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8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课 题
8* 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雀”。
2.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
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是与自然、科技有关的科普类文章,它们共同指向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习惯。
关注表达方式:这是一篇言辞优美得散文,以问题为线索,思考蝴蝶的家有哪里,以雨天蝴蝶躲藏在哪里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具有的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注相关名词: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全世界大约有 14000 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中国有 1200 种。蝴蝶一般色彩鲜艳,身上有好多条纹,色彩较丰富,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8~30厘米左右,最小的只有 0.7 厘米左右。蝴蝶和蛾类的主要区别是蝴蝶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蛾的触角形状多样。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学单、共学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过渡:今天,我们尝试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提问方法学习一篇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希望同学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出示课件3)(板书课题:蝴蝶的家)
学生齐读课题。
二、运用方法,提出问题
1.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教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生字和新词,一会儿我们来交流。(出示课件4)
学生自读课文。
出示词语:(出示课件5)
躲避 震撼 喧嚷 家雀儿 屋檐
指名依序认读,提醒注意读准字音。
指导多音字“雀”,辨析“家雀儿”和“麻雀”:在本课“麻雀”中读què,另外它还有个读音,qiǎo“家雀儿”。放到语境中读。(出示课件6)
进行识字游戏。(出示课件7)
教师:课文围绕“蝴蝶的家”讲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8)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担忧蝴蝶(第1、2自然段);寻找蝴蝶的家(第3-5自然段);最终无果(第6自然段)。
2.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出示课件9)
自读提示: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
(1)引导回顾:在本单元的前三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提问方法?(出示课件10)(板书:提问)
预设:
在阅读时要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会了提问的角度:局部、整体、内容、写法、启示;
知道要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请翻看前三课的导语,一起梳理阅读的方法。
预设:阅读思考——多角度提问——分类筛选——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2)教师过渡:认真读课文,试着用前几课学过的提问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吧!(出示课件11)
学生默读课文,记录下自己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果发现好的问题,及时肯定并启发其他学生。
预设1:蝴蝶的家在哪里?点评: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问题。
预设2:第3、4自然段为什么要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写?点评:文中自问自答的地方很多,这个同学发现了作者写文章的秘密。
预设3:蜗牛的家又在哪呢?点评:这位同学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想到了蜗牛。他从课文启示的角度提出了问题。
(3)梳理问题,分类筛选。(出示课件12)
①选择自己提出的问题填写在《个人问题清单》上。
②根据不同的角度,给问题分类。(板书:分类)
③筛选出三个自己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作好记号。(板书:筛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并分类、筛选,完成学习清单。)
三、小组合作,筛选问题
1.小组交流,筛选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筛选出的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理由。听其他人分享时,注意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选出你们组最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填写在《小组问题清单》上。(出示课件14)
小组成员分享交流,筛选问题。
教师在各组询问,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筛选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教师在巡视中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思维。)
2.小组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小组内说说推荐理由,选派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交流语提示:我们小组选出了( )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推荐的理由是( )。
四、尝试解决,深度理解
1.全班共同讨论,筛选三个问题。(出示课件16)
各小组代表上台交流本组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说明推荐理由。教师记录问题。
教师:刚才我们每个小组都选出了自己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看看,哪个组的问题能成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些问题,选出你最想解决的一个。
全班讨论,筛选三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预设:(出示课件17)
2.集体研讨问题。
教师过渡:大家选出了三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课文,寻找答案。(板书:理解)
(1)集体研讨问题1: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写“我真为蝴蝶着急”?(出示课件18)
①阅读课文,勾画出直接写“我”为蝴蝶着急的句子。
预设:“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谁要是能说给我听,我就不着急了。”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些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作者究竟是如何着急的?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课件19)
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怎么样?(躲避)
蝴蝶怎么办呢?这句话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出示课件20)(板书:担忧)
天气是怎样的?(天低沉、雷雨交加、风怒吼、雨密集)(出示课件21)
雨有多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被冲洗遍了、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说明雨很大)(出示课件22)
这样恶劣的天气,蝴蝶是怎样的呢?出示语段:(出示课件23)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指导:“是那样……是那样……是那样……”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是反问句,都突出表现了蝴蝶的弱小,怎能不让人着急呢?(板书:着急)
③小结:作者反复写“我真为蝴蝶着急”,表达出了对小生命的关爱之情,让每个读者感同身受,也都为蝴蝶着急。
(2)集体研讨问题2:为什么“小朋友”和“女孩”都非常确信蝴蝶有家呢?(出示课件24)
引导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定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回家里去哩!”
让学生说一说“非常确定”是什么意思。
教师:“非常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第五自然段。(出示课件25)
教师:三个“一定”分别指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女孩对蝴蝶有家非常相信。
指导(出示课件26):小朋友认为下雨的时候,蝴蝶飞得急急忙忙,确定蝴蝶有自己的家。女孩看到雨后蝴蝶在阳光里飞,认为蝴蝶一定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
小结:孩子的视角总是美好的,他们关注小生命,非常确信蝴蝶有家,不会在暴风雨中被淋湿,甚至失去生命。
(3)集体研讨问题3:蝴蝶的家在哪里?(出示课件27)
阅读第6自然段,画出没有找到蝴蝶的语句。
预设:但我却从来没有见到过下雨时蝴蝶藏身的地方。谁要是能说给我,我就不着急了。
指导:“我”最终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板书:寻找无果)
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失落和担忧。
小结:蝴蝶到底有没有家,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大家可以在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然后分享给大家。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筛选出班级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的乐趣。)
3.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提问的阅读策略一起学习了《蝴蝶的家》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有了很多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课下查阅资料,一起讨论,找到其他问题的答案。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使用这种方法,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五、主题概括,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本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讲述“我”为雨中的蝴蝶深感担忧,不断找寻蝴蝶的家而最终无果。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出示课件29)(板书:关爱)
2.拓展延伸资料《下雨时蝴蝶去哪了》。(出示课件30)
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1、32)
4.布置作业:你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过怎样的思考和疑问呢?想一想,和你的朋友讲讲吧。(出示课件33)
【教学反思】
《蝴蝶的家》是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燕志俊。这篇课文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在解决生字词后,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阅读策略,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再次阅读课文,并借助学习清单进行自我记录问题,并初步筛选。
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在同学们完成自我提问、筛选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投入。这样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自学、共学的能力。同时借助学习清单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筛选的问题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立足文本,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合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