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1-1第一章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课件16张+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选修一1-1第一章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课件16张+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11-03 14:44:26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第一章 从富兰克林到库仑1.1 从闪电谈起
河大附中 王吉科壮观的闪电危害:雷击
益处:
1、负氧离子增多,改善空气质量
2、固氮增肥

古人无法解释闪电,创造了“雷公电母”的神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将对闪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静电的历史
1、东汉王充《论衡》“顿牟掇芥”
2、三国时吴国虞翻知道“虎魄不取腐芥”
3、古希腊泰勒斯用琥珀和布料相互摩擦后, 发现琥珀就吸引轻小物体。
4、16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提出了“电”的概念摩擦起电(摩擦起电.flv)
原理:构成物体的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中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失去电子的物体呈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呈负电。所以,带电是由于电子的转移产生的。
问:你认为摩擦后两个物体得到的电荷量和电性有怎样的关系?电不能因摩擦而创生,而只是从摩擦物转移到玻璃管,摩擦物失去的电与玻璃管获得的电严格相同。
——富兰克林感应起电
用带电体靠近绝缘导体,使绝缘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叫做感应起电。
实验演示(感应起电 .flv),回答有关问题(p8)。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去,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摩擦起电机:
1、1650年,德国的盖里克发明。
2、利用旋转的玻璃盘和皮革(或丝质布垫)摩擦而产生电荷。然后电荷被四个末端接有金属线的臂状物带走,累积在金属管的表面,调节金属棒与金属管之间的距离,就可以使电荷在固定的电压下放电 。莱顿瓶
1、1745—1746,克莱斯特和穆欣布洛克几乎同时发明。
2、在玻璃瓶的内外表面贴上金属箔,瓶盖上插一根金属杆,上端有一个金属小球,下端有金属小链与瓶底金属箔相连。富兰克林统一天电与地电
意义:揭开了千百年来遮盖着雷电的神秘面纱,统一了天电和地电。
讨论:试着解释一下雷电之“电”从何而来?雷雨天气时,由于云层运动激烈,相互靠近的云层由于摩擦而带电。避雷针原理
避雷针是利用尖端放电避免雷击的一种设施。当带电的雷雨云接近建筑物时,由于静电感应,金属棒出现与云层相反的电荷。通过尖端放电,这些电荷不断的向大气释放,中和空气中的电荷,达到避免雷击的目的。
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越是尖突的部分,电荷密度越大,也越容易放电,这称为尖端放电。(尖端放电.flv)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会产生多大的震撼?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请以富兰克林的事迹为题写一首小诗。
巨人传
雷公电母逞神威,人间一时相逼催。
风筝向天做信使,方知摩擦是真祟。
楼宇祭起朝天刺,电闪雷鸣徒奈何。
谁为世人添福祉,富兰克林传万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