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部编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3、重点
(1)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3)鸦片战争的影响
4、难点
(1)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理解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1)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讨论法:通过师生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
(1)讨论法: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2)比较法: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问题。
(3)模拟历史场景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我采用以教师引导、促进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授本课。
三、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3分钟)
这一部分我先将用1分钟的时间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有了对鸦片战争的初步认识,所以我会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两个问题:1、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2、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提问后我会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设计在于,因为新课的导入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这样做既可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新课(30分钟)
首先我会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的对比表格、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两国贸易对比的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必然性,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通过演示相关的图片资料,结合对教材的阅读并思考我所设置的有争议的问题,即“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材料以及补充的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然后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所以我会放手由同学在通读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所提供的多媒体课件独立讲解,真正实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
《南京条约》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阅读材料,通过分析条约的内容来认识其危害性,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深化学生认识,使学生明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课堂小结(5分钟)
我将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课线索及主要知识点进行简要的梳理。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获取市场和原材料,而腐败落后的清政府成为掠夺的对象。1840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板书设计
4、布置作业(2分钟)
纪念鸦片战争手抄报: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一个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在的悲怆时代。战火已过,留给我们的是血的教训。
内容: 鸦片战争有关史实和反思、感悟。
要求:学生分门别类搜集材料,以报刊的形式来纪念鸦片战争。
四、教学效果
1、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凡历史名家治史都讲究“论从史出”。在分析战争影响时,通过分析史料来得出结论,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知识。
2、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通过归纳、比较、讨论等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