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俄罗斯》第1-3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第一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俄罗斯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政区图,准确指出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通过观察景观图、地形图,正确描述地形、河流特征,验证俄罗斯国土辽阔,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3.通过比较分析气候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评价任务 1.阅读俄罗斯地形图,从图中找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包含的范围及首都。 2.阅读俄罗斯地形图,从图中找出俄罗斯四大地形区以及主要的河流。 3.阅读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说出其气候特征。
3.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本节的认知基础。教材在这部分介绍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邻国,俄罗斯的地形特点,以及由于纬度高所导致的气候特点。在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中安排了第一个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结合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内容,落实课标。具体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来分析。在设计步骤上,采用要素分解的方法,先了解地形的分布,再了解气候的分布,最后比较莫斯科和雅库茨克的气候差异,层层递进。
学生实际水平 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已学习了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图片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归纳有一定的认识。但理解俄罗斯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较抽象,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要大,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 通过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学习研究区域地里的方法。──从区域位置入手认识区域(国家)特征,根据区域(国家)特征理解区际(国家之间的)联系。分解细化教学目标,运用国家工业分布图和其他资料,联系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感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义。读图说出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学会认识地区位置的一般方法。运用地形图,归纳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人口、城市以及农业分布的关系,学会认识地区地形特点的一般方法,理解地形与区域人口、城市以及农业等人文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5.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国土辽阙教师活动1 资料展示:多媒体呈现俄罗斯位置图、地形图及城市 分布图。 教师引导①有学生不能顺利描述俄罗斯的位置时,提示学生联系此前学过的“亚洲的地理分区”。②提醒学生注意,在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要用“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判别方向,读图自西而南而东依次说出俄罗斯的邻国,并注意到俄罗斯的飞地。把地图册当作教科书的组成部分加以重视。③借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发问: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在哪里?巩固对亚欧两洲分界线的记忆。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汇报答案和结论,引导学生相互点评。学生活动1 结合地图和相关补充的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两个任务。 寻找证据证明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 各组派代表依次展示学习成果。 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邻国图,俄罗斯濒临哪些海洋?有哪些邻国?总结其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 展示位置图,俄罗斯经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展示地形图,俄罗斯地势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说出它们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4)完成课本38页活动题。 总结河流和地形区的位置关系。 阅读教材 7.48,分析俄罗斯地形与河流的分布,完成下表。 西 俄罗斯 东 乌拉尔山叶尼塞河勒拿河
课堂评价: 思考题:俄罗斯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在亚洲,为什么却被公认为是一个欧洲国家?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运用位置图、地形图,进行小组交流、比较分析,正确描述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特征。釆用以上步骤的教学,抓住“大”这个特征, 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 环节二:天寒地冻教师活动2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及得出的结论。 学生活动2 探究活动①: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问题引领: (1)展示气候分布图,读出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主要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该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2)展示雅库茨克和莫斯科多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教材图7.49)比较分析该气候的东西差异?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气温年较差和年均温。第二: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 课堂评价: 思考题:①俄罗斯东西部气候有何差异? ②这样的气候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 ③俄罗斯的农业会不会发达?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比较分析气候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气候特征。通过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内和小组间学生的互助学习,感受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三:自然环境影响当地的生活和生产教师活动3 教师设疑。 教师在学生分析结论后进行归纳点拨。 教师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学生分析和点评。学生活动3 探究活动②:俄罗斯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问题引领: 展示俄罗斯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 播放奥伊米亚康为北半球寒极的短视频,叠加地形图,思考奥伊米娅康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 叠加城市分布图,思考城市分布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课堂评价: 思考题:俄罗斯在亚洲部分的三条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长度都比伏尔加河长,为什么俄罗斯人却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 活动意图说明:思考题的命制接近生活,展现地理的应用价值,并注重了开放性。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将评价落实到学生主体,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并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搏”,把握教学进程。
