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双城经济圈”是指某区域由两个中心城市构成核心,通过“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方式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下图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成渝双城经济圈出现两个核心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两城市( )
A.交通运输便利 B.地域文化迥异
C.相互竞争激烈 D.经济发展互补
2.为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该( )
A.培育更多核心城市 B.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C.各类产业趋同发展 D.引导工业向成都和重庆集聚
综合考虑高铁、动车、普通列车和客运汽车4种常用跨市交通方式,基于班次数、载客量和城市距离等多元数据综合测度城市间的多模式交通流强度,能揭示城市群的交通联系网络特征。下图示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交通联系网络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交通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是( )
A.核心城市间的联系最紧密 B.强联系围绕核心城市展开
C.东西向发展轴强于南北向 D.环鄱阳湖城市群联系最紧密
4.高铁的发展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交通联系网络的影响是( )
A.缩短省际联系距离 B.加快经济要素流动
C.增加交通运输成本 D.提高城市行政等级
“反向飞地”是“飞地经济”的一种,它是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地区设立“飞地”。位于浙江省西部的Q市通过“主动投怀送抱”,在深圳建立了飞地产业园。下图示意“反向飞地”。完成下面小题。
5.“反向飞地”经济模式的前提条件是两地( )
A.空间距离较远 B.政府大力支持 C.区域优势互补 D.交通联系紧密
6.Q市在深圳建立反向飞地主要目地是( )
A.加快人才流动 B.促进产业转移 C.保护当地环境 D.提高研发效率
7.Q市在深圳建立飞地产业园,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发展创新 B.区域协调发展创新 C.区域产业结构创新 D.资源跨区域调配创新
数据中心需要大量电力支撑。2022年2月我国“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初“东数西算”是在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进行计算和处理。下图为“我国10个数据中心集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长三角数据集群相比,西南数据中心可利用的优势能源是( )
A.风能 B.水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
9.“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东部能源结构 B.推动资源合理配置
C.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D.降低东部用工成本
隐含土地是指在产品的生产与交易过程中所需的土地资源,反映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土地资源状况。不同用地类型的隐含土地流向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差异,下图为我国农业隐含用地最大流出省份的土地流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我国农业隐含用地的总体流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南向北 C.由沿海向内陆 D.由城市向农村
11.我国隐含土地的省际流动有利于( )
A.增加输入地的就业机会 B.输入地产业结构升级
C.改善输出地生态环境 D.减少运输系统碳排放
古代的驿道又称为官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等一成渝古驿道始筑于宋代,明清时期兴盛,清末达到极盛,使用时间长,民国后由于区位原因驿道日渐衰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古驿道成为当今成渝地区双域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连接点、桥头堡、先行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成渝古驿道历史上使用时间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治理 B.地理位置 C.修建技术 D.商业贸易
1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中重庆的突出优势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行政 D.科技
1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 )
①充分发挥成渝地区的区位优势②提高成都、重庆城市的等级
③避免城市发展中产生环境问题④促进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依托绿洲的城镇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布局特点,其“树枝状”的交通网络支撑着城镇化格局。公路运输是新疆城镇之间客运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区域内部的功能联系。下图示意新疆城市网络节点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新疆城市网络节点空间布局特点对新疆产生的影响是( )
A.城市之间联系与合作加强 B.交通运输建设总投资增加
C.核心城市辐射叠加范围增大 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16.为防止新疆城市边缘化现象的加剧,亟须加强城市对外联系的地区是新疆( )
A.东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南部地区 D.北部地区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11个省级行政区,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范围示意图。
(1)列举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落实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4月沈阳都市圈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矿产资源丰富的老工业基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数据补全沈阳都市圈中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图(下图),并比较沈阳、抚顺、阜新三市的产业结构的异同。
城市 沈阳市 鞍山市 抚顺市 本溪市 阜新市 辽阳市 铁岭市
生产总值(亿元) 6470.3 1745.3 847.1 781.1 488.1 831.0 640.0
人口(万人) 756.4 339.8 206.7 144.5 183.7 175.4 289
产业结构(%) 一产 4.4 6.0 6.7 6.6 21.8 9.7 24.1
二产 33.7 42.7 49.3 47.8 26.5 47.4 28.0
三产 61,9 51.3 44.0 45.6 51.7 42.9 47.9
沈阳都市圈面积为2.3万平方千米,占辽宁省面积的15.5%。下图为沈阳都市圈各城市主导产业及主要交通线简图。
(2)根据材料,指出沈阳市成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理由。
都市圈可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通过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实现要素高效配置,达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3)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沈阳都市圈发展应加强的区际联系与合作。
