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15: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难忘的泼水节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泼、度”等12个生字,会写“会、字”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有初步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感受他们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以及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关心和爱护。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泼水节庆祝场景,引发好奇
* 通过精美的图片或生动的视频,向学生们展示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热闹场景。
*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看起来大家为什么这么开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讲解泼水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 向学生简要介绍泼水节的由来和象征意义:“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疲惫和不幸,迎接新的希望和快乐。”
* 通过这些讲解,不仅激发学生对节日本身的兴趣,还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3)连接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 引导学生翻开课本,找到《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泼水节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个节日的。”
* 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对泼水节的兴趣顺利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上。
(4)开展师生互动,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 在导入环节结束时,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泼水节的了解或感受,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感。
* 通过这种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前知和前觉,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① 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对于生字新词,要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 指导学生逐句阅读,确保句子读得通顺流畅,不添字、不漏字。
(2)分角色朗读,感受课文情感
①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周总理、傣族人民等。
② 让学生根据角色的不同,尝试用不同的语气和感受来朗读课文。
③ 教师巡视指导,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3)互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① 提问学生:“你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4)课堂小结
① 总结学生在初读课文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② 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和思考。
(三)深入字词,筑牢基础
(1)趣味识字,竞赛激趣
① 游戏互动:通过“你画我猜”的游戏形式,老师画出与生字相关的图案,学生猜测对应的生字,如画出“泼水”的图案,学生猜出“泼”字,既增强了趣味性,又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② 竞赛挑战:开展“快速抢答”活动,老师快速展示生字新词,学生迅速读出,既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又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
(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① 课文中找朋友: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应用。
② 创意造句:老师给出一个生字新词,如“盛满”,然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这个词语造句。例如:“小明盛满了一碗饭,准备开始享用。”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造句能力,又加深了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3)互动讲解,深化理解
① 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② 师生问答:老师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
(四)深入阅读,理解课文
(1)分段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大意
① 首先,让学生自主默读第一段,想象泼水节的场景,并提问:“泼水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傣族人民为什么会如此期待它的到来?”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引导他们理解泼水节对傣族人民的重要性。
② 接着,齐读第二段,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体验那天的欢乐氛围。提问:“周总理的到来给傣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傣族人民要特别感谢周总理?”引导学生感受周总理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字词句深入剖析,加深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我们将选取课文中的几个关键句子进行剖析。
①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这句中的“撒满”和“鲜红的地毯”让学生感受到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和节日的喜庆气氛。
②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通过描述周总理的穿着和神态,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与民同乐的精神。
(3)情感熏陶,感悟民族团结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傣族人民的一员,你会对周总理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站在傣族人民的角度去感受他们对周总理的感激和敬爱之情,进一步加深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4)课文填空,增强记忆与理解
设计以下填空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他们的记忆与理解。
①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______节日。
答案:重要
② 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在地上______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______上了鲜红的地毯。
答案:撒满;铺
③ 周总理身穿______,______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______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答案:对襟白褂;咖啡;水红
设计目的:通过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课堂小结,回顾重点
最后,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以及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关怀。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领略傣族文化魅力
① 引导学生观看傣族风情短片,展示傣族服饰、歌舞、建筑等特色文化元素,让学生感受傣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② 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让学生扮演导游,介绍自己了解的傣族文化,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
(2)探索多元文化交融
①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所知的其他民族节日庆祝方式,如汉族的春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民族节日的异同点。
②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识。
(3)创意表达,绘制文化融合图
① 让学生用彩笔绘制一幅文化融合图,图中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和谐共存。
② 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情感共鸣,书写心灵体会
① 邀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下自己在了解傣族文化和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② 分享学生的心灵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祖国多元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以上拓展延伸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创意思维和情感共鸣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合课文,讲解生字新词
(1)逐字逐句讲解生字新词
① 首先,我会在黑板上写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如“泼水节”、“周总理”等,然后逐个进行讲解。例如,对于“泼水节”,我会解释其来源于傣族文化,是傣族人民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污垢和不顺。
②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与他们进行互动。比如,当讲解到“总理”这个词时,我会问学生:“你们知道总理是做什么的吗?”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总理是国家的领导人之一,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2)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生字新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作用
① 我会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如“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这里的“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和“水红色头巾”都是生字新词,我会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描述了周总理的穿着打扮。
② 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生字新词,句子会变成什么样子,让学生感受到生字新词对于表达句子意思的重要性。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些生字新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逐字逐句讲解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其在句子中的用法和作用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七)字词解释与句子分析
(1)生字新词详细解读
① “泼”字,左右结构,表示动作,本课中指的是欢快地洒水。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模仿泼水的动作,感受它的意思。
② “度”字,上下结构,常用于表示时间的长短或事物的程度。例如课文中的“一年一度”,就是每年都会举行的意思。
③ 句子中的“赶来”表示急忙、急切地到达,大家想象一下,傣族人民是多么期待这个节日,多么期待周总理的到来啊!
(2)疑难句子分析讲解
① “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这句话中,“好像”表示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烈欢迎和节日的喜庆氛围。
②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这句话描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同泼水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团结。
(3)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① 形近字:比较“泼”和“波”两个字,虽然只有一个偏旁部首不同,但意义完全不同。“泼”表示动作,而“波”则表示水的波动。
② 多音字:在课文中,“度”字读“dù”,但在其他句子中,它还可以读“duó”,表示量度、衡量。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不同的读音,感受它们的不同用法。
(4)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
① 实词:“泼水节”中的“泼”就是一个实词,它描述了节日的主要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实词,如“欢呼”、“高兴”等,来感受节日的气氛。
② 虚词:“为了”是一个介词,它表示目的或原因。在课文中,“为了欢迎周总理”告诉我们傣族人民撒花瓣的原因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欢迎之情。
(5)特殊句式的认识与欣赏
① 在课文中,“一手...一手...”这样的句式表示周总理同时进行了两个动作,既端碗又蘸水,展示了他忙碌而有序的状态。
② “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这句话使用了感叹号,表达了人们看到周总理时的激动和高兴的心情。
(6)句子对比与赏析
① 比较句子:“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真是好开心啊!”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大家都觉得非常快乐。”这两句话都表达了人们的快乐心情,但第一句使用了感叹号,更加强调了人们的兴奋和喜悦。
② 赏析句子:“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着,跳着,是那么开心!”这句话通过反复的“泼呀,洒呀”和“笑着,跳着”,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和人们的欢乐。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生字新词,还了解了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的深厚情感。我们要珍惜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六、课后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背诵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