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雅高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单元测试题
高一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唯一正确的选项。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
1. 15世纪,西欧出现了适宜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而此时中国的罗盘针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得到广泛应用,欧洲人利用它来辨明地理方位,确定航向。这有利于西欧
A.科技创新成为社会新风尚 B.追求财富和探险的人文精神传播
C.工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 D.各国封建君主积极资助殖民扩张
2. 香料是中世纪后期西欧最贵重的物品之一,其消费者主要是西欧贵族和教会。当时,人们常用古老的法国谚语“贵如胡椒”来描述某件商品很贵重,有钱人被戏称为“胡椒袋”。价值最高时,香料甚至与黄金同价,可以充当货币,用于交税、交租、还债等。这一历史现象
A.进一步提升教会和贵族权威 B.表明欧亚陆路贸易通道不畅
C.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反映了欧洲城市经济的活跃
3. 黄邦和在《通向现代500年》中说:“基督教自称是普世教会,凡有人类的地方就应该有基督教……15世纪葡萄牙的亨利王子沿西非的海岸线南下,教皇任命他为骑土团长,并拔给他巨额的资金供他在西非传教……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世俗的要求罩上了神圣的光环。”作者意在说明
A.宗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 B.宗教神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葡萄牙的殖民重心是在西非 D.新航路开辟得到了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4. 由于西方殖民航海贸易被确定为国家基本的海洋政策,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的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他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材料反映了
A.航海贸易给殖民地带去西方文明 B.航海家成为各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C.航海家活动得到本国统治者支持 D.国家力量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5. 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得意地向西班牙国王通报达·伽马归来的消息时,夸口的不是占领了多少土地,制服了多少人,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矿,以及谋划用武力从穆斯林手中夺取香料贸易控制权的计划。这反映出当时葡萄牙
A.意欲垄断太平洋地区贸易 B.积极推行重商主义
C.拥有掌控世界市场的实力 D.军事实力欧洲领先
6. 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断 B.欧洲商业危机急需得到解决
C.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 D.西葡占据最有利的通商路线
7. 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据此可知
A.产权契约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B.安全协定保障了远洋探险顺利
C.协定直接引发欧洲的商业革命 D.协定直接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
8.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A.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B.反映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源特点
C.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D.打破了原本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9. 右图可以反映出
A.欧洲封建制度遭到沉重打击
B.宗教改革削弱罗马教皇影响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殖民扩张引发世界格局变动
10.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奴隶成为非洲可供输出的单一货物,欧洲许多国家蜂拥而至,把非洲西岸地区变成了他们掳掠、买卖、贩运黑人奴隶的竞争场所,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这一时期奴隶贸易兴盛主要是由于
A.交通工具大变革 B.奴隶专卖公司的建立
C.高额利润的刺激 D.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
11.新航路开辟后,来自美洲的金银通过西班牙进入欧洲西北部,使这些地方最终成为欧洲最发达的经济中心,包括低地国家、法国西北部和英国东南部。“低地”曾经是意大利和汉萨同盟的商业交会之地,法国西北部和英国东南部有诺曼底、伦敦重要商业城市。这意在指出新航路开辟后
A.贸易中心的转移有其历史渊源 B.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
C.欧洲北部的经济优势更加凸显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12.从1519年开始的100年里,墨西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2500万,因天花、麻疹等病死亡只剩下75万。欧洲人将牛、马、羊、猪、小麦、葡萄、橄榄等带到美洲。据统计,现今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大约有1/3起源于美洲。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殖民扩张加速社会转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步 D.资产阶级统治在各国相继确立
13.明中叶以后由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花生、 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 30种。1638年从欧洲来到北美的约翰·乔斯林对横渡大西洋过程中的疾病传播情况做了详细描述。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全球整体性联系逐渐发展 B.殖民扩张对亚非拉地区是沉重灾难
C.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D.频繁大宗洲际贸易的普遍扩展
14.如果商人及作为他们财产的奴隶找到一种方便携带的食物供应的话,奴隶贸易就更容易深入内陆地区。因此,玉米促成了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大西洋非洲的商业化。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也使人们可以在西非海岸线臭名昭著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据此推知
A.世界饮食结构发生质变 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
C.物种交流助推殖民扩张 D.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
15.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它管理外汇兑换,铸造硬币,开放提供信用和贷款的支票服务,为存款提供担保,该银行还定期印刷、发布股票市场的股价,各个国家的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个银行。此银行的成立
A.反映了价格革命的影响 B.助推了荷兰的海外殖民
C.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资金 D.标志着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16. 如图是1406-1660年英国小麦价格的变化图,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殖民掠夺加速英国麦价上涨
B.圈地运动增加了粮食产量
C.思想解放推动生活水平提高
D.高产农作物导致人口增长
选择题答案填写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17题18分,18题22分,共40分)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他们曾比较用鱼肥田比未放鱼的玉米,其产量要高出三倍多。
——摘自佟屏亚《印第安人的贡献》
史料二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英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史料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很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称为“玉米族”或“青玉米族”,并以此尊称自己的酋长。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材料二 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张岳华《玉米史话》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分别作出对相关史实的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18.(22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14分)
三、论述题(19题12分,共1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新旧大陆之间的接触与联系使得新的生物物种相互流传,特别是起源于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不仅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生活方式,而且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旧大陆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新大陆,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能提供的牧养量,地表植被逐渐遭到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殖民者大量种植于美洲的经济作物如烟草、可可、棉花等,导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破坏。巴西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之前,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今天,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已经没有原始森林的痕迹了。
