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度发展,生产与生活要素向郊区加速集聚,郊区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国郊区化发展的历史起点、郊区发展阶段、影响郊区生活方式的因素各不相同,国家间会呈现出差异化的郊区生活方式特征和演变进程。下图示意中美城市郊区生活方式的演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征是( )
A.郊区新城发展速度缓慢 B.流入人口单一,居住社区独立
C.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快 D.早期以生活要素集聚为主
2.非工作活动郊区居民由郊区向中心城区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郊区居民非工作活动时间长
B.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人口多
C.郊区高消费群体所占比重比中心城区大
D.郊区对中心城区购物休闲功能的依赖度高
建立“厦泉漳”大都市圈,推进厦门、泉州、漳州同城化发展。2020年4月闽西南协同发展会议提出,厦门、泉州、漳州三城市到2020年底形成各市间1~2小时交通圈,2025年形成都市区同城化格局,2035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圈(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市核心区是城市建成区,主要发展第一和第三产业
②厦漳泉都市区距市中心较远,应主要发展县、乡镇企业和城郊农业
③生态保障区位于武夷山区,是厦漳泉城市群的水源地,应保护环境和倡导绿色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4.下列对厦漳泉城市协同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分析有误的是( )
A.三地经济差异逐步缩小 B.区域内基础设施已经完善
C.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较为合理 D.东部沿海多港湾,便于对外联系
5.为推进城市圈更好更快发展,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中心城市坚持经济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B.推动人口和产业活动由乡镇向城市集中
C.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
D.统一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发展模式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聚落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农村人口的聚居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冲击较大。下图示意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M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年均变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M镇镇政府驻地最可能是( )
A.濠迳村 B.南池村
C.五联村 D.中新村
7.M 镇濠村是始建于南宋的古村落,其地域文化特色可能包括( )
①亭台楼阁,金碧辉煌 ②麻石街巷,青苔斑驳 ③宏阔宗祠、百年榕树 ④金黄麦田、幽静乡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美国波特兰市的数条街道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技术,将人行道和街道侧石间的空间利用起来,建设了若干个连续的侧石扩展池,并在池中种植植物,形成一条特殊的“绿色街道”。下图示意侧石扩展池的结构和雨水流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在侧石扩展池内设计小型拦水坝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增加雨水的( )
A.储水量 B.蒸发量 C.下渗量 D.径流量
9.“绿色街道”最适合建设在城市的( )
A.中心商务区 B.高级住宅区 C.停车场附近 D.街心公园内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
11.与2000年比,推测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面积增加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下图是“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I所对应的右图中城市化阶段是( )
A.a阶段 B.b阶段 C.c阶段 D.无法确定
13.下列属于图中阶段I产生的城市化现象的是( )
A.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B.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C.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等问题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4.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II的主要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B.大城市中心区失业率增高、人口萎缩
C.整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 D.城镇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城市面积不断增加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16.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从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看,城镇人口比例高于70%为城镇化的后期阶段。到2020年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87.5%,下表为2000~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比例与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 城镇人口比例(%) 产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77.5 2.5 32.7 64.8
2005 83.6 1.4 30.9 67.7
2010 85.9 0.8 21.6 77.6
2015 86.5 0.6 17.8 81.6
2020 87.5 0.4 15.8 83.8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北京市房价迅速攀升,为降低生活成本,很多人选择定居河北省,涿州、固安、大厂、香河等地成为北京的“睡城”,每日跨省上班的京漂族,白天赶往北京市区上班,晚上回到河北的家中睡觉,呈现明显的“潮汐”式流动。下图为北京“睡城”分布图。
(1)据表说出北京市2000-2020年人口和产业两方面的变化。
(2)有专家认为,北京市应该持续快速推进城镇化。你是否同意专家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分析涿州、固安、大厂、香河等地成为北京“睡城”的原因。
18.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该城市盛行西南风,完成下列小题。
(1)从环境的角度分析重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
(2)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该城市欲在东北部规划建设新城,请简述其原因。
(3)简述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978年至202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7.92%提高到66.16%,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70%。
材料二:下图为1850年以来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
(1)比较中国和英国两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英国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3)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有专家认为,我们应该适当控制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说出理由。
20.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发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及正在形成一批规模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的城市群。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两横”是指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三纵”是东部沿海经济带、哈京广沿线经济带和包头—银川—西安—重庆—贵阳—昆明沿线经济带。下图为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材料二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包括先天竞争力、现实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先天竞争力主要指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城市移民人口规模方面;现实竞争力包括城市群GDP总量、对外贸易、城市群分工程度、中心城市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成长竞争力是指城市群GDP增长速度、教育质量、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工业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等。
(1)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发育程度较高的城市群位于哪里?
