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下图中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图中四个景观能体现游牧文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③民居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 )
A.高温多雨的环境 B.土质黏重的环境 C.河流众多的环境 D.昼夜温差大的环境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全年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夏季为雨季,气候炎热,冬春季寒冷干燥,多风沙天气。灵石县境内民居多为单坡顶式屋顶,屋顶只有一侧是斜平面,斜面向院内倾斜,外侧墙体高,且窗体较小。下图示意灵石县某单坡顶式民居。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民居仅单坡外侧留小窗体的主要目的是( )
①增加光照面积②减轻受风沙灾害的影响③减少冷空气入室④增强通风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屋顶单斜面向院内倾斜,有利于( )
A.储存生活用水 B.向外排泄雨水 C.预防火灾影响 D.减弱院内光照
下图为东南某古村落示意图,该村姓氏单一,聚族而居。图中各类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木结构建筑为历史上“大户人家”居住地。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地政府计划对该村落进行重构改造。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古村落的推测正确的是( )
①民居一般就地取材,可以节约建设成本
②图中建筑密度大,推测该村在平原
③“大户人家”购买木料,建造更为舒适、形式多变的房屋
④该村经济落后,村中没有宗族祠堂等公共建筑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为改善人居环境,当地计划修建一小广场用于村民公共活动,最可能位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散布在皖西大别山区的大屋民居多背山面水,形成了“山——屋——塘——田”的布局特点(图),当地居民多聚族而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皖西大屋民居分布较分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交通 C.地形 D.宗族
8.当地“山——屋——塘——田”的布局优点包括( )
①阻挡冬季寒风②方便田地的灌溉③降低暴雨频率④提高陡坡利用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共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面两图分别为川西林盘景观图及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下列对川西林盘中河流和灌渠的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B.为林盘内居民提供质量较高的生产生活用水
C.有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D.可调节局部小气候
10.为促进传统林盘可持续发展,较为合理的说法是( )
A.结合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的文化背景,发展创意文化业
B.将林盘拆迁合并,发展特色旅游业
C.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D.利用集中连片的耕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1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水稻、棉花,属于水田农业
C.该区域饮食多面食 D.该区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房屋数量增加,房屋建筑用料和结构也有了大的变化。在日本北海道和冲绳县的城市里,能看到很多多层、高层建筑采用平顶,而非传统的“人”字顶,但两地选择平顶的理由不相同。下图示意北海道和冲绳县的地理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3.适合于当地建造多层、高层建筑的材料是( )
A.土质材料 B.石质材料 C.木质材料 D.钢筋水泥
14.两地多层、高层建筑选择平顶的理由是( )
A.冲绳县防凛冽寒风 B.冲绳县防炎热酷暑 C.北海道防屋顶落雪 D.北海道防频繁台风
剑川古城位于云南大理州,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滇藏线的节点城市,自唐宋时期起即为屯兵要塞,古城街道非传统的“十字街”,而是路口错开的“丁字街”。古城建筑以木雕著称,既有西南地区的粗犷、豪放,也有江南地区的细腻、精巧。下图为剑川古城街道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剑川古城街道布局为“丁字街”的主要目的是( )
A.利于排水 B.避免拥堵 C.军事防御 D.设计美观
16.剑川古城建筑木雕风格多样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资源丰富 B.能工巧匠众多 C.建城历史悠久 D.跨区交流融合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石村位于浙江省磐安县,地处海拔530多米的火山台地上。该村古建筑大多采用黑色玄武岩(乌石)砌墙,农业是乌石村主要收入来源,村民到处毁林造田但收入微薄,导致人口大量外流。自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乌石村将470多间乌石老屋完整保留下来,由村干部带头发展农家乐。目前,乌石村共有农家乐约200家、床位约4000张,80%村民从事农家乐行业。乌石村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念。下图示意乌石村某农家乐景观。
(1)说明乌石村古建筑大量采用乌石作为建材的原因。
(2)从地理角度分析乌石村践行“两山”理念对保护古建筑的作用。
(3)请结合下列关键词,拟定一个向外国友人介绍我国推进乡村振兴举措的演讲提纲。
关键词:乌石村古建筑、“两山”理念、村民、农家乐、千万工程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的阿者科哈尼古村落,坐落于哀牢山的半山腰,海拔1920米,距离最近的城镇28千米,2014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的核心域。“蘑菇房”是哈尼村落的一大特色。“蘑菇房”依山势而建,以石为基,以木为柱和横梁,屋顶由平顶和斜面构成,斜面多用稻草和茅草建造,村落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如下图所示)。
(1)简述阿者科古村落保存完好的原因。
(2)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蘑菇房”大量被废弃。你是否赞同大量废弃阿者科古村落的“蘑菇房”,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竹楼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阑式建筑”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区,是傣家的标志民居。傣家竹楼一般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房顶呈“人”字形,上层住人,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遮挡物很少。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竹楼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