6.作业与检测 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俄罗斯的索契也举办过第22届冬奥会,索契是黑海岸边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当地有迷人的海滩和雪山,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读图,完成1~6题。 1.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深受大众喜爱,已卖到全网脱销。冰墩墩以整体酷似航天员的熊猫形象寓意非凡。那请你判断下列哪一项是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吉祥物( ) A.考拉 B.北极熊 C.北极狐 D企鹅 2.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气候条件,一方面能满足冬季低温、降雪等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举办地气温也并非越低越好,温度太低不利于运动员发挥,也容易冻伤。冬奥会章程规定,气温在—17℃至10℃是理想温度范围。下列哪一项符合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 A.俄罗斯东部由于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更温和湿润 B.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地区属于北寒带 C.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很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 D.俄罗斯西部气候的大陆性更为显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3.北京临近燕山,延庆赛区地处小海坨山区(最高海拔2199米)承担本次冬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不难发现历届冬奥会城市附近均有比较高大的山地地形。下列哪一项符合索契附近的地形条件( ) A.乌拉尔山脉 B.大高加索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4.综合题:简要分析第22届冬奥会对索契城市旅游业的影响。 异曲同工的“高脚屋” 俄罗斯的乡村建筑,多就地取材,高纬度地区的木屋常建成高脚屋形式,有“木屋王国”的称号。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高脚屋建筑则是为了通风、散热、防潮。 5.俄罗斯的高脚屋上层房屋与地面不直接接触,则是为了( ) A.防止室内热量通过地面散失 B.防止接触冻土导致结构不稳定 C.防潮 D.防止虫蛀、防霉烂 答案:1.B 解析:北极熊强大坚韧,颇受俄罗斯人喜爱。北极熊勇猛无畏属于大型肉食动物,正好符合俄罗斯地域辽阔的特点。 C 解析: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50°-70°,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地区属寒带气候。由于纬度高,俄罗斯气温常年较低,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俄罗斯气候东西差异西部如莫斯科受海洋影响较大,而东部如雅库茨克的大陆性更为显著。 B 解析:索契的东北侧是大高加索山脉,西侧是黑海。 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答:①新建场馆以及运动公园的建设丰富了旅游资料种类,增加了当地旅游资源数量。 ②冬奥会的举办吸引全世界目光,增加旅游地的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 ③吸引国外游客,带动奥运相关产品销售,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区域基础旅游设施建设和交通的完善。 5.A 解析:由于俄罗斯的冬季气候寒冷,为了防止室内热量散失,所以修建高脚屋。
7.板书设计
8.学后反思 如何解释“遥远”又“临近”的俄罗斯 和“辽阔”又“狭小”的俄罗斯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俄罗斯》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 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第二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时学习目标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俄罗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课时评价任务 ①阅读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及文字材料,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区。 ②归纳出俄罗斯矿产资源的整体特点以及工业区分布的特征。 ②并找出各个工业区的工业发展部门的特点。
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结合俄罗斯的资源和工业状况,明确俄罗斯经济发展特点。教材在此安排了活动题2,从两方面设计,首先学习工业区周边分布的主要矿产,思考工业部门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然后,对中国出口俄罗斯的货物分析,思考俄罗斯一味地发展重工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课时学生实际水平 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掌握不熟,读图方法需要培养,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不断与之前已学区域对比,找到区域间的差异性,进而明白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活动1 资料展示:“俄罗斯矿产分布图”在图上显示三大矿产。 教师引导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汇报答案和结论,引导学生相互点评。 学生活动1 读课本图7.50“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完成下列要求。 找出俄罗斯的主要矿产资源。 总结俄罗斯资源种类及其特点 (3)找出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并分析矿产分布特点。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工业区,说出它们的位置。 课堂评价: 思考题:俄罗斯北部海岸线漫长,但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分布的原因吗?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让学生自主分析俄罗斯工业布局的原因,培养 学生多因素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分析俄罗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确人地观念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环节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教师活动2 投出“俄罗斯工业分布图”,呈现四大工业区,如表让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俄罗斯工业建立在丰富矿产资源的基础上, 工业主要分布在内陆的矿产产区而 日本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需要进口, 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学生活动2 读课本框题内容思考俄罗斯工业特征及其主要工业区。 在俄罗斯的四个主要工业区中,分别找出每个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 主要工业区工 业 部 门① 工业区最发达的地区,以 、汽车、飞机、火箭、电子等工业为主② 工业区以石油化学、 、电子、造纸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③ 工业区最大的钢铁基地,跨亚欧两洲,以钢铁、机械、 和 工业为主④ 工业区位于亚洲,以 、石油、钢铁、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为主