——摘编自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而此时中国的罗盘针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得到广泛应用,欧洲人利用它来辨明地理方位,确定航向”可得出指南针传入西欧,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拳航路的开辟有利于追求财富和探险的人文精神传播,B项正确;A项与指南针传入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当时并没有开展工业革命,排除C项;D项太绝对,并不是所有的封建主都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由材料“人们常用古老的法国谚语‘贵如胡椒’来描述某件商品很贵重,有钱人被戏称为‘胡椒袋’”“价值最高时,香料甚至与黄金同价,可以充当货币”可知,中世纪的西欧香料奇缺,价格昂贵,而香料的来源主要是东方,说明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不畅,B项正确;材料表明由于东西方商路不畅,造成西欧香料奇缺,与提升教会和贵族权威无关,排除A项;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不畅,推动了西欧探险家开辟新航路,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表明由于东西方商路不畅,造成西欧香料奇缺,没有反映欧洲城市经济的活跃,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凡有人类的地方就应该有基督教”“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可以看出宗教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葡萄牙的殖民扩张重心是在亚非,排除C项;D项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排除。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航海活动得到专制国家的全力支持和肯定……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可知,当时的航海活动得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从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方殖民航海贸易得到国家支持,而非航海贸易对殖民地的影响,排除A项;欧洲的航海家在本国被视为英雄,但在被殖民国家却被视为殖民者、掠夺者,排除B项;西方殖民航海活动得到了专制国家的支持,但不一定是本国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依据材料“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矿,以及谋划用武力从穆斯林手中夺取香料贸易控制权的计划”可知,葡萄牙支持达·伽马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为了东方的财富和香料贸易控制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重商主义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达·伽马开辟的新航路并没有到达太平洋地区,排除A项;当时世界市场还没有形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葡萄牙的军事实力,而且也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其军事实力欧洲领先,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已把控了东西贸易新航线,他国只能向高纬度地区探索新航路,说明西葡占据最有利的通商路线,D项正确;A、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英荷向高纬度地区探索探索新航路是被迫的,而非主动寻找,因此C项不能解释材料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这是一份西班牙国王与航海家麦哲伦等人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从内容来看这是一份产权契约,在这份产权契约中,麦哲伦等人除省去开支外还得到了报酬,这种明确的产权契约有利于激发航海人员远航的热情,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而无后顾之忧,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A项正确;这不是一份安全协定,排除B项;协定无法直接引发欧洲的商业革命,排除C项;“协定直接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史实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7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为一个整体,同时也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A项正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反映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源特点,排除B项;麦哲伦船队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排除C项;打破了原本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 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体现殖民扩张推动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殖民国家势力的增强,以及对殖民地争夺的日益加剧,引发世界格局变动,D项正确;材料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贵族势力衰落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宗教改革1517年爆发,教皇子午线的划分在1493-149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的非洲。根据材料“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最兴盛的时期。……把非洲西岸地区变成了他们掳掠、买卖、贩运黑人奴隶的竞争场所,众多的奴隶专卖公司应运而生。”可知,欧洲国家将非洲西岸地区变为其贩卖黑奴的竞争场所,主要是美洲种植园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从非洲大量贩运黑奴到美洲的种植园中,D项正确;交通工具大变革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与17世纪的时间并不符合,排除A项;奴隶贸易的发展催生了奴隶专卖公司的建立,因果关系倒置,排除B项;“高额利润的刺激”并不是奴隶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西北部最终成为欧洲最发达的经济中心,其中“低地”曾经是意大利和汉萨同盟的商业交会之地,法国西北部和英国东南部有诺曼底、伦敦重要商业城市,可见它们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A项正确;17世纪,荷兰才成为“海上马车夫”,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北部仅涉及历史因素,未提及经济因素,排除C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墨西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2500万,因天花、麻疹等病死亡只剩下75万”“欧洲人将牛、马、羊、猪、小麦、葡萄、橄榄等带到美洲。据统计,现今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大约有1/3起源于美洲”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种疾病传播蔓延到美洲,因此,导致墨西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急剧减少。同时,也促进了欧洲、美洲等地的物种交换,如欧洲人将本地的物种带到美洲,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等蔬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因此,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步,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未体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排除B项;资产阶级在各国相继确立统治是在17—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中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美洲独有的作物传入中国和旧大陆的疾病传入新大陆,这两种现象出现是因为全球整体性联系逐渐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殖民扩张,排除B项;这两种现象与商业革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所示的时间是17世纪上半叶及之前,此时频繁大宗洲际贸易并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玉米促成了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大西洋非洲的商业化。……玉米也使人们可以在西非海岸线……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可知,玉米为黑奴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玉米原产于美洲,是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旧大陆的物种,反映物种交流助推殖民扩张,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玉米与黑奴贸易的关系,没有玉米成为重要粮食作物和食物相关信息,不能得出世界饮食结构发生质变,排除A项;玉米在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旧大陆,体现物种交流而非商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人口迁徙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荷兰)。