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雨后山间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宁静而悠闲自在的山居生活的喜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二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山居秋暝》最为动人、传神的是颔联与颈联,其间景物的一动一静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诵读的方式品味“四时”之妙,体会诗歌意趣。同时,“空”字的挖掘是一个拓展点,透过对这一个字的品味可以带动学生对同类作品的联读,深入体会王维“诗佛”之品。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律诗诵读技巧、理解诗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本节课主要突破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山居秋暝》中“动、静”之美的感受这一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除了借助助读资料引导学生品味诗意,更要让其发挥主动性,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抓住诗歌中的景象,想象画面,体会“动”“静”之美。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体会王维淡泊名利的品质和清逸致远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助读资料及诵读,体会王维眼中这座“空山”的“动、静”之美。
难点:体会诗歌清逸自然的意境及诗人淡泊名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任务一:体会山之“静”美
活动一:诵读知诗意
1.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今天我们一同进入王维眼中的这片山水世界,一观美不胜收的秋景,来学习一首山水佳作《山居秋暝》。
师:我们学习过很多理解诗歌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预设:看注释、看插图、结合生活实际……
师:谁来结合刚才提到的方法,说一说“山居秋暝”题目的含义?
预设:“山居”是在山中隐居;“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
(出示王维简介)
2.师点拨:咏山水之作,语言自然清丽又有趣。接下来大家齐读这首诗,声音洪亮,注意结合律诗的节奏,读准字音。
3.师:读完这首诗,能否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预设:宁静、清幽、自由……
【设计意图】回顾律诗诵读技巧,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活动二:品读明诗趣
1.师:安静、清丽是我们读诗后最真切的感受,画面感十足。正如大文豪苏轼所评。(出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带着这样的感受,大家自由朗读,读的过程中用笔圈画出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词。
2.师: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想象一下,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出示表格)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从诗中景物的异同中,体会“动”“静”。
4.小组分享,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首联中点明了时间和地点。(除此之外,“秋”给人什么感受?“晚”呢?)
预设2:颔联写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四种景物。(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板书:静)
预设3:颈联写了竹林、莲叶、莲花、渔舟。(仔细品味这一联中的动词。“喧”“动”。板书:动)
预设4:这一联只提到了春芳。(品味一下这个“歇”字;“王孙”是指王维。化用《楚辞》:“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5.师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我们发现这首诗确实写到了不少的“静”物,但是因为诗人用得恰到好处的“动词”,使其“动”了起来,山水如在眼前,静动变幻之间,令人感到清逸、灵动。这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我们跟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板书:以动衬静)
【设计意图】以乐入情,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任务二:体悟诗境之“空”
活动三:联读悟诗情
1.师:跟着音乐和大家的诵读,老师似乎也走进了王维眼中的那座山。真正的,他经历的一切在我眼前,在我心中。这样的美景,正如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是在开篇他说这是一座“空山”,空山,对于王维而言有什么可“留”的呢?
预设1:山中美景。(美景最能抚人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预设2:王维的经历。(出示王维简介。点出淡泊名利,人生理想。)
2.师:所以可见,这山并不空。
3.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画面的想象和对字词的品味,从王维的这座“空山”感受到了不少的美。诗人淡泊名利的品质,清逸的山水情怀不由让我们向往那般的生活。
作业设计
1.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居秋暝》中的景色及诗人的经历。要求语言优美,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不少于400字。
2.课后搜集王维其他作品加以品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