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中国史学有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这就要求史书叙事越是具体化,越应紧握事实。《史记·刺客列传》
2024 年春季东乡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重信立义,笔端激烈,使人“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由于该篇所叙曹沫、豫让、荆轲
等五刺客事迹跌宕起伏,世多传闻,于是太史公根据公孙季功、董生、夏无且的说法,判定荆轲刺秦故事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中的是与非,在叙述荆轲刺秦一事时未取传言中类似“天雨粟,马生角”和“荆轲伤秦王”等不可信的情
得分
节。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于战事往往“夸胜讳败,国史固各记其所记”,在这种情况下,事件原貌难寻,
注意事项:
若史家照本详叙,则易致抵牾,失于事实,故李延寿合南北史事于一书,便不详书南北交涉处,宁肯略去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一些细节,也不愿与事实有违。可见,史书叙事越到细节处,越须谨慎,撰史者当反复思忖、多方考订方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可下笔。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对于史书叙事来说,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是一个思考全局的过程。这要求史学家综合运用多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I 5 种体裁并对每一种体裁所叙之事做出规划,使彼此间相互配合、条理分明。唐人刘知几称“《史记》者,(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在皇朝史中,国之大事是本纪的重点,人物功过则是列传的焦点,如此
材料一:
方可显隐有道,洪纤靡失。
中国史书叙事有久远的传统,在叙述之范围、对象之抉择以及确保所叙之事的真实性品格等方面,都
诸体纪事有详略之分,具体到为哪些历史人物立传时,孰轻孰重,也需要一番综合考量。唐顺宗永贞
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形成了史学特有的面貌。
元年九月初五日,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离世,按报送制度,史馆于是月书“河阳三城节度使元韶卒”于国
从整体面貌来看,中国古代史书记事的范围广泛,从天象运动到人事变迁,从学术流变到典章经制,
史,不载其事迹。对此,史臣路随立议指出:“凡功名不足以垂后,而善恶不足以为戒者,虽富贵人,第
从一国盛衰到社会百态,都是史书叙述的对象。《汉书》作者称司马迁“驰骋古今,博极群书”,《后汉
书其卒而已。”在这个标尺之下,不能建立功名之人,虽位列将相、爵通于侯亦不立传;立节、养德、出
书》作者又称《汉书》“文赡而事详”。《隋书·经籍志》作者对史官提出博闻强识、疏通知远的要求都
奇、守道之人,虽终身匹夫亦能与管、晏同列,传事迹于后世。在路随之前,韩愈的门生李翱就发出了以
说明了中国史书叙事范围之宽广、内容之丰富。
“功德”为修史标准的倡议。李翱、路随提倡以“功德”为尺立传入史,使富贵者能有所屈,贫贱者亦能
当具体到某一部历史著作时,叙事范围往往受到史家见识、旨趣的牵引,所叙之“事”有大小、轻重
有所伸。可见,史书为何人立传,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关系着史学教化功能的问题,体现出撰述者
之分。《左传》记事,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其要旨。司马迁概括《史记》的撰述范围是“究天人之
对全局和个体之关系的把握。
际,通古今之变”,即通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网络历史变迁,在整体史的背景下揭示出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的恢宏与细微》)
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班固《汉书》意在包举一代史事,故其所叙之“事”皆围绕皇朝统治的方方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面展开。杜佑在《通典·自序》中申言“所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凡此,皆表
A.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源自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的
明史家主体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到史书叙事的范围。
开创。
古代史家对于史书所当书者又有理论性的探讨。荀悦写《汉纪》,于卷首明确提出“立典有五志”论,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范围广,“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以及“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等科目
意在通过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五个方面,写出“天人之际”和“事物之宜”。东晋
即是证明。
史家常璩、干宝两人深受荀悦影响,前者提出“书契有五善”并撰成《华阳国志》,后者提出“五志”并
C.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标准各异,自《史记》各有探索,遵循宏大叙事、求真精神、信史原则而忽略细微之
撰成《晋纪》。刘知几撰《史通·书事》篇,从荀悦和干宝关于“立典有五志”的论述展开,进一步讨论
处。