(1)从竹楼结构推测当地气候特征,并从当地自然环境角度分析竹楼结构的合理性。
(2)请为保护和传承竹楼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提出合理的措施。
20.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广州近年来流入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广州流动人口年龄构成上看,流动人口主要属于 人口,分析广州吸引流动人口不断流入的原因 。
(3)分析广州流动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4)广州是座开放包容性的城市,广州在我国地域文化分区中属于 区。
(5)骑楼建筑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常普遍,骑楼建筑反映了该地区( )
①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②高温多雨的气候③建筑美观,吸引旅游者④商业活动活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西部要吸引人口流入,应采取哪些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A
【解析】1.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建筑风格与游牧文化相关联,易拆卸移动,蒙古包符合,④正确;地坑院、客家土楼、吊脚楼不主要从事游牧业,①②③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图中③民居为吊脚楼,其将住宅区悬空的建造方式目的为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环境,起到防潮通风的作用,A正确;③民居的形态并不能反映出当地土质黏重、河流众多和昼夜温差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3.C 4.A
【解析】3.据材料可知,灵石县冬春季寒冷干燥,多风沙天气,外侧墙体高,且窗体小,利于减少冬春季冷空气进入室内,减轻受风沙灾害的影响,②③正确;窗体小,不利于采光和通风,①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结合材料可知,灵石县全年降水少,水资源短缺,屋顶内斜便于夏季收集雨水,储存生活用水,A正确;内斜利于向院内排泄雨水,B错误;内斜顶与预防火灾没有必然联系,C错误;灵石县内斜顶利于增加院内光照,冬季利于采光,D错误。故选A。
【点睛】山西民居普遍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四五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隐含“肥水不外流”之喻意;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对于富奢的山西民居而言,比较典型的代表都是富裕人家的住宅,通常被冠以“大院”的名称,比如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何家大院、乔家大院等等,建筑上都颇具山西民居的传统特色。
5.A 6.B
【解析】5. 读图可知,该古村落规模小,而平原地区村落人口多规模大,房屋建筑一般就地取材,大部分为砖石结构建筑,说明该地岩石多,应为山区,②错误,①正确;“大户人家”一般较为富有,通过购买木料,建造更为舒适、形式多变(砖石、土木建筑基本上为单一的长条形)的木结构房屋,故图中木结构建筑应为历史上“大户人家”居住地,③正确;该古村落以姓氏命名,说明是聚族而居,古代中国家庭观念较强,聚族而居的村落往往都有宗族祠堂,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6.据材料可知,该古村落建筑主要建造于清朝时期。图中乙区域土木结构建筑历经久远,尤其是土墙历经风雨,破损较为严重,保护价值不大,且土墙不易于修理维护,位置上乙位于村落中心地带,因此最可能拆除修建小型广场,B项正确;甲地西南方向建筑少,丙地东南方向建筑少,丁地南侧建筑少,可服务的范围没有乙地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水源;人文因素中的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7.C 8.A
【解析】7.读材料“散布在皖西大别山区的大屋民居”提示可知,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平地少且较为分散,所以适宜聚族而居的大块建设用地少且分散,所以皖西大屋民居分布较分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C对;该地水源和宗族都是民居集中的影响因素,而非皖西大屋民居分布较分散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和D;山区交通不便,交通沿线往往吸引民居集中分布,而不是分散,排除B。故选C。
8.皖西大屋背靠大山,三面环山的地形,利于阻挡冬季寒风(偏北风),①正确;“山-屋-塘-田”地势逐层降低,一方面可以提升水池或河流灌溉宅前田地的效率,便于日常的耕作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在夏季雨水量大湍急的时期,引导水流快速通过大屋建筑内的排水沟排入蓄水池中,降低山洪或屋内内涝的可能性,②正确;这种布局与暴雨频率无关,③错误;屋、田均分布在缓坡和平地,陡坡依然是山林,无明显地提高其利用率,④错误。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
【点睛】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类居住与耕作;受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小;自然资源丰富,如林、渔、矿等;交通便利,如交通线附近、交通线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9.C 10.A
【解析】9.由材料及示意图可知,川西林盘位于川西平原,聚落外层是水渠农田,说明该地区具有地形平坦、水网密布的特点,林盘中河流和灌渠能够提供洁净用水,蒸发形成的水汽能够调节局地小气候,ABD不符合题意;林盘面积较小,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C符合题意。故选C。
10.进行保护性建设时,留存文化遗产,结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文化背景,发展创意文化业,有利于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A正确。对林盘进行拆迁合并,建设规模化小区,不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对传统聚落的保护,也不利于乡村聚落历史文化价值的留存,BC错误;耕地分布在林盘外围,并未集中连片,D错误。故选A。
【点睛】川西林盘的特点包括竹类植物极高的观赏性和实用价值,最终演变成了中华悠久的竹文化传统,成为川西林盘的品牌。川西林盘与都江堰精华灌区构成了成都的生态本底,堪称“世界级的农业农村发展资源”。
11.A 12.B
