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24 08: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吸引人口回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武汉市毛嘴镇曾经是人口净流出区,每年有近1.5万人外出从事服装加工行业。2011年,武汉市中心城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毛嘴镇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提出吸引本地劳动力和资本回流发展乡村经济的思路,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服装产业集群。下图为毛嘴镇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毛嘴镇吸引本地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A.就业机会 B.婚姻家庭 C.环境质量 D.空间距离
2.本地劳动力和资本回流对毛嘴镇乡村经济振兴的意义包括( )
①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②缓解武汉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状况
③促使其向大城市转变④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人口迁移成为我国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主要驱动力。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示意两次普查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比例变化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占全国省际人口迁移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推测,字母a、b、c对应的地区分别是( )
A.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B.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D.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4.与“六普”相比,“七普”期间的人口迁移( )
A.东北地区人口外流加剧 B.中西部地区迁出人口比例增大
C.基本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D.东部地区迁入人口比例增大
5.近年来,我国人口普查员入户调查难度有所增加,推测主要是由于( )
①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②被调查人口的类型构成更加复杂
③城区人口居住环境的多元化④人户分离现象仅局限于县域城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古发现,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的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图。完成小面小题。
6.关于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
B.人口数量只受环境承载力制约
C.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底线
7.t2时期,岛上的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
A.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B.对外联系高度频繁
C.生活消费水平提高 D.工业生产能力提高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20多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变化。完成以下各题。
8.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2001年 B.2007年 C.2013年 D.2016年
9.2013年和2015年该地区人口增长特点发生显著逆转,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大量外迁②生态环境恶化③国家政策调整④产业升级与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西海固移民们不断克服困难,完成异地搬迁,将“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故事。西海固生态环境脆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虽有黄河宁夏段最大支流—清水河流经,但河水极为苦涩,难以饮用和灌溉。下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西海固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地貌 B.水源 C.热量 D.植被
11.若要提高西海固人口容量,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
①改善生态环境②大力开发水资源
③建设引水工程④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地区,全县有约90%以上的地方被黄土覆盖,多高山、地沟。该地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图为2014——2022年环县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环县资源承载力各时期的变化体现出资源承载力具有( )
A.临界性 B.警戒性
C.差异性 D.相对性
13.环县( )
A.以高寒气候为主,环境承载力低 B.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承载力低
C.地势起伏较大,环境承载力高 D.水资源较充足,环境承载力高
14.为提高资源承载力,环县应( )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鼓励人口外迁
C.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D.禁止自然资源开发
蒙古地处内陆,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据统计,蒙古全国人口达300万人,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完成下面小题。
15.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能聚集全国近一半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土地肥力高
C.气候适宜 D.文化吸引
16.关于蒙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乌兰巴托以蒙古包为主要建筑
B.人口容量受到气候的制约
C.以畜牧业为主,人口迁移多为放牧流动
D.畜牧造成生态破坏,应种养结合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流人口是指在发达地区务工后因某些原因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在我国多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2008年以前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返回户籍地的人口,习惯上称为第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2008年以后的回流人口被称为新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口多选择在当地县城就业、购房定居。下图示意江西省吉安市(地级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前后的职业类型。
(1)推测第一代回流人口返乡后多重操农业的主要原因。
(2)分析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多选择定居当地县城的主要原因。
(3)简述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定居县城会给农村带来的不利影响。
18.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2005年和2010年我国不同区域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例表(单位:%)。
区域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
北部沿海地区 11.97 13.2
大西北地区 3.13 4.1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出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人口大量流入给该地区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陕西省从北向南分为三个自然区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地。分区域看,关中地区人口占65.46%,陕北地区人口占14.94%,陕南地区人口占19.60%。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西安人口增长全省第一,增加4485070人。
材料二:图为陕西省地理要素示意图及2011年全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1)简述陕西省人口分布特征。
(2)分析关中平原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的原因。
(3)简述西安人口大量增加可能带来的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工潮”现象凸显。但是近年来,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后,乡村振兴的推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创业,这种人口从城市向农村回流的现象称为“城归”,越来越多的“城归”人员将为乡村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图为近年来“流出地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图。
(1)分析导致20世纪90年代出现大规模民工潮现象的原因。
(2)指出图中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并推测云南贵州两省人口回流意愿较高的原因。
(3)分析“城归”现象对乡村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D
