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4 11:1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2. 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列表归纳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时间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脑筋急转弯:历史上谁跑的最快?
生:曹操。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用“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来形容对方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说话人面前,那么曹操生活在什么时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脑筋急转弯的方式进行导入,富有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官渡之战
1.展示曹操《蒿里行》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官渡之战的背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师:这首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你愿意生活在这一时代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曹操诗歌引出东汉时的情景,进而让学生体验出这一时代的动荡、萧条,人民渴望结束战争,统一是人民所愿。
2.展示《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初步了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其中北方以曹操、袁绍两人实力最为雄厚,为了称霸北方,袁、曹两军在官渡附近展开了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3.请同学们快速的在课文相应的内容中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意义,完成表格。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曹操VS袁绍
结果 曹操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
意义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4.播放《官渡之战形势图》,讲述袁曹两军首先在白马附近进行了一场大战,曹操败走官渡。此时许攸多次劝说袁绍攻打曹操兵力空虚的许昌,未被采纳。于是,转投曹操,受到曹操的重视。曹操听从他的建议火烧乌巢——袁军的屯粮地,使得袁军军心动摇,从而大败。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地图演示,直观地呈现官渡之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官渡之战,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5.合作探究:分析官渡之战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用人等方面分析)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采用屯田制度
(3)军事上:策略得当(各个击破),抓住战机
(4)用人上:善于用人
(过渡)教师:官渡之战,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那么这里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为了实现他的“壮心”,曹操又采取了什么行动?(生: 壮心:统一全国 行动:率军南下,进行赤壁之战)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目《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由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自然引入第二目“赤壁之战”。
环节二:赤壁之战
1.展示《赤壁之战前形势图》。曹操要想统一全国,还是有一定的阻力,一是占据江东的孙权,一是占据荆州的刘备。尤其是刘备势力不容小觑,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而刘备仅有一万多人,面对强大的曹军,他们会怎样做?请观看视频《火烧赤壁》。
3.这次曹操赢了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快速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意义,完成表格。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 曹操失败
特点 以少胜多
意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4.播放《赤壁之战形势图》,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进攻刘备,夺取荆州。刘备抵挡不住,率军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与刘备组成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进行决战,曹操败走,逃回北方。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视频,再现历史,加深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5.合作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却失败了呢?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
(3)孙刘联军及正确战术
教师总结:从曹操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得出:骄兵必败。同学们在学习当中,也不要骄傲自满,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
【设计意图】:设置合作探究、论从史出,感悟历史的魅力。通过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赤壁之战后,曹操狼狈逃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和刘备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发展自己的势力。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于是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北方关中一带,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则向西南地区发展,孙权将自己统治范围延伸到东南沿海一带,并夺取刘备在湖南、湖北的势力范围。三国鼎立之势逐步形成。请各位同学阅读课本“三国鼎立”这一部分的内容,完成表格。
三国鼎立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设计意图】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列表对比、归纳。
与东汉末年的混战相比,三国鼎立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是历史的进步。
3.总结:三个政权建立后,为壮大自身力量,消灭其他势力,都进行了治理与开发,那么三个政权是如何发展经济的,我们下节课在进一步学习。
(三)小结收获
指导学生编码记忆:一个局面(三国鼎立)、两个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魏、蜀、吴)、四个人物(曹操、曹丕、刘备、孙权)、五个时间(200、208、220、221、229)。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编码记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课堂练习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A.220年 B.222年 C.221年 D.229年
4.下列人物不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5.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
6.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易中天所品读的“三国”是( )
A.夏、商、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蜀汉、吴
7.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8.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9.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注意标明政权、人物、时间、都城。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