这些工业部门说明了俄罗斯的工业特征是什么? (3)思考该区工业部门与周边矿产资源的关系? 思考题:俄罗斯工业建立的基础和地区分布与日本有什么不同?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填图,强化对俄罗斯矿产和工业分布的记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认识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环节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教师活动3 多媒体展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往来资料 教师设疑。 教师点拨:轻工业需要的原料主要来源于农业,思考俄罗斯的农业发展如何。 教师在学生分析结论后进行归纳点拨。 教师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学生分析和点评。学生活动3 为什么俄罗斯重工业这么发达? 中国的哪些产品在俄罗斯销售好? 俄罗斯轻工业非常薄弱,主要原因是什么? (4)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用实例说明俄罗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业? 思考:俄罗斯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俄罗斯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缓慢在社会上出现什么问题? (人民生活困难, 给工作等方面带来不便) 活动意图说明:分析气候、农业与轻工业等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形成地理要素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活动,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6.作业与检测 综合题: 俄罗斯索契和日本札幌、长野都曾举办过国际冬奥会,我们发现两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均处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日本是地狭人稠的经济发达国家。读“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日本工业地带分布”图,思考以下相同点和不同点。 (1)俄罗斯和日本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 (2)日本与俄罗斯工业的分布及原因有显著不同。日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 ,与日本相比,俄罗斯发展工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3)俄罗斯北部和东北部和日本一样都拥有漫长曲折的 ,但俄罗斯港口 ,原因是 ;而日本港口 ,原因是 。 (4)中国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上夺冠,你是否发现本次大跳台的场地就设在北京首钢旧址,没错,北京与俄罗斯的新库兹沃茨克市一样也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钢铁之城。 俄罗斯的新库兹沃茨克市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 。 俄罗斯新库兹沃茨克市钢铁货物运输量最大的是 (运输方式), 日本货物运输量最大的是 (运输方式)。 (5)有关日本、俄罗斯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国气候温暖湿润,农业都很发达②日本工业发达,产品主要销往国外 ③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④俄罗斯工业主要分布在原料产地 ⑤俄罗斯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答案:(1)太平洋 解析:日本东临太平洋,俄罗斯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 (2)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俄罗斯发展工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自然资源丰富。 海岸线,但俄罗斯港口很少。原因:俄罗斯地处高纬,冬季寒冷漫长,港口大多封冻,航运价值不高。日本港口较多,原因:海岸线曲折,具有很多天然避风港湾。 有利条件:有丰富的能源煤、有丰富的原料铁矿石、水源丰富、地形平坦适合建厂; 铁路运输;水路运输; (5)答案A 【解析】日本南部是亚热带气候、北部是温带气候,临海气候温暖湿润;俄罗斯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温暖短促;日本农业发达,俄罗斯农业不发达,①错误。日本工业发达,产品以国际市场为主,主要销往国外,②正确。日本工业原料需要进口、产品需要大量出口,为便于运输,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③正确。俄罗斯工业以重工业为主,为减少运费,主要分布在原料产地,④正确。日本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俄罗斯以常规能源为主,⑤错误。A正确。故选A。
7.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①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②俄罗斯自然环境特征如何影响其交通、农业的发展? ③俄罗斯疆域东西狭长,比较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④如何解释发达又“落后”的俄罗斯?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俄罗斯》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主题 俄罗斯——发达的交通 第三课时(共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时学习目标 ①根据地图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②阅读地图,能够说出俄罗斯主要的铁路与内河航运的分布特点。 ③并简要分析交通分布的原因。
课时评价任务 ①阅读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分布图,说出俄罗斯铁路分布的特征。 ②阅读材料“五海通航”,简述伏尔加河对俄罗斯内河航运所起的作用。 ③简述西伯利亚大铁路分布格局的原因。
3.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发达的交通”部分意在结合俄罗斯的交通运输,落实课标“很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俄罗斯交通运输线路和枢纽在欧洲和亚洲部分分布不平衡,最后课文从交通枢纽的角度介绍了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4.课时学生实际水平 已经学过部分最基本的地理现象,并且基本掌握了亚洲及大洲分区的学习方法,即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区域的思路和规律但是在国家尺度如何整体构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及如何综合思考各要素对发展交通的影响,对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地位重要的陆路交通 教师活动1 资料展示:多媒体呈现“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分布”图。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汇报答案和结论,引导学生相互点评。 学生活动1 读课本图7.51“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俄罗斯的客运以哪几种运输方式为主?(俄罗斯的客运以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为主) (2)俄罗斯的货运以哪几种运输方式为主?(俄罗斯的货运以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为主,二者占有明显的绝对优势。) (3)总结俄罗斯交通特点以及主要的运输方式。 课堂评价: 思考题:“流入北冰洋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是亚洲主要河流,为什么航运不发达?”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运用“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分布”图,进行小组交流、比较分析,正确描述交通的特征。