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蒙古秘史》记载了12世纪蒙古草原的状况“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种局面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宋太祖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给予成吉思汗极高的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20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下列史实最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
A.完成蒙古统一,并建立政权 B.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C.改国号为元,最终定都大都 D.率军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3.《成吉思汗》影片前期讲述了成吉思汗的成长及蒙古政权建立的过程。蒙古建立政权的重要意义是()
A. 蒙古民族走上了奴隶化的道路 B. 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C. 蒙古人摆脱了金朝的奴役 D. 蒙古政权统一中国
4.下列关于蒙古灭西夏和金胜利因素的总结中,正确的是( )
①有一支强大的蒙古军队 ②采取了恰当的战术
③成吉思汗的带头作用 ④被征服地区矛盾重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南宋和蒙古政权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于( )
A.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 B.蒙古灭金后
C.忽必烈建立元朝 D.元灭南宋后
6.“当蒙古军假道于宋,进逼汴京的时候,南宋认为复仇的机会已到,遂配合蒙古军,派江海、孟珙协助蒙古军进攻蔡州,灭亡了金朝。”从这句话中可分析出金灭亡的原因包括( )
A.蒙古将士勇猛 B.蒙古经济实力强大
C.金朝政治腐朽 D.蒙古军战略正确
7.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处于( )
A.12世纪70年代 B.12世纪80年代 C.13世纪70年代 D.13世纪90年代
8.他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是( )
A.岳飞 B.寇准 C.文天祥 D.陆秀夫
9.面对外来民族的入侵,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其中有一位抗元英雄被俘后坚贞不屈,谱写了一曲大汉民族抗击外辱荡气回肠的壮丽悲歌,他是( )
A.陆秀夫 B.张骞 C.文天祥 D.岳飞
10.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
A.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B.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
C.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 D.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
11.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南宋灭亡 ②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③蒙古灭金 ④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12.之所以说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A.当时的南宋政权十分腐朽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C.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13.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政治家们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他的成就,而且由于他接受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他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剑桥中国隋唐史》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请从政治、经济方面,列举他的治国举措各一例。
材料二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朝)旧(制度).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大体,立意(决心)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阅读材料二,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纳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嘴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整顿吏治,注重农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3)材料三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治国举措有何共同作用?
(4)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上述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共同之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一的观点。
材料二 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注: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
——《金史·食货志》
(2)写出材料二中“互市之所”的名称,并分析其设立的作用。
材料三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北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元)许衡《时务五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忽必烈“行汉法”的表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l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成吉思汗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D项正确;秦始皇是秦朝开国皇帝,排除A项;宋太祖是宋朝开国皇蒂,排除B项;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和宽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经过多年奋斗,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并建立政权——大蒙古国,这说明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符合题意。B.1227年铁木真死去,蒙古在1234年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排除。C.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最终定都大都,排除。D.忽必烈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排除。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蒙古政权的建立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草原上。12世纪中后期,蒙古草原上各部彼此征战不已,人民长期处在战争的苦难中。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周围各部,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因而蒙古政权建立的重要意义是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综合分析,B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蒙古灭西夏和金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去世,③的叙述 错误,排除,故选D。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南宋前期与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与金直接对峙的局面时候,南宋末年蒙古灭金,因此蒙古取代金政权,与南宋形成直接对峙的局面,B正确;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时还存在西夏、金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A排除;忽必烈建立元朝发生在蒙古灭金之后,C排除;元灭南宋后南宋政权已经不复存在,元朝实现全国统一,D排除。故选B。
6.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假道于宋”可以看出蒙古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计划,成功灭金,故选D。
7.答案:C
解析: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故选:C。
8.答案:C
解析:]题干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的有价值、有意义。倘若为国尽忠,死后可青史留名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悲愤的写下了《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文天祥是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兵败被服后,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慷慨就义。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故C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天祥抗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南宋抗元的有陆秀夫和文天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气节的是文天祥。
10.答案:B
解析:A.材料与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无关,排除A;B.材料反映了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报国精神,故B正确;C.材料与飘逸洒脱的浪漫风格无关,排除C;D.材料体现不出乐观闲适的精神,排除D。故选:B。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1)善于纳谏,善用人才。政治上:法治天下,以民为本;经济上:轻徭薄赋、均田制。
(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割断将领与士兵、地方的联系;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3)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基础;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4)善于接受意见、爱惜人才;适时改革,要有创新精神;以民为本,善于学习。
14.答案:(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2)榷场;增加税收来源,为国家减轻经济负担;促进宋与辽、西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
(3)仿效中原王朝设立各种机构;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重视农桑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南北对峙,元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点
(2)材料“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的描述指的是榷场,材料“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的描述榷场是设置在两国边界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而且有较为严格的管理。通过贸易和互市,榷场起到了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
(3)材料“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的描述指的是,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
第
1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