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分层培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分层培优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09: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下面表格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时间 民族 领导人 国号
10世纪初 契丹 耶律阿保机 辽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宋
11世纪前期 党项 元昊 西夏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小美同学准备利用暑假考察西夏王陵,上网查询相关事实,对她有帮助的是( )
A.契丹兴起于北方,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B.澶渊之盟,宋辽议和
C.党项兴起于西北,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D.岳飞抗金,宋金对峙
3.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从下面图中古代货币的比较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牧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B.农耕文化取代游牧文明
C.中华文明全由汉族缔造 D.少数民族只会照搬汉族
4.11世纪前期,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并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匈奴族 D.蒙古族
5.西夏立国之初,频频举兵攻宋,直至 1044 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元昊多次进攻北宋 B.北宋节节败退
C.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D.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6.1057年西夏干扰边境,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宋朝停止榷场(贸易场所)互市,宋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受西夏制约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7.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
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8.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且负多胜少,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 B.改革科举,扩大录取名额
C.重文轻武,削弱武官权力 D.设立通判,削弱知州权力.
9.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创制了契丹文字,党项族创制了西夏文字,女真族创制了女真文字。这说明这些少数民族( )
A.摒弃本民族优秀传统 B.排斥汉族的先进文化
C.着重开展向西方学习 D.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
10.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阎立本的《步辇图》
C.《史记》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它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到9世纪后期,它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材料二 它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它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民族?该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哪一民族?该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
(3)上述两个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谁?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4)这两个政权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如何?
12.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 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 “西夏”,定都兴庆。
材料三 他在统一女真各个部落后,1115年于会宁建都立国,国号大金。他还令人创制女真文字。
材料四 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五
(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四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三中人物的共同点。(答出两点即可)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结果如何?
(4)辽、宋、夏、金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表格材料可知,辽、北宋、西夏这些政权并立,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故选:C。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AB是宋与辽的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D是南宋与金的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C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A
解析:图片分别是北宋、契丹和西夏的钱币,都是圆形方孔,北宋是汉族政权,契丹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农牧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材料中体现不出农耕文化取代游牧文明,排除B。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1世纪前期,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并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B项正确;契丹族仿效唐宋制度要早于11世纪,排除A项;匈奴族和蒙古族没有仿效唐宋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所以不是题目这段历史的正确表述,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都是北宋与西夏历史的正确表述。故选:C。
6.答案:C
解析:根据“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以及宋代榷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宋代通过经济手段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利用榷场贸易联合或者打压其他民族,处理民族间的问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软弱,排除A;材料强调的不是灵活多变,而是一种手段,排除B;当时没有统一,排除D。故选:C。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可知,从宋太祖时期不准校勘兵书到仁宗时期“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再后来将兵书“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种变化体现了边防压力增大对兵书的需求增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兵书由禁书到成为基本教材,其主要是适应边防战争的需要,且兵书并非学术研究,排除B项;兵书需求的增加与官僚队伍的膨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科举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一功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且负多胜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弱了武官权力,直接造成了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且负多胜少的局面,C项正确;削弱相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与题干信息“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且负多胜少”的直接原因不符,排除A项;改革科举,扩大录取名额,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与题干信息“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且负多胜少”的直接原因不符,排除B项;宋朝在地方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知州,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题干信息“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且负多胜少”的直接原因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由材料“辽宋夏金时期,契丹族创制了契丹文字,党项族创制了西夏文字,女真族创制了女真文字”可知,这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注重本民族文化建设。故选:D。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第一手资料没有掺杂个人观点。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可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D项正确;《岳飞抗金》历史剧和《资治通鉴》译注本不是第一手史料,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C两项,《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的是清朝平定准噶尔的历史,与材料中的“辽宋夏金元”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
11.答案:(1)契丹族。契丹或辽。
(2)党项族。西夏。
(3)材料一:耶律阿保机;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材料二:元昊;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等。
(4)辽与北宋在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宋夏在多次交战后进行和谈并签订和约。
12.答案:(1)材料一:耶律阿保机;材料二:元昊;材料三:完颜阿骨打;材料四:赵匡胤。
(2)是著名的政治家,都建立了本民族政权,等。(符合题意即可)
(3)辽宋议和、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后,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相对和平的局面,宋夏议和后促进了西北边境的开发。(言之有理即可)
(4)民族政权并立。
解析:(1)此问结合所学答出契丹、西夏、金、北宋各政权建立者即可。
(2)此问从材料可以判断出建立者是杰出政治家,具有卓越才能,都建立了本民族政权。
(3)此问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 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西夏首领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促进了宋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4)此问从材料五即可看出,此时时代特征为民族政权并立。
(

1
页 共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