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这次盛世在农业上的表现不包括( )
A.耕地面积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发明了生产工具曲辕犁
2.“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议会 B.行省 C.郡县 D.军机处
3.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朝设置厂卫特名机构,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主题可能是( )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4.历史学家吴晗曾描述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现象,“皇帝越威风,士大夫越下贱,反过来也可以说,士大夫越被制约,皇帝就越尊贵,君臣的关系一变而为主奴。”他所描述的这一现象应该是(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5.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摘录的诗句有可能被清朝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6.宋代文人士大夫以“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而清朝文人大多埋头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儒学走向衰落 B.八股取士的影响 C.军机处的设立 D.清朝大兴文字狱
7.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他们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片言只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案。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
A.八股文 B.文字狱 C.焚书坑儒 D.罢黜百家
8.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
A.提高教育质量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交融
9.“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对于口岸互市的限制和管理更加严格起来,仅限广州一地通商。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 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材料叙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 )
A.原因 B.特点 C.过程 D.影响
10.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日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小农经济
11.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创立科举制度
C.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发展海外贸易
12.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清朝( )
政治:皇权高度膨胀 思想:大兴文字狱 军事:军备松弛 外交: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科技: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
A.辉煌灿烂,领先世界 B.国家巩固,社会进步
C.危机凸显,落后潮流 D.国力滞后,社会动荡
13.为了巩固统治,历代统治者都通过不断调整措施来稳定局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以《说唐》《月唐演义》等描写唐代历史人物的传奇小说中,主角大多是武艺高强、开疆拓土的将领,他们往往出将入相、豪气干云,整体的社会风气也是尚武豪迈,甚至同神仙怪异相结合;而在描写宋代社会的侠义小说中,这些身怀武艺之人大多成为江湖草莽或者官府随从,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改变。
材料二
图一元朝行政机构示意图 图二明朝行政机构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从唐代到宋代的社会风气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明朝行政机构与元朝相比有什么变化?并写出明朝加强皇权的其他措施。
材料三
图三军机处旧址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开始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皇帝的旨意不能稍加改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
14.盛世繁华背后映衬着落日余晖,清朝的鼎盛与危机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经济很繁荣,从纵向比较,超过汉唐。汉代人口峰值五千万,唐代人口峰值八千万,而乾隆时人口达三亿,显然清朝的农业养活了几倍于汉唐时的人口;从横向比较,十八世纪全世界人口为九亿,清朝养活了三分之一人口。据国外学者计算,1750年(乾险十五年),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32%,居首位。
——戴逸《清史三百年》
材料二 清在继承古代中国历代治国安边经验的基础上,在加强国家统一、克服割据势力、反对外来侵略、加强边疆治理与开发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宝贵经验。
——《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 乾隆晚年,人口压力越来越重,社会矛盾和危机越积越深。而官僚体系百务废弛,国家陷入半瘫痪状态,恰恰给矛盾危机提供了迅速发育的机会,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游民的大量出现和形成组织南方沿海海盗越来越猖獗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前奏已经缓缓奏响。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1)根据材料一,列举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在划线部分的四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史实说明清朝留下的“宝贵经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乾隆晚年出现社会危机的表现。
(4)综上所述,清王朝的“盛”和“衰”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 A.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加了40%,人口迅速地增长到3.5亿,故A正确。B.清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B正确。C.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了,当时已经成为商品,故C正确。D.唐朝时期发明的生产工具曲辕型,故D不是清朝农业发展的表现。故选D。
2.答案:D
解析: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依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据题干“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军机处,D项正确;议会与“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不符,排除A项,元朝设立的行省和秦朝时期出现的郡县与“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不符,排除BC项。故选:D。
3.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4.答案:D
解析:“皇帝越威风,士大夫越下贱,反过来也可以说,士大夫越被制约,皇帝就越尊贵,君臣的关系一变而为主奴”描述的这一现象应该是明清时期。为强化皇权,明朝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故D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都没有特务机构,士大夫地位较高,排除ABC。故选:D。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代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名,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中有“大明”“壶儿”等词,有可能被清朝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B项正确;“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讲的是开元盛世,排除A项;“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是唐朝王建的诗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代元稹的诗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这反映了清代思想专制加强,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B
解析:清朝为了控制思想,经常借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故选:B。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残酷压制知识分子的措施,还是汉武帝“罢融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的尊崇,还是明朝的“八股取士”,统治者的目的都是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最终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B项正确;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等,都阻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民族交融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蠢于断港荒岸之间”可知,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导致对外贸易萎顿,致使沿海民众生活贫困,沿海经济日趋萧条。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D
解析:BCD.根据题干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根据题干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清政府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故选项D正确,选项BC错误;A.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科举制采取的形式,故排除A项。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伍,C项正确;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在宋朝时期,排除A项;创立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时期,排除B项;发展海外贸易与明清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2.答案:C
解析:A.“辉煌灿烂,领先世界”与题干“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不符,排除A项。B.“国家巩固,社会进步”与题干“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不符,排除B项。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研究的主题是危机凸显,落后潮流,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清朝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C项正确。D.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1)变化:由尚武到轻武。原因: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2)中央: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内阁。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其他:设立厂卫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3)是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保密性强;机构简单;军机大臣为兼职;军机处是皇权集中的表现;军机大臣不能对皇帝的旨意进行改变。
(4)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主角大多是武艺高强、开疆拓土的将领,他们往往出将入相、豪气千云,整体的社会风气也是尚武豪迈,甚至同神仙怪异相结合”、“这些身怀武艺之人大多成为江湖草莽或者官府随从,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改变”,可知材料反映了从唐代到宋代的社会风气由尚武风气转变为轻视武艺。根据所学知识,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
(2)根据材料二图表分析,可以看出明朝行政机构与元朝相比的变化有:中央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加强皇权的其他措施有: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上。
(3)根据材料三“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皇帝的旨意不能稍加改变可知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实权。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不断集权,地方不断削弱。
14.答案:(1)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业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工商业市镇;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2)示例:加强边疆治理与开发:顺治帝赐予藏传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时期,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形成金瓶掣签制度。清朝通过册封宗教领袖、颁布法律章程、设置机构管理等措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在边疆治理与开发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宝贵经验。
(3)人口膨胀迅速,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开始落伍于世界等。
(4)治理国家要顺乎民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吏治昌明、开放包容: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乾隆时经济很繁荣,从纵向比较,超过汉唐。汉代人口峰值五千万,唐代人口峰值八千万,而乾隆时人口达三亿,显然清朝的农业养活了几倍于汉唐时的人口;从横向比较,十八世纪全世界人口为九亿,清朝养活了三分之一人口。据国外学者计算,1750年(乾险+五年),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32%,居首位。”可知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有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商业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工商业市镇: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2)根据材料二的划线部分“加强边疆治理与开发”结合具体史实可知,顺治帝赐予藏传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时期,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形成金瓶掣签制度。清朝通过册封宗教领袖、颁布法律章程、设置机构管理等措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在边疆治理与开发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宝贵经验。
(3)根据材料三“乾隆晚年,人口压力越来越重,社会矛盾和危机越积越深。而官僚体系百务废弛,国家陷入半瘫痪状态,恰恰给矛盾危机提供了迅速发育的机会,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游民的大量出现和形成组织南方沿海海盗越来越猖獗”概括可知,乾隆晚年出现社会危机的表现有人口膨胀迅速,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开始落伍于世界等。
(4)综上所述,清王朝的“盛”和“衰”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治理国家要顺乎民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吏治昌明、开放包容;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等。
(
第
1
页 共
1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