【解析】1.毛嘴镇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形成了规模化的服装产业集群,有大量与服装加工相关的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回流到毛嘴镇,A正确;婚姻家庭、环境因素及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劳动力回流毛嘴镇,但本地劳动力回流是为了工作赚取收入,婚姻家庭、环境因素及空间距离不是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2.毛嘴镇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形成规模化的服装产业集群促进了乡村产业机构的转型,还能够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①④正确;缓解武汉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状况不属于对毛嘴镇的影响,②错误;毛嘴镇只是一个乡镇,区位优势不明显,无法向大城市转变,③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产业转移直接因素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3.C 4.A 5.A
【解析】3.两次人口普查统计图中,b地区都是人口流入远远大于人口流出,为主要的人口流入地,说明其经济较发达,吸引力强,应为东部地区;a流入东部的地区的远多与其它地区流入的,说明该地区人口数量较多,为中部地区,c只能为西部地区。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故选C。
4.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占比由约4.1%变为5.46%,人口外流加剧,A正确。东部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据图可知,中部流入东部由37.18%变为25.82%,西部由23.6%变为18.5%,中西部地区人口迁出比例数值明显减小,B错误。据图可知,两次统计中,东部地区都是主要的流入地,其他主要为人口流出地,基本格局变化不大,C错误。“六普”东部地区迁入人口占比超过60%,而“七普”占比明显减小,D错误。故选A。
5.近年来,我国人口普查员入户调查难度有所增加,是由于近年来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因此增加了入户调查难度,①正确;加上被调查人口类型构成更加复杂,使得调查难度更加困难,②正确。主要在于城区人口居住环境的多元化,导致不同地区人口分散,③正确;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明显,不仅局限于县域城乡地区,城市地区也存在,排除④;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政治、宗教、文化、战争等。(2)自然因素: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地区吸引人口迁入。②环境恶化、灾害频发、资源耗竭的地区人口大量迁出。
6.D 7.A
【解析】6.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环境承载力,A错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不仅仅只受环境承载力的影响,B错误;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C错误;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故选D。
7.读图可知,t2时期,岛上的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A正确;该岛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对外联系不便,B错误;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应该下降,C错误;t2时期为公元1500年以前,当时工业生产能力很低,D错误。故选A。
【点睛】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
8.D 9.B
【解析】8.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迁移率,1998年之前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为负值,1998—2016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为正值(不包括1998年),说明该地区1995—1998年人口数量持续减少,1998年人口数量最少,1999—2016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2016年人口数量最多,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9.现阶段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2013年开始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有所下降,但仍为正值,说明人口并没有大量外迁,只是人口迁入速度减缓,这与产业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有密切关系,①错误,④正确;2015年开始,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下降逆转为上升,这与国家人口政策调整有关,③正确;从环境问题分布看,城市或发达地区主要是环境污染,乡村或落后地区主要是生态破坏,而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不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净迁移率为正值,②错误。所以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环境因素。这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等。例如,气候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而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会导致人们被迫迁移。经济因素。这是最主要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及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或生活水平而进行迁移,例如,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政治因素。这包括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政治不稳定或政策变化可能导致人口迁移,如战争、政治迫害或环境破坏。社会文化因素。这包括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和国际移民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期望。此外,人口迁移的原因还可以从“推拉理论”来理解,即迁移是由迁出地的推力(如环境恶化、经济机会少)和迁入地的拉力(如更好的经济机会、更宜居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0.B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西海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虽有黄河宁夏段最大支流—清水河流经,但河水极为苦涩,难以饮用和灌溉。”西海固位于黄土高原,降水较少,水源短缺,所以影响西海固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水源,B正确;地貌、热量和植被不是影响西海固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11.西海固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提高人口容量的措施主要是改善生态环境,①正确;西海固水源短缺,不能大力开发水资源,②错误;建设引水工程,可以增加当地的水资源,③正确;人工降雨提供的水源有限,影响时间较短,且不容易利用,不能提高西海固的人口容量,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人们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12.D 13.B 14.C
【解析】12.环县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下,资源承载力也不相同,这种差异反映了环县资源承载力的相对性,D正确;临界性是指人口超出资源承载力,人口与物质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被破坏,A 错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资源承载力成为警戒线,图示信息反映的不是资源承载力的警戒性,B错误;没有资源承载力的差异性说法,排除C选项。故选D。
13.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地区,该地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这说明当地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承载力低,B正确;当地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并不是高山高原气候,A错误;地势起伏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小,C错误;当地气候较为干旱,水资源不充足,D错误。故选B。
14.当地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资源承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为此首要应改善生态环境,适当退耕还林,保持水土,C正确;当地经济落后,科技欠发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A错误;鼓励人口外迁和禁止自然资源开发不利于经济发展,BD错误。故选C。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15.A 16.B
【解析】15.乌兰巴托为蒙古国的首都,经济发展水平高,待遇较好,吸引人口集聚,A正确;乌兰巴托最主要的产业为服务业,土地肥力高低影响小,B错误;乌兰巴托气候最低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C错误;乌兰巴托文化底蕴浓厚,但不是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16.蒙古国属于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人口容量受到气候的制约,B正确;乌兰巴托为蒙古国首都,多现代建筑,A错误;畜牧业为主要产业之一,人口迁移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C错误;蒙古国气候干旱,不适合种植,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形 ,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水资源, 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土壤, 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17.(1)掌握技能较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当地企业数量较少;务工期间积累的资金少,创业难。
