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层培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分层培优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09:0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初,政府规定,凡流民垦荒而无力者,由国家贷给牛种;州县广招流民,准予开垦耕种,“永准为业”。据此可知,当时( )
A.朝廷重视农业生产 B.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C.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D.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2.随着康熙皇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帝正式取消人头税,中国人口随后出现爆炸式增长,最终突破3亿。据此可知,清朝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
A.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 B.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
C.政府统治政策的推动 D.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3.如下图名为《耕织图》(局部),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A.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4.如图是清代纺织图。它直观的呈现了清代纺织业生产流程,图中能直接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机器生产 B.分工细密 C.品种多样 D.产品良
5.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度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这说明这一时期:( )
A.专制皇权遭到不断削弱 B.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动
C.民族危机初现端倪 D.国家干预经济形式发生改变
6.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由来已久,但商业文学在明清时期实现了良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说作品将商人作为重点写作对象。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小说创作大放异彩 B.商人地位彻底改变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传统思想观念扭转
7.“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人口大增,到乾隆三十一年,人口达到3.5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上述材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B.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频繁
C.统治者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8.与下表中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无直接关系的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 7414495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C.清朝人口快速增长 D.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兴起
9.清代前期,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增加了大量耕地,大面积推广各种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这对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以下四幅图能够基本反映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00—1794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的是( )
A. B.
C. D.
10.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 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清代江南地区从事棉纺织业的家庭“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这反映江南地区( )
A.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B.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C.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D.妇女地位受到重视
12.18世纪,“山西票号”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号,后来还在新加坡、日本和俄罗斯设立了办公机构。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市井生活丰富 B.商帮实力雄厚
C.人口增长过快 D.手工工场出现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末,岁征银2150余万两,粮640余万石;乾隆末,增至银2990余万两,粮830余万石,存仓粮食4500万石。(明万历时仅110余万石)。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以前一年的人丁数(2462万)为标准,征收银额359万两,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材料二 清代几任君主比较勤奋,御下甚严,故清代到中期管理尚未完全失控,但农业技术进步有限,新开垦的土地肥力又不够,加上过度垦殖,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到清中后期,各地重大自然灾害不断,清代农民生活普遍进入赤贫化,生活质量已远远不能和唐宋时期相提并论。活不下去,大家就要想办法,所以农民经商成为习俗,促进了城市贸易的繁荣。一般来说,商人更愿在本地经营,可现实的压力太大,农村严重贫困,各家耕织一体,消费能力极低,只有在大城市中才有市场。所以,大多数农民只能背井离乡,去北京等大城市讨生活。
(1)材料一中一系列数字呈现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对清中后期出现的变化是怎样叙述的 这一变化导致了怎样的直接后果
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顷) 人均耕地(亩)
1734 1.0942 820.35 7.50
1753 1.8368 677.58 3.69
1784 2.8633 700.94 2.45
1812 3.3370 727.08 2.18
材料二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 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 “每遇潦涨,水无所容,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 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曰多”。
(1)依据材料一,说明1734—1812年我国人口数量 变化的趋势,并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简要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现象。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原因。
(3)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由国家贷给牛种”可知,国家政策支持,这体现出朝廷重视农业生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农业的态度,不是人地矛盾、农作物品种、生产技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A.材料无法得出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与史实不符,排除A。B.“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是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据材料“随着康熙皇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帝正式取消人头税,中国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可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刺激了人口的增长,故C正确。D.材料并不是强调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排除D。故选:C。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统治者重视《耕织图》,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C项正确;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是表象,排除入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材料说的是清代,排除B项;由宋到清代农业生产水平有发展,有量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图片可以看出,清代的纺织业形成了纺、织、染等明确的分工,体现了分工细的特点,B项正确;图片反映主要是手工生产,排除A项;图片不能体现品种多样,排除C项;图片不能反映产品的质量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专卖政策的实行减少了弊端,而且国家也从直接干预经济转变为间接遥控,说明国家干预经济形势发生改变,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经济政策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专制皇权削弱、闭关锁国政策松动,排除AB项;此时还没有出现民族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抑商、贱商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明清时期的小说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商人和商业活动。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是强调小说创作大放异彩,不能说明商人地位彻底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扭转,排除ABD。故选:C。
7.答案:A
解析: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人口大增,到乾隆末年,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的表格反映了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表中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无直接关系的是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兴起。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选:D。
9.答案:A
解析:根据“清代前期,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增加了大量耕地,大面积推广各种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垦荒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引进高产作物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所以材料措施都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00—1794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A项正确;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00—1794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趋势,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11.答案:C
解析:A.材料未涉及江南地区商人群体的实力,排除A。B.材料体现不出江南地区的生产专业化程度,排除B。C.根据材料“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挡,衣必锦绣”可知,无积蓄的家庭和农村妇女穿着华丽的服饰,反映了江南地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故C正确。D.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妇女地位受到重视,排除D。故选:C。
12.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清朝前期商帮实力雄厚,不仅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号,还发展到海外。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市民生活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手工工场出现无关,排除ACD。故选:B。
13.答案:(1)政府的收入和人口数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说明了清朝前期农业发展、人口增长。
(2)各地重大自然灾害不断,清代农民生活普遍进入赤贫化,生活质量已远远不能和唐宋时期相提并论。 直接后果是:农民经商成为习俗,促进了城市贸易的繁荣;大多数农民背井离乡,去北京等大城市讨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经济。
第(1)问从材料中数字的变化得出增长的态势,进而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第(2)问从农民生活、身份的改变等角度回答即可。
14.答案:(1)趋势:人口大幅度增长。原因:统一局面稳固,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髙。(言之有理即可)
(2)现象: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使其流域面积不断缩小;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意思相近即可)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
(3)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第一小问,由材料一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734—1812年人口增长迅速。第二小问,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粮 食产量增加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水退一尺,則占耕地 一尺”“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 曰多”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从人地矛盾角度思考。
(3)为开放性设问,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经济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等角度回答。
(

1
页 共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