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木
1610年中国茶叶乘着商船漂洋过海,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因一时不知如何命名,且其来自神秘的东方,被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说“木叶”
——林庚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意象。
解题
总任务
文艺随笔是一种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说“木叶”》作为一篇极具林庚色彩的文艺随笔,现报刊要将它推荐给更多的读者,请为这篇文章写一则“编者按”。
静希
学者诗人
北大中文四老
文史学家
盛唐气象
清华四剑客
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作者介绍
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提出“盛唐气象”。
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
“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皎如白雪,煦如阳春。
——吴组缃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作者介绍
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做意象吗?
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从课文看,“木”与“树”含意有别,你从中悟出什么?
预习任务一:初读文本,批注存疑。
木叶
叶
落木
树
逐段标出序号,划出段中古诗句。
“木叶”
“树叶”
“木”
在艺术形象领域差别一字千金
颜色微黄、质地干燥
令人想到树干,暗示落叶
预习任务二: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思路图。
预习任务三: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任务一:说“木叶——明语言暗示性
情境任务
林庚先生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观点。请你在学习这节课后,梳理整合学习内容,为“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拟写一个名词解释。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一般来说,“木叶”可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活动一:品读语段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区分“木(叶)”与“树(叶)”
活动二:辨“木”“树”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枯黄
填写下表,区别“木(叶)”与“树(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活动一:品读语段
缠绵虽不改,绝望却已生。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在什么场合下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什么场合下“木”字才恰好可以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活动三:深入理解“木”“树”之辨
宫词(节选)
[唐]王建
初成鸟护窠,石榴花里笑声多。
请在下列空格处选择填写“木叶”或“树叶”,并根据林庚先生在本文中的观点来分条陈述理由。
活动三:深入理解“木”“树”之辨
秋思
[唐]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 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树叶
木叶
读了《说“木叶”》后,有人认为刘禹锡的名句“病树前头万木春”应该改为“病木前头万树春”,他改的有没有道理 请谈谈你的看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活动三:深入理解“木”“树”之辨
“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表达的意境。
“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
品读特征,体会暗示性
暗示性
联想
诗歌语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要品尝言内之意,更要品尝言外意味。
细读课文第5、6自然段,分析林庚先生得出“木”所暗示内涵的方法。
木
木头、木料、木板、门闩、棍子、桅杆
(死的、无生命的)
树干,没有叶子
微黄干燥
枯萎萧索、窸窣飘零
疏朗的清秋气息
从常见的外在物理形态 → 内在的心理情态
活动四:分析“暗示”路径,拟写名词解释。
请同学们梳理整合学习内容,为“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拟写一个“名词解释”。
【提示】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言说。”(第5段)
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中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或整首诗来理解的。
活动四:分析“暗示”路径,拟写名词解释。
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主要是指诗歌中的语言,除了概念意义,即词典意义或字面意义,还由表及里、由象到情暗示着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情味、意境等丰富的潜在的内容。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即它带给人的联想,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
活动四:分析“暗示”路径,拟写名词解释。
任务二:寻“木叶”——悟说理之妙
分析2-3节的7处问答,从中发现林庚先生阐明事理的精妙之处。
活动一:以“问”寻“答”
活动二:以“比”求“晰”
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
绿叶发华滋
木叶微脱
洞庭波兮木叶下
落叶何偏偏
洞庭波兮木叶下
落木千山天远大
雨中黄叶树
树叶
落叶
落木 木叶
古人钟情于“落英”“落红”却抛弃“落花”的原因探究
活动二:以“比”求“新”
“落英”在古诗中出现的情况:
《全唐诗》约16句,《全宋诗》约36句,《全宋词》约26句
“落红”在古诗中出现的情况:
《全唐诗》约26句,《全宋词》约91句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诗经》
利用所学语言暗示性的知识,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黄花”“菊花”的不同暗示性特征。
活动二:以“比”求“新”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茶满头归。——《定风波·重阳》
任务三:品“木叶”——走进林庚色彩
林庚先生既是诗人,也是一位学者,《说“木叶”》一文中林庚先生以其敏锐的 在 ,发人之未发,从古诗中 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层层追问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又凭借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集大量资料于读者 ,深入分析,将“木叶”与“树叶”、黄叶、落叶、落木等概念进行比较,阐明“木叶”具有 的艺术特征,揭示 原理,将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学观点解说地 。
活动一:结合所学,写“编者按”。
问题意识
取而合读
疑中有疑
多用“木叶”少用“树叶”
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深入浅出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有激情,有修养的人。