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 整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 整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15:48: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整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包括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这三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失意时的乐观豁达胸襟,但他们在抒写情感时有明显的异同。我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诗词内容。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会参差多样的情感表达。进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梳理三位作者的情感变化轨迹,分析体会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色。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做一个内心强大,乐观豁达的人。
三、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
四、教学难点:
比较三首诗词写法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
01、直接导入:
师:昨天布置预习,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把三首诗词的编排在同一课,大家思考到答案了吗?
生:都书写人生不如意时的豁达情怀。
师:是的,《行路难》中李白最初“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但最后却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也曾感慨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凄凉地”,白白耗费了“二十三年”的美好青春,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凭杯酒长精神”。《水调歌头》中苏轼一开始觉得“高处不胜寒”,辗转又彷徨,但最后他还是吟出了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三首诗词,体悟诗人们的豁达情怀。
02、揣摩诗词读出情感:
1.假如,你是作者,你将如何诵读自己的诗作?请同学们集体诵读诗歌,要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教师给出点评等级)
2.结合导学案“背景介绍”,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要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起伏来。
听着同学们诵读,老师想到,在中国文学创作的的历史中,“仕途衰,文章兴”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范仲淹贬谪邓州,创作了《岳阳楼记》,欧阳修谪贬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李白、刘禹锡、苏东坡三位诗人也是如此,在遭受贬谪后(李白赐金放还),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来诉说内心的苦闷、失落、悲伤。这也是三首诗歌的相似之处——诉说悲苦。
03、品鉴诗词体悟情怀:
艰难悲苦诗中见:
请同学们找出三首诗歌中体现悲苦的诗句,试着用“李白(刘禹锡、苏轼)的人生悲苦,你看(原句)这一诗句(词句),(赏析)。”表达,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想法。
示例:李白的人生悲苦,你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塞”“满”二字,形象化的表述,让人感觉他的未来道路完全被堵塞了,对于想成就“伟业”的李白来说,太痛苦了。仕途的艰难,无所适从的迷茫,寓含着无尽的惆怅与无限的感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
心路历程诗中寻:
面对悲苦的人生,三位诗人的情感态度有何变化呢?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派代表谈谈看法。
学生思考,作答,明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沉舟”“病树”,而“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天地万物新陈代谢,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以物喻人,道出了一个客观的发展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自己虽然老了,但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于是诗人跳出了个人悲苦的藩篱,表现出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姜尚、伊尹都是开始在政治上不太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李白借用二人的例子,就是表明自己像他们一样,或者说希望像他们一样得到重用。入宫三年便被“赐金还山”的李白,想到这样两个人物便信心大增。这是以他人来类比自己——以人比己。(刘禹锡也借用了典故,但他用典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内心的悲苦,两人用典的目的不同。)
《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亮有阴晴圆缺,同样的,人生也有悲欢离合,自古就是,所以不必悲伤。诗人由眼前的月亮联想到人,悟出“世间没有永远圆满的事情”的人生哲理,这是诗人自我开解的过程。
这三首诗歌的第二个相似之处——情感转为豁达。
破悲行舟诗中现:
豁达的人生因为汲取了思想的力量,昂扬的精神,所以从来不能以悲苦定义。李白、刘禹锡、苏轼,他们的人生不悲苦。试着用“李白(刘禹锡、苏轼)的人生不悲苦,你看(原句)这一诗句(词句),(赏析)。”表达,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想法。
示例:刘禹锡的人生不悲苦,你听“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长精神”即振奋精神之意,诗人面对被贬的过往和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现状,不消极气馁,而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到新生活中,足见其内心的豁达。不怨天,不尤人,不沉溺在痛苦中,这样的人生值得敬畏。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释怀、洒脱、长精神,我们看到古代的先贤们在遇到人生苦难时,也并不是纯然的乐观豁达,他们也有心理的挫败,但是他们的伟大就在于,即使在人生的低谷,依然有昂扬的转折!他们用选择告诉我们:
失意时,莫悲伤。为自己鼓劲,时刻不忘初心,坚信宏大的理想定能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失意不失志,“多歧路,今安在”勿怕,人生艰难而不畏难,才能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苦闷时,莫彷徨。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任何打击都不能使我屈服。失意是暂时的,积极进取才是人生的常态。“沉舟”畔当有“千帆驶过”,“病树”旁定是“逢春之木”,阅尽千帆,乐观不改,心存仁德,热爱生活,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失败时,莫气馁。生命的无常是自然规律,积极的态度是治心良药。人生不该因无常而变得沮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物皆有规律,我们不应强求。遭挫折,不言弃,以乐观为浆,以豁达为帆,驾着自己的人生小船快意江湖。
这三首诗歌的第三个相似之处——都在沉郁中振起。
04、美读诗歌读出意蕴: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诗味、读得抑扬。看看谁读得最动人。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困难,无论是谁,概莫能外。我们人在初三,最难的就是面临中考,尤其是后知后觉的我们,面对每天如山的难题,心情怅惘至极。那么,你能否用今天所学,劝慰一下自己呢?
学生回答,并诵读这些名句。
我们的同窗好友也借三位圣贤之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首诗词,也认识了三位诗人。无论是诗仙李白、诗豪刘禹锡,还是被誉为“天才的文学巨匠”的苏轼,他们都曾经历过失意时的凄楚悲凉,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和不幸,我们都要微笑着面对苦难,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向生活唱出最美丽动听的永不屈服的生命之歌。希望同学们的人生皆为坦途,若真有不如意时,我们当乘风破浪,放声高歌。下课!
六、教学反思:
整合教学设计,首先要找到整合点,最初着手准备本次整合教学设计时,我将整合点聚焦在“酒”字上,后来,我发现课后第5小题写到:这三首诗都表现了作者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这不正是我们初三学生面对考试等学业压力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食粮吗?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从古人身上汲取力量,笑对初三。所以我把整合点确定为“在失意中放声高歌”。
本次整合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诗文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次整合教学设计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但在教学时,由于时间关系,只是走马观花,没有落到实处;朗读部分只是口头评价了个等级,应该做一张评价量表;在细读品味部分,用的方法好像还是在“走老路”。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改进、完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