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08:5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题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目标
导学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
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
(一)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 1.西周至春秋:____________(世卿世禄制) (1)标准:_________ (2)影响: 积极:稳定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消极:但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长远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 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是一种适合战时(临时)状态下的选官方式。 (1)标准:才能或军功 (2)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1)途径:向官吏学习_________而为官 (2)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3)影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然而造成文化专制。 4.汉代:察举制 (1)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2)标准:______(主要)、才学 (3)形式:察举分_____________。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经等。 (4)影响: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限制。但容易任人唯亲;选官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5.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 (2)推行:_________,魏王曹丕 (3)途径: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4)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5)评价: ①作用:将选官权收归_____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局限性:随着门阀土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和才能,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 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发展历程: 1.隋唐:开始实行 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十种,其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 2.宋朝:发展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宋代科举制完善的表现: ①“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3.元朝:中落 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世袭、军功) 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4.明清:鼎盛 (1)形式:科举考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级。 a.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____________” b.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__________” c.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_____。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___、 、 ,赐进士及第等;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2)生源/命题: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历史纵横】明朝南北卷制度 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分卷制度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选拔不同地域优秀人才的需要 【知识拓展】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积极: 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消极: ①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阻碍科技进步,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②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明清 科举制 才学 八股取士,内容僵化 趋势: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③选拔趋势: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考核: 1.秦汉时期:_______ (1)考核标准: 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薄(集薄),上报中央,称为”_____________”。 (2)考核官员:御史参与审核计薄,防止造假。 (3)考核结果: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原因:阀氏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 3.隋唐 (1)负责部门:___________吏部 (2)考核方式: 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到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②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 【名词解释】唐代“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四种品德,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才能,这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 唐代的考课制度特点: 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 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便于执行; 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有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4.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____________”,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 【名词解释】宋代“磨勘”,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 5.明朝:考满和考察 _______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________(又称大计)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6.清朝: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7.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小结: 考核方法与法规完善;考核重德尚能; 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总趋势: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小结: 考核方法与法规完善;考核重德尚能;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二)官员的监察 1.秦汉 中央:_________为首的监察体系 地方:秦设监御史,汉武帝设13州刺史 2.隋唐宋元 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地方:唐代设道、宋代设路、元代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宋代:________________ (3)明清 中央:都察院、六科(“科道”) 地方:都察院监察御史(明清)、六科给事中(明清) 清代:____________并入督察院 7.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特点: 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 积极: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澄清吏 治,提高官员的素质。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特点: 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 认识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课堂小练 1.西汉前期以功臣(特别是军功型)作为分封列侯的重要对象,既继承了高帝六年(前201年)“始论功而定封”的政策,又反映了“尊崇爵位,以劝有功”的统治理念。西汉初年的这种分封( ) A.助于崇尚建功立业的风气 B.导致列侯日益居功自傲 C.造成汉初诸侯割据的局面 D.抑制军功地主势力发展 2.东汉后期,同一年被察举为官的人会形成“同岁”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官员相互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这反映了,当时( ) A.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成熟 B.血缘对政治的影响下降 C.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 D.中央权力不断受到削弱 3.《汉书·循吏传》载:宣帝时,王成为胶东相,“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黄霸为颍川郡守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 )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C.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 4.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由朝廷官员兼任各级中正,将人才依古制分为九等,原来意图只是为了便于铨选,并将用人权集中于朝廷手中,防止、抵制当时世家大族的“浮华”结党之风。后来,朝廷却对世家大族加以拉拢、依靠,九品中正制也就逐渐变质。九品中正制的变化根源于( ) A.世家大族价值观发生嬗变 B.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朝廷丧失对社会的控制力 D.不同阶层间流动的加速 5.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6.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 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 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 7.唐玄宗时,有官员希图将赏赐给其女婿的官位换成进士科名,玄宗答应后通知礼部给进士及第。礼部将此事禀报宰相,宰相认为“明经、进士,国家取材之地。若圣恩优异,差可与官,今以及第与之,将何以劝?”结果只好作罢。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削弱了门阀世族势力 B.注重取士用人的信度 C.有利于限制君主专权 D.促进了尚学风气形成 8.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通过内外大臣保举,经考试合格而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 ) 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 D.发挥监察官员对皇权的牵制
教 师 活 动
反思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