釆用以上步骤的教学, 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去。环节二:教师活动2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及得出的结论。 学生活动2 读课本图7.51“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分布”图 (1)观察、比较俄罗斯交通在亚洲和欧洲部分的差异。 (2)并找出西伯利亚大铁路。 (3)俄罗斯各运输方式在承担任务上有怎样的差异? (4)结合教材41页阅读材料“五海通航”,向全班介绍俄罗斯的内河航运。 课堂评价: 思考题:结合俄罗斯海陆位置,东部、西部和北部都临海,思考如何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活动意图说明:运用图文资料,学会归纳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以及区域内部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环节三:西伯利亚大铁路教师活动3 教师设疑。 教师重点点拨:铁路的建设受地形、气候、资源与工业、人口与城市的综合影响。 教师在学生分析结论后进行归纳点拨。 教师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学生分析和点评。学生活动3 出示合作探究问题: 在图上找出西伯利亚大铁路,观察铁路线的位置。 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并了解其主要城市职能。 城市职 能①首都;全国最大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②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海港,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③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海港,终年不冻(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④太平洋沿岸的重要海港,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城市
对照教材图7.48、图7.49、图7.50、图7.51。分析为什么西伯利亚大铁路沿南部山区修建? 课堂评价: 思考题:为什么说俄罗斯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内陆国”呢,它有哪些主要海港和城市? 活动意图说明:读图获取地理信息,通过探究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布局,理解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相关性,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作业设计 贺岁电影《囧妈》的热映,让很多人认识了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K3,K3次列车横贯亚欧大陆,途经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全长7826公里,需要6天5晚的车程。进入俄罗斯境内,K3列车汇入世界闻名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可以体验莫斯科独特的风土人情。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乘坐K3次列车沿途可以看到( ) ①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②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 ③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 ④莫斯科的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K3次列车一年中有8个月需要供暖,供暖时间长主要是由于沿线大部分地区( ) A.海拔高 B.距海远 C.纬度高 D.降水多 3.在俄罗斯境内乘坐K3列车自东向西你能观察到哪些地理事物?( ) A.贝加尔湖、东欧平原、伏尔加河、中西伯利亚高原 B.贝加尔湖、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伏尔加河 C.贝加尔湖、东西伯利亚山地、西西伯利亚平原、伏尔加河 D.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 上世纪90年代,乘坐此次列车的乘客大部分是携带各式各样货品的中俄商人,俗称“倒爷”,他们将东西卖到俄罗斯或国内,赚取可观的差价。 倒爷会从中国带哪些商品到俄罗斯出售?( ) A.铜、不锈钢废料、沥青 B.服装、茶叶、食品、 C.套娃、有色金属、食品 D.玩具、沥青、鞋类 5.综合题:K3列车(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何主要从俄罗斯南部穿过? ①气候南部相对温暖。北部气候严寒多冻土沼泽不易修建 ②资源、工业、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南部。 【答案】1.A 2.C 3.D 4.B 5.B 【解析】根据俄罗斯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横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进行分析解答。 1.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是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铁路线经过沿岸地区;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都是铁路线经过沿岸地区。故选A。 2.读图可知,K3次列车经过纬度较高的地区,大部分时间气温较低,因此,一年中有8个月需要供暖;故选C。 3.俄罗斯从东向西经过的地形区河流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勒拿河、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高原、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鄂毕河、东西伯利亚平原、伏尔加河。故选D 4.俄罗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比较落后,生活用品短缺,且中国的消费品在俄罗斯有广大市场,因此俄罗斯大部分生活用品从中国进口。故选B 5.答:从气候上看:俄罗斯北部气候严寒多冻土沼泽不易修建,南部纬度较低,气候优于北部。 从资源、工业、人口和城市分布来看,俄罗斯南部矿产资源丰富,在此修建铁路,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发展,同时可以加强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俄罗斯作为中国友好邻邦,为提高两国友谊,增强交流,俄罗斯举办“汉语年”13年。中俄两国也提出了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读“海上和冰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7.“冰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其优势是 ( ) A.航行条件好 B.航程短 C.沿途停靠条件好 D.通航时间长,运量大 8.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下列关于这个特点的成因分析,错误的是 ( ) A.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B.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C.西部海岸线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他国海域 9:东北航道是沿俄罗斯沿岸通航,也是连接欧洲大陆和东亚的海上最短航线。俄罗斯是世界上破冰船第一大国,其破冰船数量占全球总数一半左右。简述冰上丝绸之路通航对俄罗斯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案】7.B 8.A 解析7:冰上丝绸之路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 8: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口摩尔曼斯克是终年不冻港。 9:答案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答:①促进北冰洋沿岸港口建设; ②扩大对外贸易 ③促进文化交流 ④环境压力变大
7.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将俄罗斯概念图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