(2)吉安市下辖县就业机会较多;县城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条件较农村好;县城距离农村户籍地较近;新一代回流人口收入水平较高,有能力在县城购房等。
(3)加速农村衰落;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带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江西吉安流动人口回乡职业选择为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干分析,第一代回流人口多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这一部分人口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所限,其掌握技能较少,不利于在发达地区长期务工,且在外务工期间积累的资金较少,而这一部分人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回流返乡后,当地由于经济发展较慢,企业数量较少,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且由于积累的资金少,创业困难,所以第一代回流人口返乡后多重操农业。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吉安市当地县城接受外地的产业转移后,能提供多种就业岗位,能满足较多返乡人员就业。与农村相比,县城的基础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居住环境等条件均优于农村地区,从而使回流人员大多选择在县城生活。县城距离回流人员的户籍地较近,便于在县城落户;新一代回流人口由于在外工作多年或者从事行业收入水平较高,经济条件更好,有能力在县城购房、就业等。
(3)新一代回流人口定居县城,将使县城人口数量增加,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外流,尤其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以农村社会主体老弱化,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造成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引起农村的社会问题;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村庄建设用地空废化,加速农村衰落。
18.(1)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例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不利影响:产生交通拥堵、城市环境破坏、住房紧张以及就业困难、治安压力大等社会方面的问题。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分析】本题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和不同区域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例表为背景,涉及人口流动数据分析、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回流的原因分析等,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中数据可知,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为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例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各区域中流入人口最多的是南部沿海地区。对流入地区的影响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大量的人口流入南部沿海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包括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不利影响是产生交通拥堵、城市环境破坏、住房紧张以及就业困难、治安压力大等社会方面的问题。
(3)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例逐年增加的原因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西部大开发政策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大批的劳动力从东部回流到中、西部地区;另外,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点睛】
19.(1)南北少,中部多;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
(2)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历史文化悠久。
(3)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增大;加剧社会矛盾和竞争;加剧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陕西省地理简图及2011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分布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从两幅图的对比分析中可看出,人口密度400及以上主要集中在中部,说明陕西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南北两侧人口密度在1-99,说明陕西省向南向北人口密度减小。
(2)关中平原位于位于渭河平原,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为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据图可知该地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为人口密集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该地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前来定居。
(3)人口增长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消费者和创新力量,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但人口增长可能导致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不应求;随着人口增加,就业压力、资源分配问题以及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可能凸显。同时,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群涌入,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大量人口的涌入可能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等问题。
20.(1)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收入低、就业机会少、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政策的驱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2)空间差异较大,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和东北回流意愿低,中部、西南部、东部沿海回流意愿较高。云南、贵州省气候适宜,第三产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西部大开发政策使两地创业的政策优惠多;云南、贵州近年基础设施建设较快;云南、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该区域流出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
(3)返乡人员多为青强壮年劳动力,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农村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可通过开展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等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分析】本题以民工潮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人口迁、人口流动及原因、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迅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显;农村主要以农业活动为主收入低、就业机会少、基础设施落后,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工商业、服务业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对劳动力吸引力较强;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政策的驱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2)空间差异较大,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和东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且路途遥远,回流意愿低,中部、西南部、东部沿海离工作地较近,当地经济发展较快,回流意愿较高。云南、贵州省气候适宜,比较宜居,且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三产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国家近几年的惠民政策向西部倾斜,西部大开发政策使两地创业的政策优惠多;云南、贵州近年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较快,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方便;云南、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家族聚居观念较强,该区域流出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
(3)返乡人员多为青强壮年劳动力,一般学历、信息和工作经验较丰富,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青壮年一般思维活跃,行动执行力较强,为农村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当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土特产,可通过开展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等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能照顾子女和年老的父母,和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