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主目录
CONTENTS
学习目标
1
新课导入
2
新课解析
3
拓展练习
4
学习目标
第一部分
1.理解文中核心概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重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深入浅出说理的方法。(难点)
3.学习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体验阅读的快乐。
学习目标
返回
新知导入
返回
看看这些图片,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都能想到什么?
新课导入
第二部分
新知导入
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章,让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来告诉我们答案。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返回
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文艺作品的鉴赏》还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内容。1912 年起,叶圣陶先生即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又接触编辑、出版工作,写下了大量文章,就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说利弊,谈得失,找方法。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助学资料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返回
nǐ
桥堍( )
驱遣( )
怅然( )
契合( )
忧惧( )
苟安( )
拘泥( )
旷远( )
无可比拟( )
tù
qì
qiǎn
chàng
yōu
gǒu
jū nì
kuàng
歌谣( )
海啸( )
yáo
xiào
几缕( )
lǚ
炊烟( )
chuī
蠢笨( )
chǔn
多音字
落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泥
泥土
拘泥
nì
luò
là
lào
ní
预习思考
载
记载
载客
zài
zǎi
形近字
预习思考
歌谣、造谣
谣
琼瑶、瑶琴
瑶
契合
契
提挈
挈
锲而不舍
锲
qì
qiè
qiè
徭役
徭
yáo
旷课、旷远
旷
粗犷、犷悍
犷
kuàng
guǎng
障碍
障
层峦叠嶂
嶂
锦幛
幛
zhàng
zhàng
zhàng
樟脑丸
樟
zhāng
记词义
预习思考
契合:
萌生:
苟安:
怅然:
意境:
拘泥:
固执,不知变通。
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新课解析
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作者的观点。
思考:想象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初读课文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返回
说说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初读课文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相当于中心话题,引出下文的论述)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先阐述“写”的角度)
(先阐述“读”的角度)
(举第一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举第二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结尾得出全文中心论点)
初读课文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论点。
欣赏文艺作品,必须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1部分(1—4)
第2部分(5—13)
以“歌谣”为例,按时间顺序介绍文艺的发展过程,指出古今各类文艺从外表说,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3部分(14)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精读课文
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返回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分析讨论
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初读课文
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
读者和作者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
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读者通过文字桥梁走向作者,继而读懂作者。本段的论述点由前文的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过渡到对文字集合体的鉴赏。
比喻论证
精读课文
在第6、7段中,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有什么作用?
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桥梁),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为读者所知。读者欣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论点的前提。
第8、9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说说要如何驱遣想象。
精读课文
举例论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仅按字面解释,是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的。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就会发现这两句的图画美和意境。
根据景物,想象画面,领会意境。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反面分析
正面分析
体会到一种愉悦。
精读课文
第11、12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说说要如何驱遣想象。
举例论证
海燕
单就字面解释,领会不到《海燕》这首诗的意思。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会进入到作者创造的情境中去,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鉴赏文艺不能“死盯着文字”,不然就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反面分析
正面分析
得到一种受用
精读课文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题,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文中许多句子具有十分深刻的哲理性,或者在写作上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文中找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精读课文
1.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由较早产生、较易理解的“歌谣”说到整个“文艺”领域,将“文艺作品”定位为“文字的集合体”,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
精读课文
2.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字本身是抽象的冰冷的,我们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透过文字,才能看到精彩的画面,感悟独特的意境,体味内在的情感,也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精读课文
3.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接受美感的经验”指的是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精读课文
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精读课文
语言特色
1.借例说理,深入浅出
本文意在指导读者鉴赏文艺作品,并没有用多么深奥的专业术语,没有讲什么高深的文艺理论,而是以解读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中的部分句子为例,一步步地示范,使读者非常轻松地掌握了文艺鉴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此外,本文的语言平白如话,还用了很多口语,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接受。
精读课文
语言特色
2.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文章在指出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后,进一步指出,文字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桥梁。然后,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具体阐述,这样先总后分地写,便于理解。在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海燕》中的句子为例指导鉴赏时,文章采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写法:先说反面、不正确的鉴赏方式,再从正面提出要驱遣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最后小结。这样行文,结构非常清晰,更有助于读者从比较辨析中发现共同的思维方法,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
本文简要介绍了文艺由无文字时代发展到文字集合体的演变过程,重点指导了读者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即鉴赏文艺作品时,不能死盯着文字,而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返回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主体论述:
通过文字鉴赏文艺
(5—13)
作者:作想象,选文字,传观感
读者:读文字,作想象,入意境,得体验
驱遣想象,通过文字
得到受用
得出结论:
鉴赏文艺的目的和方法
(14)
的想象
驱遣我们
知识铺垫:
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1—4)
赏律诗
赏散文诗
一、下列标红的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炊烟(cuī) 拘泥(ní) 怅然 暴风雨
B.契合(qiè) 掠过(lüè) 阻嶂 潜水鸟
C.几缕(lǚ) 无可比拟(nì) 蠢笨 驱谴
D. 苟安(gǒu) 一幅图画(fú) 窜逃 旷远
跟踪检测
D
返回
二、选词填空。
(1)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 (呈现 显现)在眼前了。
(2)要 (领悟 领会)这首诗,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跟着海燕“在闪电中间,在怒吼的海上,得意洋洋地飞掠着”。
(3)我们 (鉴赏 欣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跟踪检测
显现
领会
鉴赏
三、发挥想象补写句子。
月亮:从轻云中探出,让我们感受到了轻盈和皎洁;
高山:雄伟的高山在大地上高高耸立,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大和威武;
大海:从沉寂的海洋覆盖地平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风:清爽的轻风从枝头轻轻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检测
让我们感受到博大和辽阔
让我们感受到了凉爽和亲切
积累拓展
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对下面这句古诗进行鉴赏。200字左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返回
积累拓展
赏析:
边塞一夜大雪,枯枝落满雪花,本来是一片苦寒,但在诗人的想象里,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雪压冬林玉树琼枝的景象,与梨花盛开,花团锦簇,压枝欲坠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妙手回春”,以花喻雪,匠心独运,将塞外冬景比作江南春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拓展练习
第四部分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课后作业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返回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课后作业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课后作业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碜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课后作业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有删改)
课后作业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 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 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D. “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
课后作业
2.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建议答题字数:110字左右)
答: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3.像波德莱尔、蒲宁一样,我国文人也经常借助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给灵魂插上艺术的翅膀,为读者描绘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试着列举我国古代的一位文人和他相应的作品加以说明。(建议答题字数:70字左右)
示例:清代著名作家沈复《浮生六记》就是运用自己的内心想象,展现出人生的精彩华章。困苦压不垮其精神,反而激励其刻苦创作,给了他想象的灵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伟大巨著的诞生。
课后作业
4.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建议答题字数:200字左右)
示例:头脑中的旅行可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有时间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课后作业
驱遣我们的想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