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分层培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分层培优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09:1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明朝的统治
1.经典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记载,材料描述的历史史实是( )
A.蒙古族灭金,赵匡胤建立宋朝 B.元朝灭南宋,朱元璋建立明朝
C.朱元璋灭金和宋,建立了明朝 D.元朝灭金政权,并建都于金陵
2.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与“1368年”“朱元璋称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相对应的史实是( )
A.北宋的建立 B.元朝的建立 C.明朝的建立 D.清朝的建立
3.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在中央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 )
A.取消中书省 B.设立军机处 C.设“三司” D.废除丞相
4.《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精减官僚机构 B.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思想控制 D.增加地方权力
5.某同学假期参观南京江南贡院,这里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始建于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代时期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问,可同时接纳两万多名考生考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科举制诞生于1168年 B.科举考试对答卷有严格规定
C.江南地区教育极为兴盛 D.考生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6.“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7.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8.“(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设立三司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9.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
A.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
D.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10.明代生产的著名瓷器是( )
A.青花瓷 B.青瓷 C.白瓷 D.唐三彩
11.大家熟知的玉米引进的朝代是( )
A.元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12.这一时期,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传入中国、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这一时期”是指(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什么问题?
(3)材料一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这一做法有何作用?
(4)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这则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1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历朝历代在制度的改革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苍生涂地,共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选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摘编自代史学集刊方
材料三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典章制度的初期就已经对元代的权相祸国有所警惕,因此,朱元璋在给予丞相大权的同时,采取了各种措施限制和削弱宰相的权力。而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的谋反则是促使朱元璋废相的一个直接触发因素。 ——摘编自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贵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朱元璋改革管制后明代政治架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自唐以来“战斗不息,苍生涂地”的原因是什么。为达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目的,北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中书省”的地位及职能,并分析行省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相”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朱元璋对明朝地方官制进行了怎样的改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与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关,与赵匡胤无关,排除。B.由材料“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可知,“太祖”指的是朱元璋。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年号洪武。材料描述的历史史实是元朝灭南宋,朱元璋建立明朝。C.朱元璋灭金和宋是历史知识错误,排除。朱元璋没有灭金和宋。D.元朝灭金政权是历史知识错误,排除。蒙古灭金。故选:B。
2.答案:C
解析:1368年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当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故与“1368年”“朱元璋称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语相关的历史是明朝的建立,C项正确;北宋的建立的时间是960年,建立者是赵匡胤,排除A项;元朝的建立概况是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排除B项;清朝的建立概况是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4.答案:B
解析:《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强化皇权。为了巩固统治,明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B是正确的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明太祖精减官僚机构、加强思想控制、增加地方权力,排除ACD。故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某同学假期参观南京江南贡院,这里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始建于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代时期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同时接纳两万多名考生考试。”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南京江南贡院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江南地区教育极为兴盛,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材料毫无关系,排除。故选:C。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读书人”“三句承题,两句破题”,依据所学可知指的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整段材料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故选D。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的信息可知明清的科举制忽视科技和工商业的相关知识,即从事科学技术和工商业知识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故A项正确;科举制属于皇权加强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商业发展的阻碍,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朝科举制的考试范围是儒家经典,不得自己随意发挥也就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B
解析:本题以“(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为切入点,考查八股取士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材料“(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可知明代科举制的特点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制度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背经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思想僵化偏颇,从思想上强化了统治者的统治。故选:B。
9.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因此BCD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的陶器工艺珍品,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中国从国外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D项正确;原产美洲的农作物能引进到中国,主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中国的北宋、南宋和元朝时期,新航路开辟活动尚未开始,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答案:(1)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全国的军政大权,都已集中到皇帝手里。
(3)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集权。
(4)锦衣卫。皇权空前加强(或实行特务统治)。
14.答案:(1)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已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
(2)地位: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职能: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作用: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主要原因:朱元璋认为元代宰相权势过重导致元代灭亡。改动: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以得出赵普认为自唐以来“战斗不息,苍生涂地”的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为达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可以得出元朝“中书省”的地位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依据材料二中的“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可以得出元朝“中书省”的职能是: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度的作用是: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3)依据材料三中的“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典章制度的初期就已经对元代的权相祸国有所警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废相”主要原因是:朱元璋认为元代宰相权势过重导致元代灭亡。依据材料三中的“朱元璋改革官职后明代政治架构示意图”,可知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

1
页 共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