了史学家应如何确立史书内容的问题。刘氏认为,荀、干二人所论“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选择哪些历史事实进行叙述、为何人立传,是因史家选择运用的体裁不同而作出的规
但难免有所未尽。于是,他尝试在荀、干之论的基础上,“广以三科,用增前目”,这三科分别是:叙沿
划。
革、明罪恶、旌怪异。这些观点,无疑把前人关于“书事之体”的讨论扩充、深化了。如果说《史通·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事》篇着重从文辞层面探讨“怎么叙”的问题,那么,《史通·书事》篇就是从事实层面探讨了史书应该
A.中国古代史家对于史书理论性的探讨始于汉代荀悦的“立典有五志”之说,后代史家继其学说得以延续
“叙什么”的问题。
与发展。
总之,古代史家对于史书叙事之“事”的范围所进行的探索,使中国古代史书叙事于史学宏大气象之
B.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怎么叙,二是叙什么。后者常常受史家主体思想倾向
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
的影响。
(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
C.中国古代史书为人物立传,有王侯将相可书,也有匹夫贫贱者可叙,李翱、路随认为主要取决于其人是
材料二:
否具有“功德”。
第 1页,共 4页
{#{QQABACQSQUxxgggAYIQwJIaAAACRBh5CLAQlQ1ECCggCiQkJAMCjCJECoAMowOQBAAIqsA5IBDSyIRFFAAFBIAA=A}=#}#}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D.中国古代史书叙事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需要思考全局、综合考量,更是一个教化功能问题,需要确立标 母亲对于程士成的到来,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已到年末。可是,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程士成也没有
准。 动身的样子,母亲不由得问起他来。程士成说,他不打算再出去做幕僚了,他要著书立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史书“叙事范围”的是(3分) 一日,母亲牵驴出去,回来却背着半袋糙米。程士成很是诧异,一问,才知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只驴
A.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B.盖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 子卖了。家里没了驴子,什么活都得自己干,程士成很是苦恼。幸好有昔日同道到任地方,得知他时日艰
C.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D.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 难,送了一点银子,助他名山事业,才得勉强度日。不久,即有人牵着一只驴子,来到他家。驴子身上,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史书叙事具有的特点。(4分) 对接着两只口袋,垂在两边。程士成一见驴子,觉得好生眼熟,一问,才知那人是来送还驴子的,还带来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符合史书叙事的哪些标准?(6分) 了两袋麦子。原来母亲把驴子卖给了他。他是镇上的财主。财主启口,颇有斯文: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题,16 分) “得知先生回归故里,未得拜访,实是遗憾,听闻先生记述乡里,兹事体大,可谓不朽也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鄙人学识浅陋,还请多多赐教。”
文本一 “先生乃当世名士,褒之则流芳百世,贬之则遗臭万年,若能录入先生笔下,此生足矣。”
驴 叫 程士成听明白了,原来财主想让自己把他记到书中去。财主自夸,曾修桥铺路,泽被乡里。但即便如
岑燮钧 此,亲自上门前来,要求为自己作传,实是可笑。程士成没有收下财主还回来的驴子。他把两袋麦子又搁
大将军骑高头大马,却喜欢听驴叫,他觉得那叫声好听,这真是无可奈何之事。程士成从来没觉得这 到驴子身上,一拍驴子的后屁股,驴子长鸣一声,嗒嗒嗒地走了。财主很是尴尬,狼狈地跟了出去。程士
驴叫有啥好听的,可是偏有人说,他的嗓音最像驴叫。 成站在院门口,看着驴子远去,不由得长啸一声,发出了长长的一声驴叫。远处的驴子也是一阵嘶鸣,似
有一次,大将军得了一匹上好的叫驴,叫门客们一起到后院去。众人簇拥着大将军,一路上赞美着还 与他遥相呼应,却把两袋麦子给掀翻了。
没见面的叫驴。更有人引经据典,说大将军这雅好直追魏晋,真是难得的性情中人。到了驴圈边,那驴果 这时,母亲走了出来,“我以为驴子还在呢。”她叹息了一声。
然长得一表人才。大将军让驴叫起来,可是驴就是不叫,只管踢蹄子。马夫很着急,正想打下去时,大将 夜里,母亲陪着他做针黹。她有话没话地说:“你这驴叫怎么学来的,像是真的一样?”程士成见母
军阻止了他,说孤家的爱物,岂可以畜生论?他的小眼睛滴溜溜转,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忽地,他对着一 亲颇有兴致,就又学叫了一声,直笑得母亲流出泪来。
个“长人”停住了,众人都以为是针对这个人,而大将军却招了招这人身后的程士成。程士成生得矮小, 这一年秋天,长风万里,送来了他的老朋友“长人”。当日,同在大将军处谋食,相谈甚欢,是难得
这是他的便利处,他可以躲在“长人”后,但这一回他却失算了。 的可以秉烛夜游的同道。程士成常躲人后,而“长人”常作掩护。虽然,那一回还是当众学了驴叫,但事
“程主簿,听说你的声音最像驴叫,能否做个引子,先叫一声,也好让孤家的驴跟着叫起来?” 后,“长人”邀其共饮,虽未明言,宽慰尽在其中。原以为一别经年,再见无期,没想到,今日还能重聚
程士成微微向大将军躬了躬身:“小人不才,从未学得驴叫。” 山村,唯有痛饮,方解故人思慕之渴。酒过三巡,“长人”怒曰:“一个粗人,把持权柄,以驴叫为乐,
大将军感到有些不爽快,他指着门客们,愠色道:“不是你们说程主簿的声音最像驴叫吗?”大家纷 可笑也欤?”
