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诚仁中学“自主、互助、高效”教学案
科目:人教版语文 年级:八年级 设计:荣瑞平 审核:苏勇 时间:20151010
课题:大道之行也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者:
教师寄语: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一、资料链接: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二、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划分节奏,并将下列字词字词抄写在下面并注音。与能、修睦、矜寡、有分、货恶三、你读懂了哪些?发现了哪些问题?
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学习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学习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利用多媒体表现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资源 PPT课件,课文音频
学习过程 (师)学生修订
第一课时一、引入探究(教师激情导入课文)二、引导自主学习(教师寄语:古诗文学习,读字当头!)(一)、预习检测(A级)我会学。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1、作家作品简介: ⑴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⑵本文选自《 · 》。礼运,《礼记》 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⑶《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2、你会读黑体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3、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大道之行也( ) 亲其亲( )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 )(二)朗读感知(教师寄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1、读顺课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握字音、语调、语速、感情。(1)朗读指导:(2)音频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2、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交流)(1)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注意在课本上完成好笔记。(2)同步达标: 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A、掌握(解释)以下文言实词(黑体字)。1)大道之行也: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4)故人不独亲其亲: 5)矜:guān 6)皆有所养: 7)男有分:fèn 8)货恶其弃于地也: 9)不必藏于己: 10)谋闭而不兴: 11)盗窃乱贼而不作: 12)故外户而不闭: B、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⑴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⑵问题探究: ①“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②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③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三、研读赏析(C级)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出你的风采!(学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先由学生试做或思考,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将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到位。)研读课文后填写,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1、大道的内涵是 、 、 。2、《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3、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四、拓展训练 (C级)相信自己,我能过关斩将。1、1.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2.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 五、教师总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默写课文——大道之行也七、自学反馈,收获与反思(方法:将学习中的感悟或收获写下来,与大家交流共享)收获与反思
磴口县诚仁中学“自主、互助、高效”教学案
科目:人教版语文 年级:八年级 设计:荣瑞平 审核:苏勇 时间:20111008
课题:大道之行也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者:
教师寄语: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第二课时 巩固提高课
课后自我检测(学案) 相信你,你能行!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这本书,它是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与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和____ _____被合称为“五经”。
“大道”是指_________ _______。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1.老而无子的人。( ) 2.老而无夫的人。( )
3.老而无妻的人。( ) 4.幼而无父的人。( )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四、翻译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五、《大道之行也》理解性默写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
六、探究
1、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
七、阅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纲纪,准则);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通“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明)其义,以考其信,著(明,揭露)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职位)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注音。
笃( )禹(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今大道既隐( )
(2)以睦兄弟( )
(3)是谓小康( )
3.选择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译: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的孩子。
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译:所以奸诈之心发生,战争也因此而引发。
C.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译:(用礼)来著明民众应做的事,(用礼)来考查民众做事是否正确。
D.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
译:如有不以礼为准则的人,在位者要将其黜退、罢免。
八、零失误默写全文。
课后提高发展(学案) 挑战自我,来吧!
文言文阅读
(一)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 ( http: / / www.21cnjy.com )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②还对曰( )
③咸仰首叹曰( )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虫( )
⑥以酒灌( )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二)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四.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你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