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邺城(yè) 伐薪(xīn) 石壕吏(háo)
B. 老妪(yù) 俄顷(qīng) 沉塘坳(ào)
C. 幽咽(yàn) 布衾(qīn) 口称敕(chì)
D. 挂罥(juàn)突兀(pài) 三重茅(chóng)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系向牛头充炭直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学学半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顷/风定/云墨色 B.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 八月秋高/风怒号 D. 风雨不动/安如山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茅飞渡江洒江郊。
译文:茅草被风吹起飞过江对岸,落在江边上。
B.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虽然唯独吹破了我的茅屋,自己受冻而死就足够了!
C. 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D. 有孙母未去。
译文:(因为)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以诗论史,被誉为“诗史”。
B. 《石壕吏》构思巧妙,藏问于答。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诗人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诗人遭遇了大风破屋。面对这场风雨,诗人的情感只是焦急和无助。
D. 《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为精彩的描写。
6.文学常识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__________体古诗,这是_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该作品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崇高思想境界。
(2)《卖炭翁》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___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3)《石壕吏》是一首著名的__________诗,精炼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描写得自然真实。
7.默写。
(1)《石壕吏》中,侧面描写老妪已经被捉走的句子是: , 。
(2)“诗圣”杜甫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了身世之慨,更发出了设身处地替天下寒士着想的呼喊:“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渐渐黑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4)白居易《卖炭翁》中的“ , ”形象地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5)《卖炭翁》中,诗人用“ , ”表现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对其倾注了无限同情。
8.阅读“知识卡片”中关于古体诗的介绍,结合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试着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并按要求反复吟诵,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卡片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人称唐代形成的格律严密的诗歌为近体诗,而将唐以前的各种体裁的诗以及仿照唐以前的诗体写作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在平仄、句数等方面不像近体诗那样受到格律的严格限定,因而吟诵时行腔使调比较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自然的音乐美。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本课中,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结尾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如《卖炭翁》第二节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长短相杂的。
(2)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出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也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一段属于一韵到底,押“ao”韵,韵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而到第三段就经历了由“e”韵到“ie”韵再回到“e”韵的换韵过程,韵脚由“色”“黑”到“铁”“裂”再回到“彻”。请你反复诵读《卖炭翁》,找到一两处押韵或换韵的诗句并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体诗有别于一般诗歌,特别讲究韵味。吟诵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在关键的字词,尤其是变换句式和韵律之处进行一些变化,如适当停顿、延长字音等,以产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不妨试试看!
9.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1)班决定开展以“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会诗词】
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字母填在横线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甲)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乙)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_______ 乙:_______。
【咏经典】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中国】
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学习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诗歌共有四节,请你结合注释,把每一节的内容讲给你的同桌听,交流合作,然后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节的内容,填写在板书设计初稿图对应的序号中。
【示例】第1节描写了秋风力道之大,把草堂顶的茅草卷走了,所以可以概括为_①秋风破屋_。
我们的合作成果: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2)“诗为心声”,随着叙述情节的变化,诗人会有怎样的思想情感变化呢?请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选项,完成任务。
A.痛苦 B.痛惜 C.痛心 D.忧国忧民
①( ) ②( ) ③( ) ④( )
据此我们发现随着四小节内容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石壕吏》和《卖炭翁》,完成题目。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阅读两首诗,填写表格。
主人公 遭 遇 作者态度
老妇 自请应河阳役 ①______
卖炭翁 ②______ 同情底层人民,控诉无耻宫使
(2) 这两首叙事诗没有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把感情融于客观叙事与描写中。请从两处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对这种写法加以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于公元761年。
这年春天,一场适时的春雨,催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对仗工整,“①______”和“②_______”两字相互联衬,突出夜色之深、渔火之亮,造成视觉冲击,使读者获得审美体验。
这年秋天,秋风破屋,秋雨如注,诗人彻夜不眠,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叙事诗的前三节讲述了三件事: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和③_________,第四节写自己的崇高理想与愿望,直接表达了④________的情怀。
