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4 13:0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集 序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至宝,虽然真迹已经隐没,但历代摹本亦足以令人赞叹不已。
1.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语、句式等知识。
2.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了解散文记游说理的基本特征及记游、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书《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大都崇尚清谈,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解题
《兰亭集序》
“序”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赠序、二是书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书序——是著 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 如:《<呐喊>自序》、《兰亭集序》。
“文翰之美,自兹以还,亦未见的然有以过之者。”堪称千古名文。—文徵明《重修兰亭记》
1、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字音。
癸(ɡuǐ) 丑 会稽(kuài jī) 修禊 (xì)
湍(tuān)流 流觞(shānɡ) 管弦(xián)
悟(wù)言 万殊(shū) 嗟(jiē)悼
彭殇(shānɡ) 形骸(hái) 感慨系(xì)之
游目骋(chěnɡ)怀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圈出文中表现感情变化的词语(情感词)?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做,从事)禊(一种祭礼)事也。群贤毕(全,都)至,少长( 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人;年龄大的人 )咸(全,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高高的)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酒杯)曲水,列坐(排列而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
(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 )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 )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 )曲水,列坐( )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众多贤才都来了,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个地方有高大而险峻山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而湍急的流水,(在亭子的)周围环绕,引导流水把它作为使酒杯漂流曲水,(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乐器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够用来痛
(第二段)是( )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 )游目骋( )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是(这)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自然界的万物)之盛,所以(用来……的)游目骋(开畅、舒展)怀,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心情舒畅。抬头观看浩大的宇宙,低头察看繁多的自然万物,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可以极尽视觉和听觉的乐趣,实在值得快乐啊!
思考讨论: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
[第一二段为本文第一部分]
1、叙述活动(集会)的情形
2、写入会者的主观感受
☆时间:
☆地点:
☆目的: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慨:
良辰
美景
赏心
悦事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时节难得
会稽山阴之兰亭 聚地清雅
修禊事 欢欣之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环境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优美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活动有趣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悦目赏心
(第三段)夫人之相与(交往),俯仰(比喻时间短暂)一世。或(有的人)取诸(相当于“之于”)怀抱,悟言(晤谈、对谈。悟,同“晤”,面对)一室之内;或因(依、随着)寄所托,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躯体)之外。虽趣(同“取”)舍万殊(千差万别),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将至;
(第三段)夫人之相与( ),俯仰( )一世。或( )取诸( )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放浪( )形骸( )之外。虽趣( )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 )将至;
及其所之(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之,求得)既(已经)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因)之兴(发生、引起)怀,况修短(寿命长短)随化(指自然),终期(至、及)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形容词作名词,大事)矣。”岂不痛哉!
及其所之( )既( )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 )怀,况修短( )随化( ),终期(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安静和躁动各不相同,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感到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已经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所喜欢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尤其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毁灭。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作者是怎样由第一段的“乐”转到第二段的“痛”上的?
兰亭聚饮,自是乐事,然而有聚就有散,世上无不散之筵席,
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乐难长的感触已经使人情
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悬隔更令人悲
痛之情油然而生。
赏读第3段,思作者因何而痛?结合文本,你读出了哪些人生之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短暂之痛
虚度光阴之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生死难测之痛。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探究王羲之的“痛之因”
个性与精神的自由,是对人格与生命的完美的珍视,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若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悲伤),不能喻(明白)之于怀。固(乃)知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齐(把……看作相等)彭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当时与会的人),录其所述,虽(即使)世殊事异,所以(……的原因)兴怀(抒发情感),其致(意态,情趣)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 ),不能喻( )之于怀。固( )知一( )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 )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 )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 ),其致(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参考译文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从来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又不能在心里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无不为生死之事而叹。
悲!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千古同悲
本文的写作意图?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四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
梳理文脉




情感
变化

1-2段兰亭盛会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3段写人生感慨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4段交代作序目的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
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表面上看来作者是有点颓废悲观且消极,然而它的反面却深藏着对生命、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通过对生的关注来逃避死的面临,从而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总 结 全 文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王羲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