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09: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1921至1927年间,中国道路修建里程由1185公里达到29170公里,平均每年增长4663公里,从1908年至1926年,“先后成立的商营汽车运输行或公司,约有300余家,拥有各种客货汽车2400余辆。”据此可知( )
A.官僚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西方工业技术占据主导
C.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 D.社会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2.梧州位于桂江和浔江汇流处,素为“岭南重镇”。清代将梧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梧州的工商业迅速发展。梧州早期工商业兴起的因素是
A.陆上交通便利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水路交通便利 D.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3.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兴修,它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时期,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时期。下列属于运河萌芽阶段沟通江淮水系的是( )
A.邗沟 B.灵渠 C.永济渠 D.通济渠
4.据1934年1月全国经济委员会对各大城市的汽车调查资料,上海的汽车保有量达17039辆,为北京、天津的8倍多,为南京、广州的12倍多,为汉口的24倍。30年代中期,上海汽车进口量占全国的2/3,是全国最大的汽车输入口岸和汽车贸易中心。上海被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这说明( )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5.到2018年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中国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中国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以上数据的巨大变化展现出( )
A.我国国企改革取得的骄人业绩 B.中国式现代化有独特后发优势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6.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负责这条铁路设计和施工的是
A.李鸿章 B.张謇 C.詹天佑 D.范旭东
7.如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部分)。据此分析,汉口公交运营管理( )
站名 车到分秒 车开分秒 停车分秒
华清街 35分50秒 36分55秒 1分5秒
青年会 40分5秒 40分50秒 45秒
怡园 45分55秒 46分35秒 40秒
六渡桥 55分45秒 56分15秒 30秒
宝善街 58分5秒 58分50秒 45秒
A.有效缓解城市拥堵状况 B.影响人们现代时间观念形成
C.直接带动经济高速发展 D.借鉴了欧美公交管理的方法
8.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9.公元前312年罗马人正式修建了第一条道路,到公元前2世纪时,罗马变成整个道路系统的中心网点,势力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到2世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材料的变化体现了( )
A.交通发展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B.对外扩张推动交通发展
C.外贸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发展 D.奴隶制促进帝国的发展
10.1870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声称,拟铺设粤至沪途径闽浙等地的海底电线,并表示不会危及中国权益。对此恭亲王回复:“中国沿海内洋亦可听其在水底安放,唯线端不可上岸,俾与通商口岸陆路不相干涉,庶界分明或可免生祸端。”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近代外交无法与国际接轨 D.西方对外侵略方式的变革
11.铁路修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如表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中国近代东西部铁路对比
区域 所占国土面积百分比 铁路所占比 主要地形 每百平方千米土地的铁路里程数(千米)
东部 40% 94% 平原、丘陵 0.8181
西部 60% 6% 高原、山地、沙漠 0.0194
①铁路修建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 ②近代中国铁路分布重不均衡
③铁路分布与列强侵略密切相关 ④中国已基本实现自主修建铁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1880年,刘铭传在《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规划了三条主干线,其中一条北路即为“宜由京师东通盛京,西通甘肃”;1889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提出“应先修东西两条铁路干线,东线自天津出山海关至黑龙江,西线自陕西、甘肃至伊犁”。这些规划( )
A.体现守边固疆的经略原则 B.推动边疆经济的迅速发展
C.旨在镇压地方的农民起义 D.意在抵制列强的商品倾销
13.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使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5500~8000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的航程缩短8000~10000千米。据此可知( )
A.埃及实现民族独立 B.交通发展加强世界联系
C.环球交通网络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4.甲午战败后,张謇建议修建铁路,并指出铁路建设的意义在于“万里之外,旦夕可至”、“风俗之陋,靡不尽除”、“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等。这一建议( )
A.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萌发 B.加强了清政府军事实力
C.促进水陆交通运输的发展 D.体现了国家出路的探索
15.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
年度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支出(元) 盈亏额(元)
1931 44202.14 452611.77 —408409.6
1933 529462.05 953063.48 —423601.43
1935 1491856.10 2129786.30 —637930.20
1937 3497206.34 3249407.78 24798.56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 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
C.西北交通得以改善 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
16.如图是1911年中国境内铁路投资情况,该图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修筑( )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B.因外国资本援助而得以进行
C.在晚清政府支持下发展较快 D.不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17.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公里,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18.史载:南宋时荆湖、江南与两浙,膏腴之田弥亘数千里,中原士人扶携南渡数千万人,于此足征南方经济渐起,与北方经济争衡矣。而金元战争二十年间,北方之残破尤甚,是以元人尝云江南财富占天下什七。针对上述情形,元朝( )
①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重新开通了京杭大运河 ④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9.对下列表格理解有误的是
1870—1900年的世界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A.铁路交通总体发展迅速 B.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
C.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往 D.富尔顿对此居功至伟
20.1943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向隶属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中央设计局提出建议:战后新(铁)路线应修成网形,纵横距不宜过远;与海岸线或行之路线似以暂缓,因为( )
①对工业化建设的追求 ②促使铁路管理现代化
③沿海工业内迁的需要 ④国家安全的现实考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04年,詹天佑为中国最早的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工作两个多月, “全路工程估勘完竣”。后又受聘为洛潼公司的技术顾问,勘测出切实可行、更为节省的线路。1905年,清政府以75万美元从美国合兴公司手中赎回粤汉铁路的修筑权,其后成立的粤路公司官场习气太重, “逾三年,成路只128里,每里需银65000余元。”1910年,公司改组,刚刚筑成京张铁路的詹天佑被选为公司总理。他推行严格的检查考核与奖惩制度,落实和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引进西方国家购料时的招标方法。1911年5月,清政府公然宣称“粤路均归国有,定为政策”。6月7日,詹天佑出面抗争,粤路公司公开致电川汉公司,表示: “粤路股东合群反对,力筹对峙。现就公司设保路机关所。彼此唇齿,务恳协力。”武昌起义期间,詹天佑坚守职务,列车照常通行,铁路财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孙自俭《詹天佑与晚清商办铁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詹天佑成为商办粤汉公司总理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对晚清商办铁路发展的贡献。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过了一个使韦兰河通往大海的议会法案。1571年通过了第二项议会法案,授权伦敦市的公司给通往伦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资金。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运河兴建过程中出现的购买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问题,国家统一协调。有许多运河获得政府资助。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船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从船舶登记法川内河航运章程》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23.邮驿制度
材料一 从周朝起古代政府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专门传递公文书信的一整套邮驿系统。历代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邮驿的设直、定额、己直、运行方式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邮驿传递包括政府下达的政令、军事战报信息、官员的文书等各地的灾异信息也通过邮驿传到中央政府。驿站还是运送官方物资的组织机构与官商、专使的客我。驿站一般设在交通要冲驰驿的官员、士、商将各地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价值不菲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与传递。天津的杨柳青在设驿站一百多年中不断吸取大运河南端苏州桃花坞年画等文化营养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年画艺术。
——摘编自中国古代邮驿史》等
材料二 元朝的驿站是历代最盛的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直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当时中西国际驿路共有三条通往中亚、欧洲。元代的驿站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普通商人也可以使用驿站。元代管理驿站降兵部外还有通政司管理邮驿。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使邮驿系统有效地履行传统社会信息传播的任务。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摘编自元代邮驿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元朝邮驿发达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