(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目前制约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与其他城市群相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先天竞争力排第一,简要分析原因。(至少三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与美国相比,中国城镇化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较快,C正确;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快,郊区新城发展速度较快,A错误;中国城市郊区化流入人口较为复杂,居住社区不独立,B错误;中国城市郊区化早期以生产要素集聚为主,D错误。故选C。
2.结合所学知识,郊区对中心城区购物休闲功能的依赖度高,是由郊区向中心城区流动的主要原因,D正确;郊区居民非工作活动时间长不是由郊区向中心城区流动的主要原因,A错误;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人口多,对于由郊区向中心城区流动的非工作活动郊区居民影响较小,B错误;郊区高消费群体所占比重比中心城区小,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的一种结果。指居民向市郊扩散的一种城市形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地铁及小汽车交通发展,居民追求宽敞舒适的独立式住宅等。保证了人们生活随意,出行速度较快,生活空间扩大,使低密度居住得以实现。受就业岗位和商业服务外迁、郊区性能逐渐完善和发展等因素的制约。
3.C 4.B 5.C
【解析】3.分析该城市群不同发展区的发展方向,应结合各发展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都市核心区位于沿海地带,自然条件较好,属于该都市圈的核心地区,产业发展条件良好,应主要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①错;厦漳泉都市区范围较大,主要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外围,属于乡镇地区,宜发展保障都市发展的产业,如蔬菜、花卉等,②对;根据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可知,生态保障区位于福建省西部的武夷山区,作为都市区的生态屏障,其发展应注重环境保护,③对。C对,ABD错。故选C。
4.厦漳泉城市协同发展即三城一体化发展,三地经济差异逐步缩小,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推动三座城市的协同发展,A对;经过多年发展,三地间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有利于协同发展,但尚未全部建设完成,不能说已经完善,B错;三地各自发展其优势产业,产业分工更加合理,地区间产业互补性增强,C对;图示信息东部沿海多港湾,适宜发展大型港口,便于对外联系,有利于区域发展,D对。根据题意选错误项,故选B。
5.大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城市圈,C对;城市的发展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要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A错。人口和产业都迁往城市,将给城市带来大量的问题,如就业、住房、环境污染等,B错;城市圈的发展应结合各发展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不可能统一城市圈各城市的发展模式,D错。故选C。
【点睛】构建城市群可以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城市群是一个大的区域增长极(或增长区),经济增长速度快,并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第二,城市群应该是一个“创新极”,创新能力很强;第三,城市群的整体竞争能力强。
6.D 7.B
【解析】6.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M镇镇政府驻地人口年均增长率应为正值,且增长速度较快。读图可知,濠迳村和南池村人口年均增长率为负值,AB错误;五联村人口年均增长率虽为正值,但增长速度较慢,C错误;中新村人口年均增长率应为正值,且增长速度较快,最可能为M镇镇政府驻地,D正确。故选D。
7.M 镇濠村是始建于南宋的古村落,历史悠久,会留下一些古老的街巷和古树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麻石街巷,青苔斑驳和宏阔宗祠、百年榕树,②③正确;村落居民经济能力有限,不会有金碧辉煌的特色,①错误;该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而不是小麦,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8.C 9.B
【解析】8.储水量与扩展池的大小有关,结合图示可知,侧石扩展池内设计小型拦水坝是砾石堆积的,占用储水空间,是无法增加储水量的,A错误;雨水通过侧面进水口流入扩展池,通过小型拦水坝进行拦截,减少地表径流通过雨水口流失的量,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小,C正确,D错误;由于水面面积不受拦水坝影响,增加蒸发量与设计扩展池的初衷不符,B错误。故选C。
9.“绿色街道”交通建设主要是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全面构建集排水、蓄水、绿化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系统,推进“绿色街道”建设,大幅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打造更高水平的和谐宜居环境,最适合建设在城市的高级住宅区,B正确;中心商务区用地紧张,难以建设“绿色街道”;街心公园内可满足降水下渗,绿化率高;停车场附近对于下渗和绿化的要求不高,均不是最适合建设“绿色街道”的地方,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10.C 11.C
【解析】10.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美国相比有高有低,并非始终高于美国,如1890-1920年英国城镇化速度慢于美国,A错误;读图可知,美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的时间为2030年左右,比英国(1960年达到80%)要晚,B错误;读图可知,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折线斜率大于美国,故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正确;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不是城镇人口数量,D错误。故选C。
11.与2000年相比,203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高,随着英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会增加,则第一、二产业比重应该下降,A错误;美国是发达国家,城傎化水平增长不大,加上治理能力较强,居民环保意识较强,加上污染较大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因此城市环境质量可能会不断提升,B错误;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数量和规模会不断扩大,因此城市土地面积会增加,C正确;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60%,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会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滞后城市化、虚假城市化现象)。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2)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12.B 13.C 14.D
【解析】12.读图可知,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Ⅰ的人口由市区和乡村迁往近郊区,是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主要是在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即b阶段,B正确;a阶段为初期阶段,c阶段为后期阶段,ACD错误。故选B。
13.读图可知,阶段Ⅰ是郊区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导致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等问题,C正确;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出现在城市化初期阶段,A错误;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和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出现在城市化后期阶段,BD错误。故选C。
14.读图可知,阶段Ⅱ人口由市区和郊区迁向乡村和小城镇,是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由于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失业率增高、人口萎缩,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整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ABC正确,不符合题意;逆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数量减少,城镇化地域不会向农村推进,城市面积也不会一直增加,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城镇化进程可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镇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显。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城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5.D 16.B
【解析】15.天然河道供水能力更强,A错误;根据材料,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故城市渠化并不具备很强的观赏性,B错误;城市渠化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增强河道排水能力,但一般没有航运能力,C错误;城市渠化现象,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流,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河道,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D正确。故选D。
16.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A错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B正确;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C错误;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净化加快,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17.(1)城镇人口增多,乡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