(4)简述建设沈阳都市圈对东北振兴的促进作用。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上海和南通两地联系日益紧密,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并逐渐发展出三种产业模式。一是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南通转移。二是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不少项目与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在南通实现产业化。三是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企业把总部营销窗口设在上海,而金融后台、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等配套产业逐步在南通集聚。
材料二图左为上海大都市区示意图。图右为2020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图。
(1)根据材料,比较2020年上海市与南通市的产业结构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从辐射方式和内容等角度,阐述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
(3)从区域关联角度,简述上海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措施。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超大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空间组织形态,具有强烈的虹吸效应和辐射引领作用。其中“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弱势地区城市的人口、资源等吸纳到自己的圈子当中。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功能最全、集聚辐射力最强与综合价值最高的区域,主要核心城市有上海、武汉、重庆等。推动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从劳动力资源角度,简析虹吸效应对中小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B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方式是“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由此可知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区域联动,从而判断两个核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上互补,D正确;地域文化迥异和相互竞争激烈,并不能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甚至可能会出现竞争,BC错误;交通运输便利能够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但前提条件是两地经济发展有差异而且可以互补,A错误。故选D。
2.培育更多核心城市可能会导致核心城市出现产业趋同而竞争的现象,同时也并不能带动非核心城市的发展,A错误;各类产业趋同发展会导致区域范围内竞争加剧,并不能协调发展,C错误;成都和重庆作为核心城市,需要发展区域内核心产业,而将其他工业向周围城市转移,从而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分工与合作、围绕核心城市布局有差异但互补的产业。
3.B 4.B
【解析】3.从图中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地市间弱联系广泛存在,强联系围绕中心城市展开”的分布特征,而三大城市组团中联系强度为湖南>江西>湖北,城市群南北向核心发展轴线联系强度强于东西发展轴,这是因为南北向的京广发展轴是我国国土空间发展的主轴,发展历史悠久,而东西向沿江和沪昆发展轴线仍旧薄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高速铁路加速了人口流动,而人口流动的同时也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要素流动,B正确;缩短省际联系时间,但距离没有变化,A错误;高铁的发展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交通联系网络是增加联系,而不是增加交通运输成本,且高铁主要用于客运,而不是货运,C错误;不能提高城市行政等级,D错误。故选B。
【点睛】交通运输需求量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
5.C 6.D 7.B
【解析】5.由图示可知,“反向飞地”是欠发达地区以创新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为目标,反向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平台,试图借助发达地区优越的要素聚集环境引入科技创新资源,从而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利于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与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资源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C正确;空间较远不利于相互联系,A错误;政府大力支持有利于区域协作,但仍需产业优势互补,B错误;交通联系是辅助条件,不是主要前提条件,D错误,故选C。
6.“反向飞地”模式有利于Q市借助深圳科技创新资源,有利于提升研发效率,D正确;并不是为了加快人才流动,A错误;企业没有全部搬出,不是产业转移,B错误;设立的是创新型企业,主要目的是研发,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C错误。故选D。
7.“反向飞地”模式有利于两地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创新,B正确;两地都为城市,不属于城乡合作,A错误,不属于产业结构创新与资源调配,CD错误。故选B。
【点睛】反向飞地,是“飞地经济”的一种,但与传统飞地恰好相反,它是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变传统“飞入地”为“飞出地”。具体操作是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城市建设一块“飞地”,大则几十亩的产业园,小则是一万平方的写字楼,用以创新孵化,实现孵化在外地,生产在当地的模式。
8.B 9.B
【分析】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南地区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充沛,长江三角洲地区虽流量大,但落差很小,水能资源匮乏,B正确;西南地区气候湿润,相较长江三角洲,风能和太阳能优势并不突出,AC错误;西南地区靠近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更丰富,但目前地热能开发程度较低,不属于西南地区的优势能源,且读图可知,西南数据中心离横断山脉等地较远,D错误。故选B。
9.“东数西算”工程不是能源工程,对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影响较小,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数西算”是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传输到西部地区进行计算和处理,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充沛的能源,可以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B 正确;“东数西算”工程需消耗西部地区的能源和电力,可能会破坏西部生态环境,C错误;“东数西 算”工程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对于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基本没有影响,对用工成本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目前开发较多的新能源是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和风能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能量不稳定,能量密度低,但对环境污染小,属于清洁能源。
10.A 11.B