【分析】11.图中民居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低,正午太阳位于南方,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同时当地以坐北朝南为尊,所以正房的房屋应该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北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该地位于华北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不符合题意, A错误;华北地区地处暖温带,种植冬小麦,不种植水稻,属于旱作农业,符合题意,B正确;华北地区是汉文化的发源地,种植小麦为主,饮食多面食,不符合题意,C错误;华北地区的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
【点睛】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 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三间,大四合院的正房可以为五至七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
13.D 14.C
【解析】1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故当地建造多层、高层建筑的材料应抗震能力强,故选用钢筋水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读图可知,冲绳县的纬度低,气温高,且降水多,故平顶不是防凛冽寒风与炎热酷暑的作用,AB错误;北海道纬度较高,冬季降雪量较大,高层建筑选择平顶防屋顶落雪对下方的行人或建筑物造成伤害,C正确;北海道纬度较高,受台风影响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日本群岛地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15.C 16.D
【解析】15.由材料可知,自唐宋时期起即为屯兵要塞。由此可推测,古城街道非传统的“十字街”,而是路口错开的“丁字街”主要目的是为了军事防御,C正确;街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行人车辆的通行,不是为了排水,A错误;与“丁字街”相比,“十字街”更不容易拥堵,B错误;街道的设计主要考虑实用性,不是为了美观,D错误。故选C。
16.由材料“古城建筑以木雕著称,既有西南地区的粗犷、豪放,也有江南地区的细腻、精巧”可知,古城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滇藏线的节点城市,长期的商贸往来使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得到交流融合,木雕风格得以多样化,D正确;木雕风格多样与当地森林资源丰富、能工巧匠众多、建城历史悠久无关,排除ABC。故选D。
【点睛】剑川古城位于大理州西北部,始于元代至正末年,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这里曾是中原、南诏、吐蕃之间的战略要冲,保存着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剑川古城主要包括东、南、西、北四城门,遵循中国传统风水学,巷道相互交错,寓意吉祥万德。
17.(1)该村位于火山台地,乌石广布,石料资源充足,便于就近取材;以乌石为房屋墙体,防范火灾作用更强;土层较薄,烧制砖块的原料不足,(地理位置偏僻、海拔高)运入砖块费用较高;以石头为墙体的民居较为牢固和安全。
(2)在“两山”理念指引下,该村保留古建筑;改善生态环境与旅游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村集体与村民收入;经济发展又为保护古建筑提供了资金保障,保护完好的古建筑又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3)示例:中国村民因地制宜,建造了独具特色的乌石古建筑;乌石古建筑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在“两山”理念指引下,被村民保护并用作旅游资源;乌石村开展农家乐留住了农民、发展了农业(产业)、保护了农田,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范例;类似乌石村将“两山”的理念落实的村庄还有成千上万个,也将带动我国乡村的全面振兴。
【分析】本题以浙江省磐安县乌石村的古建筑为材料设置三小问,涉及地域文化形成原因、古建筑保护意义及乡村振兴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材料分析、信息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本题考查古建筑建筑特点形成的原因。可对比乌石和其他建筑材料展开分析。由材料“530多米的火山台地上”可知该地位于火山台地上,玄武岩分布广泛丰富,可就地取材。用乌石(玄武岩)造房子就可以减少砖木的使用,一方面相比较于木制房子,有更好的防火作用。另一方面该地土层薄,烧制泥砖的原料不足成本较高,采用外运成本又比较高,用乌石可以节约建筑费用。最后是乌石作为墙体较为坚硬牢固,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2)“两山”是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是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该理念的指导践行下,可以很好的保留并保护古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古建筑的保护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村集体与村民的收入,同时经济的发展还能为古建筑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3)演讲纲领需要包含我国进行乡村振兴的措施,同时还得包含一些关键词,如“乌石村古建筑”、“两山”理念、农村元素如村民、农家乐、千万工程等。比如“中国村民因地制宜,建造了独具特色的乌石古建筑”突出中国乡村振兴的因地制宜措施等,还可以是比如:乌石古建筑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在“两山”理念指引下,被村民保护并用作旅游资源;乌石村开展农家乐留住了农民、发展了农业(产业)、保护了农田,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范例;类似乌石村将“两山”的理念落实的村庄还有成千上万个,也将带动我国乡村的全面振兴。
18.(1)种植历史悠久,农耕生活保存至今;位置偏僻,受现代文化影响小;地处山区,交通不便。
(2)赞同。“蘑菇房”具有易发生火灾、易被大风吹翻、茅草易腐烂等局限;“蘑菇房”年久失修,居住环境差。
不赞同。“蘑菇房”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应加以保护。
【分析】本题以云南省的古村落为材料,涉及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等知识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古村落要保存完好一般是要较为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才能保存的较好。“云南省的阿者科哈尼古村落,坐落于哀牢山的半山腰,海拔1920米”,可知阿者科古村落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受外界干扰小;“阿者科哈尼古村落...距离最远的城镇28千米”,可知阿者科古村落据城镇较远,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受外界文化影响小。“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可知其种植历史悠久,利于农耕生活保存至今。