(2)不赞同。北京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北京城市人口数量较多,出现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病。
(3)距离北京较近;交通便利,与北京交通通达度高;京津冀一体化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房价较低、生活成本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资水平较北京低。
【分析】本题以2000~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比例与产业结构变化图以及北京“睡城”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城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
【详解】(1)从人口方面看,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京市2000-2020年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增多,乡村人口减少,导致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乡村人口比重下降;从产业方面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据表中数据分析,北京市2000-2020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
(2)根据材料信息“到2020年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87.5%""可知,目前北京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可以增长的空间较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口数量较多,城市规模较大,出现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大城市病,不适宜快速推进城镇化。
(3) “睡城”类似于卫星城,距离大城市位置近,以居住功能为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北京的“睡城”距离北京较近。“睡城”内的人口工作地在北京,需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要与北京交通通达度高;“睡城”经济发展水平较北京低,具有房价和生活成本低的优势;另外“睡城”本身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资水平较北京低,所以“睡城”内的主要人口还是要去北京工作;卧城的建立也与政策的支持密切相关,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给予了大多的政策优惠,促进北京“睡城”的建设等。
18.(1)该地盛行西南风,重工业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不易造成城区大气污染;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重工业区位于河流下游,不会造成城区河流严重的水污染。
(2)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和人口就业压力剧增,建新城可以分散老城的交通和就业压力;东北部现有的交通条件好,可降低建设成本;东北部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广,有利于城市建设。
(3)大量占用农业用地,粮食产量减少,加大了粮食供应的难度;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水量减少,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分析】本题以某城市规划图为材料,涉及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
【详解】(1)从环境的角度一般分析城市规划对大气和河流的影响。大气对城市的影响主要看风向,材料中指出该地盛行西南风,重工业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大气污染较轻;从等高线来看,该地西南高东北低,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重工业区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城区水污染较轻。
(2)建新城一方面可以分散原有城市的交通、人口压力,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交通和人口就业压力剧增,建新城可以拓展城市的空间范围,可以分散老城的交通和就业压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部有铁路和公路线通过,交通便利,可降低建设成本;另外也要考虑到面积的大小,东北部地形平坦,建设成本低,土地面积广,有利于城市建设。
(3)大量占用农业用地来扩大城市面积,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加大了粮食供应的难度,人地矛盾加剧;城市扩大,占用林地、耕地,破坏了生物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扩大,用水量增加,使河流水量减少,同时水位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灾害,水污染加大,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19.(1)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速度快;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慢。
(2)大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便利;乡村和小城镇亲近自然,环境优美,环境质量更优;交通发展及私人汽车的普及,缩短了城区与乡村及小城镇之间的时间距离。
(3)同意。快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造成诸多影响,如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等;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引发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居高不下、建筑用地紧张等问题;还会造成农村土地荒芜、留守老人(儿童)增加等社会问题。
不同意。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城乡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交流,增强区域社会和谐等。
【分析】本以1850年以来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化进程、特点、原因及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中国城市化进程在2000以前,进程缓慢,城市化进步晚。2000年以后城市进程明显提速,但水平仍低于英国;英国自1850年以来城市化开始起步,起步早,水平高,但1970以后,速度变缓,甚至下降。
(2)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持续攀升,给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拥堵现象愈发普遍,尤其是在高峰时段,道路拥堵几乎成为常态。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效率,还加剧了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而乡村和小城镇的优美环境、清新空气和宁静氛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在乡村和小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宁静、舒适的生活,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污染;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逐步完善,生活便利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居民在乡村和小城镇生活也能享受到与大城市相似的便利条件;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私人汽车的普及,城区与乡村及小城镇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这使得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通勤或迁移。
(3)同意的理由需要说明城镇化过快带来的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问题加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居高不下和建筑用地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快速城镇化还导致了农村土地荒芜和留守老人、儿童增加等社会问题。由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村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甚至出现荒芜现象。同时,许多老人和儿童被迫留守在农村,他们面临着生活困难、教育落后和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不同意的理由需要说明城镇化的有利影响。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改善城乡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交流,增强区域社会和谐等。
20.(1)自东向西降低。东部沿海。
(2)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快。水资源不足。
(3)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水运便利;平原面积广,腹地宽广;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分析】本题以我国城镇化战略格局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镇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数量多、规模大,发育程度高。西部地区数量少、规模小,城市群发育程度低,我国城市群发育程度整体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2)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时间早、范围大、程度深,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资引入较多,工业化进程快,促进了城市群的发展。环渤海城市群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年降水总量少,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目前制约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资源不足(华北平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天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劳动力人口数量和城市移民人口规模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可以发展河海联运,水运交通便利;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面积广;通过长江水运、铁路运输可以与中国大部分地区联系,经济腹地宽广;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