(1) 阅读全文,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2) 文中两首诗都出现了“雨”,结合画线诗句,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3) “雨”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请再写出一句描写“雨”的诗句。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顷”的正确读音为“qǐng”。
C项,“咽”的正确读音为“yè”。
D项,“兀”的正确读音为“wù”。
2.【答案】A
【解析】B项,“直”同“值”。
C项,“食”同“饲”。
D项,前一个“学”同“敩”。
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诗歌句子节奏的能力。诗歌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熟读诗歌,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解答】
B项本句意思:什么时候(我的)眼前(会)忽然间出现这样的房屋呢?据此分析,应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A、C、D正确。
故选B。
4.【答案】B
【解析】正确翻译:(即使)只有我的小茅屋破了,自己受冻而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5.【答案】C
【解析】选项C诗人的情感不只是焦急和无助,还有愁苦、担忧、祈盼等,故选C。
6.【答案】(1)歌行 唐 杜甫 忧国忧民
(2)唐 白居易 新乐府
(3)叙事 抒情 议论
7.【答案】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8.【答案】(1)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车炭 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2)号 茅 郊 梢 坳
【示例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示例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晓驾炭车辗冰辙
(3)提示:注意适当停顿、延长字音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和理解诗文名句的能力。要熟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原诗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把握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本题中,注意“兀、驱”等字的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韵脚的把握及诗句的默写能力。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默写诗句时要审清题,根据要求默写。本题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第一段押的韵是“ao”,写出韵脚即可。第三段就经历了由“e”韵到“ie”韵再回到“e”韵的换韵过程,韵脚由“色”“黑”到“铁”“裂”再回到“彻”。默写出相关的诗句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朗读的能力。朗读时要注意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选择语气。同时注意关键字词,体会美感。本题中,朗读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关键的字词,注意适当停顿、延长字音等。
9.【答案】【会诗词】C B
【咏经典】示例:咏诗词弘扬传统
【信中国】①让后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答案】(1)D
(2)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的鞭挞与抨击,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1)“直接写出……整个过程”表述有误。“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但是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人开篇用简练的笔墨对卖炭翁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的生存状态,接着用“可怜身上衣正单”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诗中将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表现得活灵活现,抨击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11.【答案】(1)②群童抱茅 ③屋漏难眠 ④广厦庇寒
(2)①B ②C ③A ④D 层层加深,不断加强,逐步升华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第1节描写了秋风力道之大,把草堂顶的茅草卷走了,所以可以概括为:①秋风破屋;②群童抱茅;③屋漏难眠;④广厦庇寒。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结合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知,诗人的情感为:痛惜;痛心;痛苦;忧国忧民。据此我们发现随着四小节内容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情感层层加深,不断加强,逐步升华。
12.【答案】【小题1】①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②辛苦所得被掠夺
【小题2】示例:“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经被带走了,表现老翁的凄苦和作者的悲愤之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发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所以“自请应河阳役”表达了对老妇的同情。《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2.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意思是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独”是“仅仅、只”的意思,在本诗中“独”字暗示了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冷。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
参考译文:
《石壕吏》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军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为军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卖炭翁》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出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13.【答案】【小题1】①黑(或:俱) ②明(或:独) ③示例:屋漏难眠 ④示例:忧国忧民
【小题2】示例:“好雨知时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雨人格化,写出春雨应时而降,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屋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抒发了作者悲凄愁苦之情。
【小题3】示例:更着风和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巴山夜雨涨秋池/春潮带雨晚来急
【解析】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意思是: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两字相互联衬,突出夜色之深、渔火之亮,造成视觉冲击,使读者获得审美体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三节讲述了三件事: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和屋漏难眠,第四节写自己的崇高理想与愿望,直接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好雨知时节”,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雨脚如麻未断绝”意思是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悲凄愁苦之情。
3. 本题考查诗句默写。写出一句描写“雨”的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符合要求即可。
参考译文:
《春夜喜雨》: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