据材料“该银行还定期印刷、发布股票市场的股价,各个国家的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个银行”及所学知识可知,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有利于吸收各国资本,进而使得荷兰对外扩张有了更加充足的经济条件,所以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助推了荷兰的海外殖民,B项正确;价格革命指的是伴随着大量的白银流入欧洲,导致欧洲出现白银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1500年前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原始积累并没有“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06-1660年(英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发了白银贬值和物价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图中数据表明1500年以后年英国小麦价格的加速上升趋势正是价格革命的体现,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圈地运动增加了粮食产量,而粮食产量增加一般会使得粮食价格下降,排除B项;思想解放可能会改变生活习俗,但未必会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1406年以后英国小麦价格的变化,没有涉及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也没有涉及英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得知高产作物促进英国的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史料一是航海家回忆录,目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方式,是历史见证,为研究印第安人种植提供宝贵资料(2分);史料二是通考古文物,说明印第安人较早种植,是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研究价值(2分);史料三从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说明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历史悠久,对于研究印第安人玉米种植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2分)
(2)〖示例〗论题:玉米种植在欧洲拓展。
阐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玉米引进到欧洲,作为观赏植物,后来变成粮食作物,其种植的推广,丰富了欧洲的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的人口的增长,加强了欧美之间的联系,使世界经济联系时进步加强。
结论:殖民扩张带来玉米在欧洲种植推广,这种推广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史料一: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是航海家回忆录,其目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方式,是历史见证,为研究印第安人种植提供宝贵资料;根据材料一“史料二: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二是通考古文物,说明印第安人较早种植,是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史料三: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三从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说明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历史悠久,对于研究印第安人玉米种植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2)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题干“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与材料二“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为:玉米种植在欧洲拓展。
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与“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玉米引进到欧洲,作为观赏植物,后来变成粮食作物;根据材料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种植的推广,丰富了欧洲的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的人口的增长,加强了欧美之间的联系,使世界经济联系时进步加强。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其结论为:殖民扩张带来玉米在欧洲种植推广,这种推广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18.(1)特点:
中国:主要流行于民间;崇拜对象多样化(存在地区差异);崇尚公平、正直、忠义(体现传统价值观念或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每点2分,任答2点计4分)
欧洲:参与阶层具有广泛性;寻金具有外向性。(每点2分,共4分)
(2)差异:
中国“财神崇拜”:冲击了传统贱商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推动社会转型。(2分)
欧洲“寻金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社会转型。(2分)
原因:
中国:封建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任答2点计4分)
欧洲:推动新航路开辟和海外殖民掠夺,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引发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任答3点计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15世纪(欧洲)。
特点:
中国:根据材料“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可知,主要流行于民间;根据材料“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可知,崇拜对象多样化,存在地区差异;根据材料“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可知,崇尚公平、正直、忠义,体现传统价值观念或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欧洲:根据材料“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可知,参与阶层具有广泛性;根据材料“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可知,寻金具有外向性。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15世纪(欧洲)。
差异:
中国“财神崇拜”:根据材料“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可知,中国对财神的崇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冲击了传统贱商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环境之下,很难推动社会的转型。
欧洲“寻金热”:根据材料“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可知,欧洲的寻金热,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对推动社会转型,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原因:
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封建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在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压制商业的发展,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对黄金的追求,有力的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海外殖民掠夺,致使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引发价格革命,严重削弱了封建势力,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9.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并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作物逐渐从美洲外传到世界各地,其中﹐些作物被大量种植后,成为人们重要的粮食食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其中﹐些作物具有高产特征,能够有效保证粮食的供应,使得人们能够种植大量经济作物,这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在物种交流的过程当中,各种病原体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由于新物种的引进及过度垦荒,些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急剧恶化,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以后的物种交流呈现出利弊共存的特征,并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根据材料“新旧大陆之间的接触与联系使得新的生物物种相互流传,......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导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破坏”得出论题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并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阐述:围绕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角度进行说明,如: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作物逐渐从美洲外传到世界各地,其中﹐些作物被大量种植后,成为人们重要的粮食食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其中﹐些作物具有高产特征,能够有效保证粮食的供应,使得人们能够种植大量经济作物,这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此外,在物种交流的过程当中,各种病原体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由于新物种的引进及过度垦荒,些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急剧恶化,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最后总结,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