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导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导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08:4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题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目标
导学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及其成果,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当代中国法律制定的广泛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
难点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解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涵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1)成就: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等。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___________、司法制度。 2.改革开放后:新发展 (1)背景: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___________、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2)成就: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20世纪90年代: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措施: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__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问题探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一字之改。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①“法制”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但只有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②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3)成就: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②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__________和_________。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措施 ①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立法:推进_____________、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法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司法: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⑥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______________、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表现: ①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②形成了热爱____、热爱_____________的政治氛围。 ③形成了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 ④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3)影响: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 ①内在要求: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背景 ①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①_____________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②___________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③___________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实、友善 (3)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_____________,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_________________。 ②培育和践行_____________________,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课堂小练 1.中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的颁布(  ) 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D.奠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 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善于改革 B.无私奉献 C.崇尚节俭 D.勇于创新 3.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  ) A.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4.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5.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1953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掀起贯彻婚姻法运动的浪潮。婚姻法的颁布(  ) A.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B.使妇女获得选举权利 C.体现了广大人民意志 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6.1954年宪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1954年宪法(  ) A.明确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C.明确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明确规定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部宪法的结构顺序都是“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动表明(  ) A.高度重视公民基本权利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D.对国家机构权力来源的认识深化 8.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为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 “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9.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教 师 活 动
反思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