【解析】10.据图可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分别是最大的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净流出省份,土地流入最多的地区是华东、华南地区,从空间看,总体流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增加输出地的就业机会,不会增加输入地的就业机会,A错误;有利于输入地产业结构升级,B正确;我国隐含土地的省际流动,使得产业生产活动更趋集中于输出地,对输出地生态环境不利,C错误;运输过于频繁,增加了运输系统碳排放,D错误。故选B。
【点睛】隐含土地流动的空间格局:农业土地(耕地、林地、牧业用地及渔业用地)的流动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用地流失规模最大,其主要流入华东和华南区域。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分别是最大的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净流出省份。
12.A 13.C 14.D
【解析】1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古代的驿道又称为官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等,其通行时间久远主要是因为政府的长期治理,A正确;地理位置、修建技术和商业贸易对其使用时间长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故选A。
13.结合所学知识,重庆作为直辖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行政管理中优势突出,C正确;市场、交通和科技这些优势属于成都重庆共同的优势因素,排除ABD。故选C。
14.结合所学知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集,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①④正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并没有提高成都、重庆城市的等级,②错误;城市发展中产生环境问题是难以避免的,③错误。故选D。
【点睛】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15.B 16.C
【解析】15.新疆城市网络节点空间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布局特点,城市相对分散,不利于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A错误;由于城市分布较为分散,交通运输建设的难度和成本会增加,因此交通运输建设总投资可能会增加,B正确;同时,由于城市集聚程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可能有限,难以形成明显的辐射叠加效应,C错误;此外,城市网络节点的空间布局特点并不直接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大小,因此不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D错误。故选B。
16.新疆的南部地区,尤其是靠近边境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更容易出现城市边缘化现象。因此,为防止新疆城市边缘化现象的加剧,亟须加强新疆南部地区城市对外联系,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促进南部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而新疆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区相对来说,城市发展条件较好,交通网络相对完善,城市边缘化现象相对较轻。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C。
【点睛】新疆的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戈壁和沙漠等。其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有三列平行山脉和昆仑山脉等。新疆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塔里木盆地北缘以及沿天山地区,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面积超过10万平方千米的沙漠区。
17.(1)广阔的国内市场;便利的水陆交通;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雄厚的产业基础;国家政策的支持。
(2)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众多;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能源资源不足。
【分析】本题以长江经济带的相关材料创设情境,涉及工业区位条件、工业生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11个省级行政区看出其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人口、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可以看出该地区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可以看出该地区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能够联系沿海与内陆地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可以看出该地具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且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长江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不稳定,多旱涝等自然灾害;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导致东中部地区的能够短缺问题和局部环境污染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现有交通布局来看长江沿江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沿江横向交通;再者该地区产业同质化,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不能达成很好的分工协作关系,综上原因成为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8.(1)作图:
相同:所有城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不同:沈阳市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抚顺市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阜新市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占比高。
(2)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经济总量大);人口规模最大;产业结构等级高;区域交通枢纽;行政级别高等。
(3)国内:加强与临近的北京、沿海的上海等都市圈联系与合作;国际:向西可加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国间的经贸合作;向东可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间的经贸合作。
(4) 能够为东北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和技术;整体规划发展,有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将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作为示范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东北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分析】本题以沈阳都市圈为材料,设置4小题,涉及区域产业结构、城市辐射作用和东北振兴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先设计好图例、注记,将各城市二、三产业结构所占比例标注到图中,便可得到沈阳都市圈中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图,如图:
从图中数据可知,沈阳都市圈各城市相同之处是所有城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不同之处是从各个产业占比最高的城市看,沈阳市第三产业占比61.9%最高,为主导产业;抚顺市第二产业占比49.3%最高,为主导产业;阜新市第三产业占比51.9%最高,为主导产业,同时第一产业占比21.8%也较高。
(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沈阳都市圈中,沈阳生产总值6470.3亿元最高(经济总量大);人口756.4万人数量多,规模最大;第三产业占比61.4%最高,第一产业占比4.4%最低,产业结构等级高;由已学可知,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城市,是区域交通枢纽;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副省级市,行政级别高等。
(3)读图可知,从地理位置上看,国内:有铁路与北京相通,有海上通道与上海相连,应加强与临近的北京、沿海的上海等都市圈联系与合作,可以寻求经济互补和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持。国际:西邻蒙古、俄罗斯,向西可加强与蒙古、俄罗斯等国间的经贸合作,获得更多发展所需资源;向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可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国间的经贸合作,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
(4)由材料“2023年4月,沈阳都市圈获批国家级都市圈”联系已学可知,通过都市圈的建设,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能够为东北吸引更多资金、人才和技术;都市圈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发展,有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都市圈的建设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将区域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打破行政区域和产业区隔,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作为示范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分工与合作,从而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东北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盘活东北经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加强生态规划,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19.(1)上海第一、二产业比重比南通低,第三产业比南通高。原因: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强,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海以研发设计、营销为主,而周边城市承接了上海转移的第二产业等。
(2)依托苏通大桥等通达的交通网络,促进上海与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为南通农产品提供消费市场,加强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使南通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3)产业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加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城市布局及空间结构;共管共治环境污染。
【分析】本题以上海大都市区示意图与2020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为背景材料,涉及产业结构特征、从辐射方式和内容的角度阐述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产业协同发展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示信息可知上海第一、二产业比重比南通低,第三产业比南通高。上海市是中国中心城市,经济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极强,上海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所以第三产业比南通高;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海以研发设计、营销为主,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而周边城市如南通市承接了上海转移的第二产业,所以上海第二产业比重比南通低。另外上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农业用地紧张,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2)由图可知,南通与我国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上海仅一江之隔。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建设,不断促进上海和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上海二、三产业发达,主要农、副产品需由外部调入,两地联系日益紧密有利于南通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大市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明显,“三种产业模式”加强了上海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上海可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南通工业的基础,也有能力为上海搞好配套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带动了南通的产业升级。
(3)上海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以研发设计、营销为主,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而周边城市如南通市承接了上海转移的第二产业,上海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措施之一是产业分工协作;要想加强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需要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同时加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周边地区的信息往来;由于上海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各地所需的人才类型不同,需要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效益,需要共管共治环境污染,同时需要优化城市布局及空间结构,缓解城市病。
20.劳动力外流,面临劳动力不足状况;高素质人才减少,不利于创新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缩小,影响城市化进程。
【分析】本题以长江经济带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虹吸效应的不利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由材料可知,“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弱势地区城市的人口、资源等吸纳到自己的圈子当中。因此虹吸效应对中小城市劳动力带来的不利影响体现在:中小城市劳动力外流,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高素质的劳动力外流更明显,导致人才流失,科技发展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创新发展;劳动人口流失,中小城市人口规模减少,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