纷表示赞同。程士成的脸色不由得青了又白,白了又红,他瞥到了大将军紧蹙的眉心,那斜刺的眉毛,仿 “名曰将军,却又称寡道孤,是可忍孰不可忍?”程士成举起酒杯,与“长人”干杯,一饮而尽。
佛是将要射出的利箭。 “方今乱世,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将军气焰方炽,岂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别人不知,你我洞若观
“程主簿,你看,大家都等着呢。” 火啊!”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程士成低着头,迟疑地说道:“那小人试试。”他先轻声叫了一下,大家面面 两人把当日羞愤,喷作了今日谈资。一时兴起,开窗长啸。夜色如漆,山影如兽。程士成一声驴叫,
相觑,然后朝向大将军,大将军无所表示,显然不能满足他的意思。程士成又叫了一声,比原来响亮了, 劈开群山,久久回荡。“长人”也作驴叫,仿佛是程士成的回声。两人大笑,随即大哭,然后相扶大笑,
但与驴的音色似乎尚有距离。大将军瞪着程士成看,程士成只得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他咳了一下, 不知东方之将白。
然后引吭长啸。这一声叫,端的是与众不同,声如裂帛,响遏行云,果然是十成的“驴色”。还没等众人 两人是醉了。
回过神来,又是一声驴叫,竟真的从那头一表人才的大驴口中传出。这引得大将军哈哈大笑,所有的人都 天亮,母亲出门去,一头驴在院门外徘徊。
爆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谁也没有在意程士成,因为大家都看向了那头叫驴。 (有删改)
那年年末,叫驴死了。 文本二
大将军很伤心,他带着门客去吊唁,对着空空的驴圈,他自言自语道:“别人都不死,老天为何让你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
死呢?!”然后回过头来,对门客们说:“大家都叫一声吧。”门客们也不含糊,个个叫得很卖力,不过, 鸣。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
都没程士成叫得有“驴色”。突然,大将军像记起什么,问道:“程主簿呢?” 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
在大将军追问的当口,程士成已经挂冠而去。 辈存,令此人死!”
第 2页,共 4页
{#{QQABCAQSQUxxgggAYIQwJIaAAACRBh5CLAQl1QECCggCiQkJAMCjCJECoAMowOQBAAIqsA5IBDSyIRFFAAFBIAA=A}=#}#}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节选自《世说新语》)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
A.程士成的“驴叫”是被“门客们”相逼的,小说通过“试试”“比原来响亮”“一不做,二不休,豁出 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
去了”表现了他在众人面前学“驴叫”时内心的痛苦。 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
B.程士成挂冠而去后生活陷入困顿,但仍拒绝为财主立传,可见其具有中国传统文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
的傲岸情怀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
C.同样是学“驴叫”,只有在朋友面前,程士成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所以,“长人”来访,他才尽 则景随矣。
情学“驴叫”,这样写意味深长。 (摘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D.小说用了“一表人才”修饰驴且重复出现,充满了反讽意味,暗含在统治者眼中,人的地位与尊严还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如一头驴,可以被肆意践踏。 自是西域 A诸胡 B往来相继 C所经 D郡县 E疲于送迎 F糜费 G以万 H万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既刻画了鲜明的个体形象,又塑造了群体形象“门客们”,突出了一些“门客”的阿谀奉承、冷漠、 A.掌,文中指职掌、负责,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可运于掌”的“掌”含义不同。
自私、庸俗、浅薄。 B.咸,文中指全部、都,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的“咸”含义相同。
B.小说结尾写“一头驴在院门外徘徊”很有特点,联系上文可知,这头驴应是财主被程士成的高风亮节感 C.甲申,文中指古代以干支纪日的方法,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用法相同。
动,幡然醒悟将驴送回来了。 D.其实,文中指实际情况,与《晏子春秋》中“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其实”含义相同。
C.小说通过对“大将军”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对眼睛与眉毛等处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飞扬跋扈、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居高临下的权贵形象。 A.裴矩善于迎合皇帝喜好,他知道隋炀帝致力于经略远方,便探访各国风俗服饰,撰写《西域图记》,献
D.小说以白话文为主,部分段落和句子又带有一些文言色彩,比如财主语言、程士成与“长人”的对话及 给皇帝。
结尾处“不知东方之将白”。 B.裴矩受隋炀帝之命,召集各地胡人,利诱劝说他们入京朝见,却大耗财力,最终导致西域各地凋敝不堪。
8.小说多次写到“驴叫”这一细节,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C.裴矩奏请唐太宗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布,唐太宗则认为应该按照人口多少给予赏赐。
9.小说取材于《世说新语》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现实性的角度概括本文处理材料的特点。 D.有官员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太宗想要杀他。裴矩当面进谏,认为不能引诱陷害他人犯法,受到太宗表扬。
(6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2)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14.两则材料如何证明“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的道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材料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隋炀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 隋 宫
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从西 李商隐
倾以去,纵横所亘将二万里,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北道从伊吾,中道从高昌,南道从鄯善, 紫泉①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总凑敦煌。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 玉玺不缘归日角
②,锦帆应是到天涯。
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 自是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 令中 于今腐草无萤火③,终古垂杨④有暮鸦。
