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60分)
1.(本题2分)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2.(本题2分)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恳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强调
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3.(本题2分)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作者旨在说明
A.周公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集大成者
B.中国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
C.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容不断变化
D.礼乐文明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
4.(本题2分)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A.职业道德 B.文化教育 C.治国理念 D.军事策略
5.(本题2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随之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性格。下列认识符合这一性格的是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6.(本题2分)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思想反映了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治国理政的不同路径选择
7.(本题2分)“规矩”“准绳”等词汇常用来比喻人们言行的原则、准则和标准.但考诸历史,规、矩、准绳原本是先秦时期工匠用于画圆、测量和检验的工具,至今仍为一些木匠所沿用.这一个案折射出汉语词汇
A.随时代变迁逐步改变原意 B.会脱离原本固有的语境
C.因社会实践语义不断丰富 D.隐含着人们言行的准则
8.(本题2分)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9.(本题2分)“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主要说明( )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10.(本题2分)汉朝以前,端午节俗主题为祈福裱灾。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和娱乐活动,唐诗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据此可知
A.龙舟竞渡源于汉代纪念屈原的活动
B.唐代社会有推崇竞争与力量的风尚
C.荆楚文化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D.端午节俗演变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
11.(本题2分)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的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德治”和“民贵君轻” B.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12.(本题2分)某同学摘录了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各课目录。下列各项符合第一单元总目录的是
A.儒家思想一统局面的巩固 B.独领风骚的古代科技文化
C.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D.传统思想从保守走向近代
13.(本题2分)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写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士人有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为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这有利于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佛、道思想的吸收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传统儒学的发展
14.(本题2分)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由此可以推断
A.各派对传统文化都继承与创新 B.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转型
C.各派都试图解决国家治理问题 D.各派都注重文化重建工作
15.(本题2分)王守仁认为:“此心若无人欲,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王守仁意在
A.恪守父为子纲 B.强调格物致知
C.提高自身修养 D.阐述心即是理
16.(本题2分)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他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得到赞许和实行。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国家强化了对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
B.治国思想的选择与帝王的好恶紧密相关
C.此思想有利于为专制集权制度服务
D.汉初以来的政治制度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17.(本题2分)根据下表(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简表)可推知两宋时期
流派 代表人物 生卒年代 籍贯
濂学 周敦颐 1017~1073年 湖南道州
关学 张载 1020~1077年 陕西凤翔
临川学 王安石 1021~1086年 江西临川
洛学 程颢 1032~1085年 河南伊川
程颐 1033~1107年 河南伊川
闽学 朱熹 1130~1200年 江西婺源
婺学 吕祖谦 1037~1181年 浙江金华
永康学 陈亮 1143~1194年 浙江永康
永嘉学 叶适 1150~1223年 浙江温州
A.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D.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
18.(本题2分)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B.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C.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19.(本题2分)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本题2分)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21.(本题2分)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公元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22.(本题2分)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 《译书经眼录》 164部 33.4% 327部 66.6%
A.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
B.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C.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
D.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23.(本题2分)《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24.(本题2分)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25.(本题2分)《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依据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②“蔡侯纸”推动纸的普及应用
③蔡侯纸的原料来源广泛又廉价 ④皇帝使用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6.(本题2分)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27.(本题2分)有学者认为清朝的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他是八旗的领袖和汉族儒教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继承人,还是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认识反映出清朝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D.开被包容的宗教政策
28.(本题2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29.(本题2分)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30.(本题2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本题20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 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耍》卷1《君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4分)
32.(本题20分)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艮,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师承王阳明,写下了《孝悌葳》,其后人发展为《王氏宗祠六规训》。
一、孝顺父母生我育我苦万千,朝夕顾复不离手。
二、尊敬长上分定尊卑不可逾,辈分前后毋相亢。
三、和睦乡里见人争斗莫挑唆, 闻人患难犹己事.
四、教训子孙纵使不才休遽弃,教育还需父母恩。
五、各安生理黄金本从勤俭生,安居乐业荣无比。
六、毋作非为白书纵逃三尺法,暗中犹有鬼神知。
——节选自《王氏宗祠六规训》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 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氏宗祠六规训》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家训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4分)
选必三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1-5 DCBAC 6-10 CCBCD 11-15 BCACD
16-20 CDBCA 21-25 DCDBB 26-30 BAAAA
3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益于治国理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32.(1)思想:仁爱忠孝;尊卑有序;修身立德,强调社会责任;节俭持家;奉公守法。
(2)表现:形式上主要以家书为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
原因:民族危机出现:西方思想传入。
(3)现实意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利于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