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对该地区的情况有了一定的认知。 2. 已有方法:初步具备根据图文材料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 知识障碍:对该地区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尚不明确,无法将现象和问题进行联系。 4. 能力障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的提出还有一定的障碍。
5.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教师 播放“非洲动物大迁徙”的视频 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许多动物都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迁徙,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迁徙呢? 学生 观看视频,了解非洲的动物与迁徙习性。 思考问题,动物们为什么要进行迁徙?活动意图说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环节一:教师活动1 过渡:生物的迁徙皆是由外界环境的压力导致的,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选择,这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和气候息息相关。这样的环境与气候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受到影响产生了问题。 引出: 1.引导学生结合该地区分布最广气候的气候特征,思考气候类型分布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2.出示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图、部分国家人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该地区的人口问题,思考并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活动1 1.通过图文材料,讨论气候类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①撒哈拉以南非洲哪种气候分布最广泛? ②这种气候条件是否会造成粮食作物减产? ③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该地区的人们通常采取什么方式?这种方式最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图、部分国家人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长问题。讨论人口增长过快、粮食减产、过渡开垦和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 评价任务1:阅读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图、部分国家人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归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问题,结合人口问题与当地气候特征,说说对农业、粮食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检测目标1) 从生物迁移现象引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的影响,划分干湿两季,过渡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思考粮食问题的产生,结合人口增长数据,引出人口问题,再将三个问题的关系梳理清楚,让学生认识到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环节二:教师活动2 过渡:这些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播放“旱灾之后的非洲”视频。 引出: 视频中我们看到旱灾对当地人们造成的影响,难民流离失所,每过几分钟就有一个人死去,这样的画面触目惊心,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 1.人口、粮食、环境三个问题形成一个循环,使非洲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更难以拜托日益加剧的贫困,引导学生思考,那些措施或办法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教材也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措施,对比自己和书本提出措施,完成66页的活动,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学生活动2 1.观看视频,小组讨论采取哪些措施或办法可以解决现有的问题。 2.对比书本66页活动提出的建议与小组讨论的结果,将建议按最重要(1条)、次重要(2条)、一般重要(3条)填入活动题金字塔的小方块中,并说明理由。 活动意图说明: 评价任务2:结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实际情况,说说应该如何解决人口、粮食、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检测目标2) 学生通过对三个问题解决方式的深入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交流中的思想碰撞能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能得出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答案,又因为这些原因的总结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印象会很深刻。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课堂小结教师 总结:虽然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 播放“卡万戈赞比西跨境保护区”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学生 回忆本节课的内容,观看卡万戈赞比西跨境保护区视频,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与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堂小结与视频,升华课堂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7.板书设计
6.作业与检测 1.(检测目标1)目前非洲社会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 ) ①人口多,增长快 ②粮食短缺 ③矿产资源短缺 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检测目标2)撒哈拉以南非洲存在着严重的人口、粮食与环境方面的问题。下列解决措施中对解决上述三种问题都能起到显著作用的是( ) A.保护森林和草场,严禁乱砍滥伐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C.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D.大量垦荒,增加土地面积 3. (综合复习题)读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 .。 (2)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大洋是 ,B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结合图中B区域某地年内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判断该气候的气候特征是 。 (3)茅草屋是非洲典型的民居,分布广泛,一般用树枝、木棍构架,房顶铺茅草。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当地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 (4)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原材料仓库”之称,根据你所了解的情况,说明原因。 。 (5)撒哈拉以南非洲存在严重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摆脱贫穷,你认为该地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答出两点) 。 。 4.(拓展)比较成都与非洲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有什么区别?查阅资料尝试说明两地气候为何区别如此之大。这样的气候对两地的农业生活生产又分别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尝试寻找实例进行说明。 答案: 1.B 2.B 3.(1)印度洋 大西洋 热 (2)大西洋 热带草原 终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3)撒哈拉以南非洲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总体气候炎热干燥,植被以草原为主,为当地民居的建造提供了建筑材料,且当地民居有利于通风散热 (4)自然资源丰富:①矿产资源的宝库,种类多,储量大,尤其是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②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热带经济作物咖啡、椰枣、油棕和香蕉的原产地。 (5)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尽快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落冲突;引进人才和技术等。(只要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8.学后反思 (1)你能说说目前撒哈拉以南地区在人口、粮食和环境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吗? (2)你能根据三个课时学习的内容,结合撒哈拉以南非洲实际情况,为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吗? (3)三个课时的学习后,你还有什么困惑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