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元朝的统治
1.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拓跋珪
2.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3.《元史》中提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据材料可知元朝( )
A.由蒙古贵族建立 B.实行行省制度
C.对西藏正式管辖 D.疆域空前辽阔
4.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行省制度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的意思”。材料反映了元代( )
A.优化边疆治理 B.元朝的疆域比任何朝代都辽阔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5.“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繁荣发展的历史规律”元朝时,来自中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藏族 B.党项族 C.回族 D.女真族
6.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说明回族的形成是( )
A.专制统治的结果 B.民族融合的结果
C.民族政权建立的结果 D.疆域扩大的结果
7.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阁,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下列哪一少数民族开始形成( )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名称 民族
1 蒙古人 蒙古族
2 色目人 西域人,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
3 汉人 汉、契丹、女真等族
4 南人 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A.契丹 B.女真 C.吐蕃 D.回族
8.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槽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段史料描述的是行中书省的( )
A.设置背景 B.权力职能 C.设置经过 D.设置意义
9.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行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10.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线,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治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表明( )
A.行省制度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行省制度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D.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1.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通过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的高频信息有“吐蕃”“宣政院”等。这一关键词最可能是( )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辽东
12.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强化思想控制
13.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国家制度逐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科举制,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因基础。”
——钱移《国史新论》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两种制度中“在上”指的是什么制度?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观念,确立了“以文取士”的原则,将“学而优则仕”付诸实践,使“以文干禄”(干禄:指求取官职)成为选官主流。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2)根据材料二,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进步?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宋初的大将曾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3)材料三中《退将诗》和谚语反映了宋朝的哪一政策?简要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四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行政区划的特点,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14.各民族的交融与碰撞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盟约名称: 时间:宋真宗统治时期(1005年) 签约双方:北宋和辽 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唐蕃会盟碑碑文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火和盟约,水无轮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蕃”指的是今天哪一民族
(2)请写出图二盟约的名称
(3)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双方结盟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中央政权在西藏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体制,西藏成为元朝管下的一个行政区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西藏为之作出了重大贡献。
(4)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6)综上所述,归纳唐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
(7)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忽必烈。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B项正确;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排除A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排除C项;鲜卑贵族拓跋建建立北魏王朝,排除D项。
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的广大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项正确;汉朝、隋朝、唐朝与“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
3.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主要说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其他朝代都比不上。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的意思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可见行省实际上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治理地方,因此可见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题干旨在说明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强调优化边疆治理,排除A项;题干旨在说明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强调削弱行省权力,排除B项;行省制度涉及的主要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A.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藏族的他称很多,唐宋时称吐蕃,排除A。B.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排除B。C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一—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C项正确。D.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末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金。排除D。故选:C。
6.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回族的形成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是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不断交融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回族的形成是民族融合的结果,不能说明回族的形成是专制统治的结果、民族政权建立的结果、疆域扩大的结果,排除ACD。故选:B。
7.答案:D
解析:元朝时期,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藏、畏吾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题干图片体现了回族的形成,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B
解析:据题干“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旱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这段史料描述的是行中书省的权力智能,即中书省掌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等事项。故选:B。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行省时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主要是人为的打破地方经济及文化认同感,实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0.答案:A
解析:A.由题干材料“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元代行省制消除地方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B.元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表述错误,排除B项。C.行省制度能够消除地方割据,表述错误,行省制度消除了地男割据的自然条件,排除C项。D.题干表述的是行省制度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B
解析:根据“吐蕃”“宣政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现在西藏,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之间的交往。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管理西藏的机构,与台湾、新疆、辽东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为对辽阔的疆城进行有效治理,在东南的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A正确。故选A。
13.答案:(1)三省六部制;影响: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进步: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而非看重门第。
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重文轻武积极: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4)特点:行政区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代王朝所沿用。
14.答案:(1)藏族。
(2)澶渊之盟。
(3)图一双方结盟,密切了唐与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图二双方结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唐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清朝:顺治帝确立册封达赖的制度;康熙帝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5)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设置机构.和亲.订立盟约。
(7)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解析:(1)民族:根据材料“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蕃”是指吐蕃,是今天的藏族。
(2)名称:根据材料“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3)影响: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唐蕃会盟。唐蕃双方结盟,密切了唐与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图二反映的是北宋与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唐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能说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有: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清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能说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有:顺治帝确立册封达赖的制度;康熙帝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5)意义: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当地设置地方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方式:根据材料一可知,民族交融的方式是订立盟约、和亲;根据材料二可知,民族交融的方式是设置机构。
(7)认识: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如: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
第
1
页 共
1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