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帝称裴矩之能,谓群臣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 地下若逢陈后主⑤,岂宜重问后庭花。
未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尽心,孰能若是!”是时矩与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郭衍皆以谄谀有宠。 【注】①紫泉:长安城南的宫殿。②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帝王之相。此处暗指李渊。③《隋书·炀帝
后为窦建德所获,建德以矩隋旧臣,厚遇之。建德败,来朝。 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④《开河记》:“诏民
(摘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炀帝亡隋》) 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⑤陈后主:即南朝陈的亡国之君
材料二: 陈叔宝,他曾作《玉树后庭花》曲词。
第 3页,共 4页
{#{QQABCAQSQUxxgggAYIQwJIaAAACRBh5CLAQl1QECCggCiQkJAMCjCJECoAMowOQBAAIqsA5IBDSyIRFFAAFBIAA=A}=#}#}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这暗示性仿佛概念的影子,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如果就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
A.首联,用“紫泉”替代长安,既选取了有色彩的字面来与“烟霞”相映衬,又烘托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 D.那炯炯的目光,宽阔的额头,仿佛表明他一定能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战胜科学上的一切困难。
壮丽。 20.随着中国风的流行,大量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电视剧开始走红,但是其中有不少台词因为有语病(不得
B.颔联,实写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乘锦帆遍游天涯之事,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展现了隋炀帝贪图逸游的性格 体)而遭到网友吐槽。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特征。 A.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B.恭喜小女喜结良缘,嫁了个好人家。
C.颈联把“萤火”“腐草”和“垂杨”“暮鸦”联系起来,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深寓荒淫亡国的历 C.尊驾勤奋好学之精神,值得吾辈效尤。 D.款待不周啊,请各位见谅!
史教训。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11分)
D.尾联中陈叔宝所作《玉树后庭花》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专门提及此曲,意在揭示荒淫亡国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主题。 孩子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 60%—70%, ① ,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
16.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言:“含蓄不尽,佥(都)觉味美于回,玉溪惯法也。”本诗作者使用了哪些 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 ② 。
惯用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民间有种说法,“二十三,蹿一蹿”,这让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增长采取等待态度,实际上,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迅速增长的时间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就开始了。 ③ ,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味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其实,
就可以看出来。 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6个字。
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文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0个字。(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___① ,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
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
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卓越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致更上口,___② 。音韵和谐、 四、写作(60 分)
音节齐整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密不可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分。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___③ 。 著名书画家丰子恺说,使人生从豪壮沦为沉默、圆滑世故的微妙要素,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
例如“圜,一中同长也”“方,柱隅相讙也”,刚刚启蒙的孩子很难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 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漠自私的成人;血气旺盛、锐意进取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长度;也很难理解“柱隅”就是直角,“相讙”就是相匝的意思。民间当然不会用这样的交际工具,它不 因为其变更是一日一时一分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
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 痕迹,而似乎觉得恒久不变,这一过程中又时时处处有所谓的人生的欢乐,于是人生就被确定,现实而满
中国古代理论科学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 足地进行下去了。
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19.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于 800字。
A.我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 4页,共 4页
{#{QQABCAQSQUxxgggAYIQwJIaAAACRBh5CLAQl1QECCggCiQkJAMCjCJECoAMoOwQBAAIqsA5IBDSyIRFFAAFBIAA=A}=#}#}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