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一组双龙洞的风景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双龙洞的视频或者展示一系列双龙洞的美景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双龙洞景观。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双龙洞的印象和联想,比如提及双龙洞的奇特、神秘、美丽等特征。通过这些互动,教师可以引出课文的主题,即对双龙洞的描绘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初步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臀 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出示课件8】(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四、深入课文,分段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提供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
首先,“4 月 14 日”,这句话提供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这个时间信息为后文的叙述提供了一个时间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行程和经历。
接着,“我在浙江金华”,这句话提供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地点。浙江金华是双龙洞的所在地,这个地点信息为后文的叙述提供了一个地理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行程和经历。
最后,“游北山的双龙洞”,这句话明确了作者的活动。作者在浙江金华游览的是北山的双龙洞,这个活动信息为后文的叙述提供了一个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行程和经历。
通过这一句话,作者成功地提供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这些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行程和经历,也为后文的详细描绘做好了准备。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绘了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然后进入山区的旅程,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山区的美丽和生机。
首先,“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这句话描绘了作者的旅程。作者从金华城出发,大约五公里后到达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进入了山区,这种描述展现了作者的行程和经历。
接着,“公路盘曲而上”,这句话描绘了山区的道路。公路在山间盘曲而上,这种描述展现了山区的地形和道路的特点。
然后,“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描绘了山区的景象。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是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种描述展现了山区的美丽和生机。
通过这一系列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然后进入山区的旅程。作者的行程、山区的地形和道路、以及山区的景象,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绘了山区春天的景色,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山区的美丽和生机。
首先,“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这句话描绘了山区的植物。油桐正在开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簇,数量很多,这种描述展现了山区植物的繁茂和美丽。
接着,“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这句话描绘了山区的地貌。山上的沙土呈现出粉红色,这在其他地方似乎没有见过,这种描述展现了山区地貌的独特和美丽。
然后,“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描绘了山区的色彩。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的景色一片明艳,这种描述展现了山区色彩的丰富和美丽。
通过这一系列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山区春天的景色。山区的植物、地貌和色彩,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绘了山区溪流的变化,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山区的自然美。
首先,“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描绘了作者的行进路线。作者一路沿着溪流前进,这种描述展现了作者的行程和经历。
接着,“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描绘了溪流的变化。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着溪流的变化而变换调子,这种描述展现了山区溪流的自然美和动态美。
通过这一系列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山区溪流的变化。作者的行程、溪流的变化和溪声的变换,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绘了作者到达双龙洞口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双龙洞的外洞的宽敞和壮观。
首先,“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到达双龙洞口的情景。作者入山大约五公里后就来到了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这种描述展现了作者的行程和经历,以及双龙洞的位置。
接着,“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这句话描绘了洞口外的山景。在洞口抬头望去,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这种描述展现了山区的壮观和美丽。
然后,“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这段话描绘了双龙洞的外洞。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一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种描述展现了双龙洞外洞的宽敞和壮观。
通过这一系列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到达双龙洞口的情景,以及双龙洞外洞的宽敞和壮观。作者的行程、洞口外的山景、以及双龙洞外洞的描绘,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绘了作者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双龙洞的内洞的神秘和奇特。
首先,“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在外洞寻找泉水的来源。作者发现泉水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的,这种描述展现了作者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力。
接着,“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段话描绘了孔隙的大小和小船的大小。虽然是孔隙,但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只小船小到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好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种描述展现了孔隙和小船的小巧和奇特。
然后,“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这段话描绘了作者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作者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这种描述展现了双龙洞内洞的神秘和奇特,以及作者的探险经历。
通过这一系列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以及双龙洞内洞的神秘和奇特。作者的探索精神、孔隙和小船的小巧奇特、以及内洞的神秘奇特,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绘了双龙洞内洞的景象,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内洞的神秘和奇特。
首先,“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这段话描绘了内洞的黑暗和广阔。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这种描述展现了内洞的神秘和奇特。
接着,“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这段话描绘了洞内的主要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这种描述展现了洞内的主要景物,以及作者对这些景物的观察和理解。
然后,“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段话描绘了洞内的其他景物。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种描述展现了洞内的其他景物,以及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欣赏和赞叹。
通过这一系列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双龙洞内洞的景象,以及内洞的神秘和奇特。内洞的黑暗和广阔、洞内的主要景物和其他景物,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绘了作者在内洞的体验,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内洞的宽敞和宁静。
首先,“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句话描绘了内洞的大小。作者在洞里走了一圈,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种描述展现了内洞的宽敞。
接着,“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这句话描绘了内洞的声音。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这种描述展现了内洞的宁静。
然后,“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句话描绘了泉水的来源。泉水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种描述展现了泉水的神秘和奇特。
通过这一系列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在内洞的体验,以及内洞的宽敞和宁静。内洞的大小、声音和泉水的来源,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9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绘了作者离开双龙洞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的行动和心情。
首先,“我排队等候”,这句话描绘了作者的行动。作者在离开双龙洞之前,需要排队等候,这种描述展现了作者的行动和耐心。
接着,“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这句话描绘了作者离开双龙洞的方式。作者再次仰卧在小船里,离开了双龙洞,这种描述展现了作者的行动和心情。
通过这一系列描述,作者成功地描绘了离开双龙洞的过程,以及作者的行动和心情。作者的排队等候、仰卧在小船里离开双龙洞,都在这个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课文总结:
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由著名作家叶圣陶创作的文章,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游览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包括: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书写指定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相关词语。
2.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课文意境,并熟读成诵。
3. 了解课文通过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游览经历,展现了双龙洞的美丽和神奇,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组双龙洞的风景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双龙洞的印象和联想,从而引出课文的主题,即对双龙洞的描绘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总之,《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观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之美,还能够从中体会到双龙洞带给人们的愉悦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