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13: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鲁迅
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了解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本文关联知识点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立论文
议论文分类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驳论文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生字词
词语解释
怀古伤今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
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课文分层
1~5批驳对方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6~9提出作者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
对方论据是: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
鲁迅从正面提出了怎样观点?其依据是什么?
论据:从古至今有“中国的脊梁”。第7段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举了“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
作者要批驳的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寄希望于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即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①、②段先摆出对方的论据,紧接着摆出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⑤段,先承认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再阐述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第⑥段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⑦、⑧段列举了“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
第⑨段得出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课堂笔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提出对方的论点与论据
(1-2段)
直接反驳
(3-5段)
间接反驳
(3-5段)
论据
论点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点
论据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本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