(2)赞同,根据材料可知,蘑菇房以木为柱和横梁,木质材料容易被虫蛀而腐烂、稻草和茅草作为斜面易被大风吹翻、易发火灾等,且由于村民居住较少,一些房屋出现年久失修,导致居住环境差。不赞同,蘑菇屋是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良好适应的典型代表,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具有民俗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可作为旅游景观加以利用,应当加以维护和保护。
19.(1)气候特征:湿热(高温多雨);当地竹子生长较多,便于就地取材;降水较多,人字形房顶便于排水;气候潮湿,高脚楼房可以防潮;竹楼空间大遮挡少,便于通风散热;底层架空,可防洪水虫兽;结构轻巧,有一定抗震性等。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和管理;加强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确保传统聚落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保护;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传统聚落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通过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了传统聚落的知名度和保护意识等。
【分析】本题以“傣家竹楼”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竹楼的结构、文化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依据图文材料可以推知,竹楼通常建在高脚上,主要考虑当地气候湿热,高脚设计有助于通风,减少地面湿气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居住条件;竹楼选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竹子,这是因为竹子在当地生长茂盛,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便于就地取材;竹楼的人字形房顶设计既符合力学原理,又能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提供良好的排水效果,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将雨水迅速排走,减少屋顶承重,延长屋顶的使用寿命;底层的开放设计便于饲养牲畜和存放杂物,同时能够保持空气流通,减轻潮湿和闷热;竹楼空间较大,遮挡少,便于通风散热;竹楼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架空,可以防止洪水和野生动物的侵扰,提高房屋的安全性;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不仅环保,结构轻巧,而且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弹性,能够抵御一定的地震力。
(2)保护和传承竹楼文化的合理措施有: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和管理,包括限制不合理的开发行为,提供资金支持用于竹楼的修缮和维护;加强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确保传统聚落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保护,鼓励对传统竹楼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竹楼文化价值的认识,提高居民对传统聚落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游客的参观学习,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传播竹楼文化,提高传统聚落的知名度和保护意识等。
20.(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 劳动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3)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
(4)华南沿海文化
(5)B
(6)加强西部地区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分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为背景材料,涉及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地域文化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人口最多的是广州市,其次是中山、东莞、佛山等广州周边城市,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人口数分级多为50-100万和100-200万,西部最稀,人口数分级<50万的城市最多。
(2)读图2,2019年广州市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图可知,流动人口年龄占比最大的市21-30岁,其次市31-40岁和41-50岁,说明从广州流动人口年龄构成上看,流动人口主要属于劳动人口,原因主要有: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吸引劳动力迁入;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3)正效应:流动人口以劳动人口为主,提供充足劳力;流动人口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活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流动人口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促进城市化发展。 负效应: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资源供给压力加大;人口增加,排放增多,环境污染加剧;流动人口的素质水平层次不齐,风俗习惯存在差异,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
(4)广州位于南方地区的华南沿海,南方地区的地域文化分区包括四川盆地文化区、江南水乡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和华南沿海文化区,因此广州属于华南沿海文化区。
(5)骑楼的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二楼向街心延伸,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遮阳作用反映该地高温,避雨作用反映该地多雨,②正确;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并不是为了吸引旅游者,③错误,④正确;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地表起伏小,①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具体措施为加强西部地区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园、游园和小绿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