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课
题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目标
导学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了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法律与教化并用的统治手段。
通过史料探究,认识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的社会根源、历史影响以及中国古代法律“礼法结合”的特点。
认识中国古代有悠久的法治传统,了解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点,有助于理解当今时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治理。
重点
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中华法系的形成和特点;乡约与法律合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法律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重视法的规范与惩处。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1、渊源:夏商西周时期 2、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1)第一次德法之争:子产“____________” 思考: (1) 叔向和自产在争什么?要不要公布刑罚 (2)叔向为什么发对子产?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 (3)子产为什么要救世?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王室衰微、铁犁牛耕、礼崩越坏) (4)“铸刑书”有何影响?宣告了成文法诞生,确立了“法律公开”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准则;推动了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传播;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平民利益。 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 (2)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法”,指官府制订的法律和制度。“术”,指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和手段。“势”,指君主借以统治人民的权势和地位。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法律 1、秦汉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称_____________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___(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 (3)秦汉朝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有法律效力 汉朝的律令与秦朝相比有什么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重视礼治,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称“____________”。 2、魏晋 (1)魏晋时期______________的推动因素: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律令修纂。 ②魏明帝设律____________,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 (2)表现(特点):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3)目的:维护________ 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一步发展) 3、唐朝——律令儒家化的完成 (1)唐初:律删繁就简 (2)唐高宗时,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_______________,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___________________ 地位: ①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________确立标志(集大成者) ②标志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代表中国封建立法技术的最高成就,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__________;(影响深远) ③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_____________(立法结合) 成为中华法系主体的原因: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其理论基础;为以后历代法律蓝本 4、宋元至明清的法律:发展完善 特点:多以_______________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二)教化 1、汉代:三纲五常 2、魏晋南北朝:家训 3、唐: ①国家:提倡礼治,732年颁行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②社会层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4、宋朝以后: (1)理学的渗透 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②传播方式: 社会层面:通过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 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家庭层面:朱熹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 (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①创立: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北宋吕大钧是乡约的创造者,其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很大。 ②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延续: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引用______________。 古代法律与教化的关系和特点:思想和制度日臻成熟,体系日益完备制度化;多样化;礼法结合 【合作探究】“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有什么积极性、以及局限性 (1)积极性: ①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 ②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消极性: ①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 ②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 实质:中华法系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课堂小练 1.《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 A.实际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 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2.《唐六典》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带往任所,请占田宅、营造碾石、与百姓争利等行为都在禁令之列。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 A.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 B.法律规定过于严苛残酷 C.制定了完善的监察法规 D.强化地方官员异地任职 3.史载“殷人尊神”,大事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周人灭商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这一变化( ) A.奠定了宗法制的思想基础 B.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D.标志着人文精神已经成熟 4.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 )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 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 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 5.隋文帝下令制订的《开皇律》是隋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在篇章体例和基本内容诸方面总结和发展了以往各朝代的立法经验,为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一唐律提供了直接蓝本,成为后世立法的模板,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由此可以看出,《开皇律》的编纂( ) A.进一步系统规范化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充分落实民本思想 D.削弱地方政府自主性 6.《周礼》设计的司法制度中,有多个制度以“三”冠名,如三刺、正宥、三赦、三让、三罚等。《说文》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天、地代表阴、阳,人乃天地化生之物:化生又涉及五行运化之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 A.体现出丰富的儒家仁爱观念 B.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C.充斥着复杂纷繁的迷信思想 D.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 7.班固在《汉书》中提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说明班固( ) A.主张废除严刑峻法 B.立足儒家视角评判法家 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 D.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
教 师 活 动
反思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