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始于( )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2.郑成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此话中的“贵国”指的是( )
A.日本 B.葡萄牙 C.荷兰 D.西班牙
3.通过所示历史课上的学生笔记,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方位 史实
东南地区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
西南地区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地区 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等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东北地区 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与这一条约关联最密切的史实是( )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两次雅克萨之战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5.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时,有一次投降的人就达“七千余众”;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叛乱时,“降者蔽山(遮住了山,形容人多)而下,声如奔雷。”下列对这两段史实的评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祖国统一安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B.破坏和平团结的叛乱注定是失败的
C.清朝皇帝只采用招安的办法对付叛军
D.清朝为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
6.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电影《东归英雄传》讲述了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艰险回归祖国的故事。这支少数民族是( )
A.东突厥 B.蒙古族土尔扈特部
C.回族 D.吐蕃
7.民族团结、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一直以来是演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主题。两百多年来土尔扈特部不惧艰难、万里东归的事迹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领袖是( )
A.渥巴锡 B.郑成功 C.戚继光 D.皇太极
8.在1858年,一位沙俄的渔夫在黑龙江以北地区捕鱼遭到清军的阻挠,可这个渔夫却说自己是合法的,他的理由是( )
A.沙俄武力比中国强大 B.中俄《瑷珲条约》的规定
C.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规定 D.这里自古就是沙俄的领土
9.吕梁市某中学九年级的小明同学在读史活动中制作了以下有关台湾的大事年表,表中的内容可以说明( )
时期 事件
三国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琉球
元朝 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清朝 1684年设置台湾府;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B.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发展边疆经济 D.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10.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面两个王朝的举措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城都护,作为管理西城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城36国。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A.平定了西北地区叛乱 B.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C.促进了中外交往交流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1.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政府致力于巩固统一局面
C.具有浓厚的边疆危机意识 D.测绘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12.清朝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当今中国疆域的版图,其中清朝前期疆域南到( )
A.台湾岛 B.钓鱼岛 C.南海诸岛 D.库页岛
13.中国古代史上历代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夏、金、元在边疆开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对东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愈益紧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以上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元朝“因地制宜”的边疆管理措施。
(2)据材料二,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对国家版图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14.维护国家统一、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明.戚继光《止止堂集》
(1)材料一中的诗文为戚继光所写,戚继光在浙东抗倭取得的一次辉煌战役发生在哪里?请简要评价他?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连横《台湾通史》
(2)材料二中的“贵国”指的是谁?记载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鄂(俄)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
——魏源在《圣武记》
(3)这里的“圣祖”是谁?根据材料归纳“圣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哪些贡献
材料四: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运用了怎样的“外交手段来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
材料五: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5)读史明智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材料五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可知是郑成功告荷兰总督的书信。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荷兰。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1661年3月,成功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盘踞台湾城的荷兰侵略军企图负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故选C;ABD不符题意,排除。
3.答案:B
4.答案:B
解析: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故《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与两次雅克萨之战有关。故选:B。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时,有一次投降的人就达“七千余众”;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叛乱时,“降者蔽山(遮住了山,形容人多) 而下,声如奔雷”分别是康熙帝、乾隆帝平定叛乱的描述,因而C清朝皇帝只采用招安的办法对付叛军说法不正确。故选C。
6.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清朝时期我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可知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土尔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摆脱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故选: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B
解析:A.对台湾管理的演变,体现不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排除A项。B根据所学可知,三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这说明中国最先发现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说明中国最早在台湾设置行政机构,并对台湾进行有效管理,这些体现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项正确。C材料只是说台湾,并没有涉及其它边疆地区,排除C项。D.材料将时间截止到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没有涉及1949年以后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加强A根据材料设置西域都护府和设置伊犁将军是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没有涉及平定叛乱,故A项错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置西域都护府和设置伊犁将军是在西北地区,不是在西藏,故B项错误;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管理西域和新疆地区属于民族关系,故C项错误;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和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是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据题干“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可知,该内容反映了清政府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诉求特别也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项正确;主权观念侧重于对外关系,排除A项。具有浓厚的边疆危机意识不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测绘技术,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清代政府致力于巩固统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基本奠定了祖国版图。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答案:(1)措施: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在云南设置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2)意义: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3)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 结论
“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 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奠定了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基础” 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只要围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14.答案:(1)台州,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2)荷兰,郑成功收复台湾;
(3)康熙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中俄《尼布楚条约》;
(5)坚持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
(
第
1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